APP下载

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分析

2024-01-30符颖琦广西浦北县博物馆

艺术品鉴 2023年35期
关键词:定期文物保护温湿度

符颖琦(广西浦北县博物馆)

一、历史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

历史文物预防性保护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随着对历史文物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保存文物。从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欧洲各国开始在法律上规范文物的保护,并建立了最早的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机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环境对文物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保护原则。20 世纪20 年代至50 年代,随着化学、物理等多学科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文物材料的特性和变化规律,提出了一些文物保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也开始系统性地研究文物受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预防性保护逐渐成为文物保护的主流理念。人们意识到事前预防比事后修复更为重要,开始重视环境控制、定期检测和维护等预防性保护工作。同时,一些国际组织也开始制定相关的文物保护准则和标准。在此后的发展中,信息技术和材料科学不断进步,预防性保护的手段得到进一步提升。人们开始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技术方法,对文物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和监测,指导文物保护工作。与此同时,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也日益频繁,共同推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

在我国,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历史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各级文物部门和博物馆积极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实践工作,加强了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管理、文物定期检测和维护、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与国际社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动了中国历史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

二、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主要内容

(一)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概述

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博物馆和其他文化机构为确保其藏品长期保存和展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或避免文物受到损害,延长文物的寿命。预防性保护的重点是预防,即强调事先防控,在文物出现损坏或存在损坏风险时加以规避。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包括控制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以减缓文物的老化及腐蚀速度。同时需结合监控系统、防盗设施、灾害应急预案等,防止文物被盗或受到意外损害。在文物存放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文物处理方法,比如采用正确的包装、合理的支撑等措施,确保文物存在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文物存放一定时间后,需对其存放状态进行评估。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中需对馆藏文物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他们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也需通过展览、教育活动等方式提升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通常而言,文物保护中需制定合理的展览规划,平衡文物的展示需求与保护需求,尽可能降低文物被频繁移动或暴露在风险中。

(二)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具体内容

1.环境控制

环境控制是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的主要内容。为确保文物保存环境的稳定和适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因素,避免对文物产生不利影响。在文物保护中,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因此需要通过空调、加湿器、除湿机等设备来维持恒定的温湿度,防止文物受到热胀冷缩或潮湿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可以建立定期监测和调整温湿度的机制,确保文物长期保存在稳定的环境中。与此同时,光照也是对文物造成潜在损害的因素之一。如果光线过强会导致文物颜色褪色,甚至加速其材质老化,所以在预防性保护中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文物的照射。例如,使用特殊的照明设备、调节窗帘或安装紫外线过滤器等手段来有效控制光线的强度或频谱,保护文物不受光照损害。粉尘和污染物对文物的侵害是常见的问题,所以需要依托过滤空气、定期清洁和维护空气净化设备等方式来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保障文物的保存环境纯净,从而真正发挥预防性保护的作用。

2.对文物进行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可以全面了解文物的保存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在文物预防性保护中,需安排检测人员定期对文物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文物可能存在的问题,如腐蚀、老化、变色等。例如,对于易受腐蚀的金属文物,定期检查可以发现表面腐蚀物并及时清除,防止进一步损害;对于易受紫外线损害的纸质文物,定期检测可以发现光照造成的损伤,及时进行展示方式的更换和翻转,减少曝光时间,保护文物不受紫外线侵害。除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维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的清洁、保养和修复工作,延缓文物的老化速度,保持其良好的保存状态。

3.安全防护

所谓安全防护就是确保文物不受到盗窃、损坏和意外火灾等不测事件的侵害。为此,需要加强对文物储藏和展示设施的安全管理。在文物预防性保护中,需确保库房、展厅等场所的建筑结构稳固,防止意外倒塌或损坏;采用符合安全标准的展柜和展示架,确保文物在展示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保护;同时,设置安全通道和疏散指示,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疏散文物和人员,保障安全。在实现上述目标时,可通过安装监控系统、加强出入口管理、设置安全门禁系统等手段,有效控制人员进出,并实施严密的安全监控,降低盗窃和损坏风险。除此之外,需要定期进行消防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而且需要培训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消防知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从而在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安全防护是保护文物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通过加强设施安全、防范盗窃损坏和做好防火工作,才能真正确保文物的安全保存。

4.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科学技术手段在历史文物预防性保护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物的材料特性、病害情况以及受损的程度。通过使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技术方法,能够进行非侵入性的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方案。例如,红外线成像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使用红外线摄影仪,观察文物表面的热分布和热辐射图像,从而发现潜在的问题区域,从而及早发现文物的隐患,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再比如,X 射线衍射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可以通过照射X 射线,利用文物材料的晶体结构散射出的特定衍射图案,来确定文物的材料组成和内部结构。对于分析文物的材质及其变化、检测隐蔽的缺陷和修复痕迹等方面极为有益。除了红外线成像技术和X 射线衍射技术,还有许多其他的科学仪器和技术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文物预防性保护中。比如,电子显微镜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用于观察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帮助确定文物的化学成分;气候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文物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参数。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不仅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也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文物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有效保护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需建立完善的文物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文物的基本信息、采集信息、鉴定信息、保存修复信息、流转记录等内容,可以帮助博物馆全面了解馆藏文物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并且为日常管理和文物调查提供便利。通过文物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基层博物馆能够及时准确地记录每件文物的现状和变化,为文物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持。系统记录了文物的材质、尺寸、保存状态等基本信息,以及鉴定、修复、流转等历史信息,为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物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用于制定文物的定期检测和保护计划。通过分析文物档案信息,博物馆可以找出需要重点关注的文物,制定专门的保护方案,及时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有效地延长文物的寿命。文物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逐步完善,让信息采集、录入、更新、存储和查询等环节更加科学有效。除此之外,保护意识和技术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确保文物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加强对文物的定期检测

基层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物,为了确保这些文物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性保护,基层博物馆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文物定期检测机制。需确定合适的检测频率,根据文物特性和保存条件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检测计划。对于易受湿度影响的文物,可以每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湿度检测,以及必要时的修复和保养工作。通过定期检测,及时发现文物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进一步损害。为了进行准确的文物检测,基层博物馆需要配备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可以使用高精度的温湿度计、光谱仪、显微镜等设备来监测文物的温湿度变化、光照情况和表面状况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在发现相关异常后,基层博物馆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文物检测记录和分析系统。对每次检测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将检测日期、具体参数、异常情况等参数记录在册。对于长期监测的文物,可以建立数据图表,追踪文物保存状态的变化趋势。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提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避免文物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

(三)采取正确的环境控制措施

环境控制作为预防性保护的主要内容,基层博物馆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室内的温湿度。文物对温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都可能导致文物的损害。因此,可以使用空调、加湿器、除湿机等设备来调整和控制室内的温湿度,确保其在合理的范围内稳定。在此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和记录室内的温湿度数据,以便发现问题。光线对某些文物来说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特别是光线中的紫外线和可见光。基层博物馆应该采取适当的光照控制措施,可以使用紫外线过滤器、遮光窗帘或隔光膜等来减少光线的强度和有害成分,保护文物不受光线损害。除此之外,空气中的污染物也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基层博物馆应该采取措施来控制室内空气的质量,减少有害气体和微粒物质的含量。可以通过安装空气过滤器、定期通风清洁、限制使用有害物质等手段来实现。安装清洁设备后,应安排专人不定期抽检,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确保文物所处的环境符合安全要求。

(四)藏品储存和展示柜架

储存柜架是保护文物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根据文物的特点和材质进行合理设计和选择。对于易受潮、易受灰尘损害的文物,选择密封性较好的储存柜架。如果文物易受风化和光照损害,可以选择具备隔离、防紫外线功能的储存柜架。柜架的材料需要避免使用含有有害气体的材料,以免对文物产生不良影响。选择好藏品储存柜架后,需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来保护文物。首先,要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对文物造成损害。其次,要保持通风良好,防止空气中的污染物对文物产生腐蚀或污染。另外,储存柜架应该避免日光直射,减少文物受紫外线辐射引起的褪色和老化。为了确保藏品存储在适宜的区域,需要定期检查柜架的稳定性和密封性,确保其功能正常,并及时进行维修。在此过程中,也需对文物进行定期检查,查看是否有损坏、变形或腐朽的迹象,如果有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五)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

基层博物馆通常向公众开放,因此,预防性保护中也需将公众损害问题作为主要因素。对此,需加强公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可举办文物保护主题展览、举办讲座、策划文化活动等,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文物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帮助公众深入了解文物的珍贵性,增强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基层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文物保护体验活动,邀请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让他们亲身感受文物的脆弱性和珍贵性。例如,可以开展文物修复模拟体验、文物保护意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参与互动,增强公众对文物保护的亲身体验和理解。此外,基层博物馆可以积极开展与社区的合作项目,依托联合举办文化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对本地文物的了解,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增强公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参与度和重视程度。基层博物馆需在加强公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升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激发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热情,从而共同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六)加强政府、学术机构和博物馆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

政府、学术机构和博物馆可以通过合作交流,实现文物保护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政策倡导等方面的支持;学术机构可以提供专业技术和研究支持;而博物馆则在文物保护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三者合作共建文物保护的资源整合平台,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具体而言,在文物预防性保护中,学术机构可以为基层博物馆提供专业知识交流和培训服务,帮助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升文物保护、修复、展示等方面的专业水平。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培训计划,并提供经费支持。博物馆可以提供实践场景和需求,促进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的对接,从而增强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能力。政府、学术机构和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联合考古发掘、文物展览、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形式,进行经验分享和合作交流。通过这些合作项目,可以借鉴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成功经验,推动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的交流与融合,提升整体文物保护水平。通过加强政府、学术机构和博物馆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可以形成政策支持、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七)注重基础病害评估工作

基层博物馆应建立完善的文物档案管理系统,定期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的状况评估。从文物的材质、保存状态、存在的病害情况等入手,及时发现文物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和修复计划。针对已发现的文物病害问题,基层博物馆需要建立详细的监测和记录系统,对文物病害进行跟踪和记录。这些记录可包括病害类型、程度、进展情况以及环境因素等。通过系统的监测和记录,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物病害的发展规律,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基层博物馆由于条件限制,可能无法自行进行灭虫杀菌和病害评估工作,但可以委托具有资质和能力的单位完成。基层博物馆可以选择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专业单位,委托其定期对藏品进行灭虫杀菌工作。专业单位可以根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的灭虫方案,并进行有效的杀菌工作。减少虫害对藏品的侵害,提高文物的保存水平。此外,基层博物馆可以委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单位进行藏品病害评估。专业单位可以通过检测、分析和评估藏品的劣化风险,为博物馆提供详细的病害报告和建议。基于评估结果,博物馆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在预防性保护中,博物馆可以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定期监测藏品的劣化情况。通过温湿度监测、光照控制、空气质量检测等手段获取相关数据。基于监测结果,博物馆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干预,减少劣化的可能性。通过委托专业单位进行灭虫杀菌和病害评估,基层博物馆可以弥补自身条件不足的问题,提高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水平。同时,加强风险预警与监测,博物馆可以更好地了解藏品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性保护措施,确保文物的长期保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需以预防为主、修复为辅,即优先考虑预防而非修复,可采取加强环境监测与控制、定期进行文物状况评估、制定科学的文物保管方案等措施,提升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水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文物得到全面的预防性保护。同时,基层博物馆还需加强管理并合理利用保护措施,建立健全的保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加强对文物保护知识的培训,促进全体员工形成保护文物的自觉意识,确保文物得到全面且有效的保护。

猜你喜欢

定期文物保护温湿度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
温湿度控制器在回收砂冷却系统中的应用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基于DSP的多路温湿度监测系统
基于温湿度控制的天气预测装置
名胜古迹
为什么鳄鱼要定期换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