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导演陈晓卿新作《我的美食向导》:探索美食纪录片的“N+1”种打开方式
2024-01-30冯刚
冯刚
“舌尖”导演陈晓卿新作——风味探索之旅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正在腾讯视频热播。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再到《我的美食向导》,多年来,陈晓卿导演及团队深耕美食纪录片领域,不断挑动观众味蕾,为大众带来新鲜观看体验。此次,陈晓卿从摄影机背后走向镜头前,以个人视角寻访美食,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
节目中,陈晓卿带领拍摄团队先后前往长沙、潮汕、喀什、温州、云南、山西、杭嘉湖、山东等8个地区,邀请职业厨师、哲学家、考古学者、人类学家、音乐人、经济学家、作家及当地人担任向导,在餐厅、在街头、在田间……边吃边聊。节目监制、腾讯在线视频节目内容制作部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朱乐贤在接受《综艺报》采访时表示,《我的美食向导》进行了多元探索,希望找到更加多样的美食纪录片创作模式。
寻找创新突破口
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引人共鸣共情的故事……《我的美食向导》保持了稻来传媒制作的高水准,成为不少观众的“下饭首选”。
朱乐贤介绍,项目筹备之初,团队便想要创作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显创新,与以往作品拉开一定距离”的全新美食题材作品。“‘舌尖’系列的热播让美食题材纪录片受到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一片‘红海’,竞争日益激烈。包括我们自己,也在竞争中被快速消耗。”过去几年间,团队做出了大量调整,如尝试拍摄更加细分的美食类型、地域性美食,制作中、短视频作品等。在朱乐贤看来,大家始终在迫切地寻找美食纪录片的创新突破口。
《我的美食向导》放弃了美食纪录片惯用的第三人称视角,以陈晓卿的个人视角为引,带领观众走进美食的世界,去看、去问、去感受。内容上,从以往关注“吃什么”(即美食本身)转变为“为什么这么吃”,聚焦地域美食的同时,重点呈现当地食物的发展脉络,即通过陈晓卿邀请的“美食向导”,从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跨学科”探讨美食的形成机制。美食之外,人文风情亦是节目的一大内容特色。
新尝试 新挑战
新鲜视角带来新鲜观看体验,不少观众对于節目的引领式探访表示认可。“知识型美食作品”“小众地域美食分享大会”“下饭神器”等评论不断出现。
回忆创作过程,朱乐贤感叹“挑战不小”。除了素材收集、人员调度、勘景等常规操作,跳出舒适圈,树立全新创作理念是最大考验。经过“舌尖”“风味”等系列作品的历练,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以往,团队会在拍摄前期就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和学术论证,将一个话题和创作方向吃透,然后带着相对准确的结论前往拍摄,整个拍摄过程非常清晰,有很高的确定性。《我的美食向导》是个人视角,带有探访性质,作品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答案,不同“美食向导”的解读角度各不相同,令整个拍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陈晓卿和不同学科背景的嘉宾交流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无法预测。这就需要团队从以往的创作经验中走出来,适应新模式。”
朱乐贤也欣喜于这种“不确定性”激发的化学反应。千人千面的解读,为美食赋予了更加多样的文化内涵,“吃”不再是单纯地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与故乡、远方、商贸、传承相关。这种多元碰撞,使得作品不断向外延展,不断自我进化,观众也通过弹幕、评论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与节目互动、交流。“ 节目内容均经过国内权威专家把关,但这并非为了树立权威,而是希望通过个人化视角,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大众参与中形成公共话题讨论氛围。作品追求的并非观点输出,而是提出观点后带来的思想碰撞。”
对话监制朱乐贤:纪录片创作不存在长短之争
《综艺报》: 《我的美食向导》每集时长在50分钟左右,为何选择如此长的篇幅?
朱乐贤:这和作品想要呈现的内容相关。如果只是呈现一道美食,大概几分钟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要讲清楚美食的形成与发展,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这道美食,和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等美食背后的问题,就需要花费比较长的篇幅才能讲透彻。
《综艺报》:如何看待短视频对中长视频的影响?
朱乐贤:长短视频承载的功能不同。短视频带来的是短时刺激,长视频能够让观众获取更长久的愉悦感。观众对于长短视频的选择,只是个人需求使然,二者并非替代关系,是可以共存共生的。
《综艺报》:Vlog短视频纪录片的兴起,对行业有何影响?
朱乐贤:电影最初产生时的活动影像《工厂大门》,就是带有纪录片性质的影像片段。自此100多年间,纪录片形式不断丰富,并且借鉴了其他影视作品的创作技法。大家应该更加重视纪录片的内容创作,在形式上博采众长,创作更多观众喜爱的纪录片作品。
《综艺报》:对纪录片行业有哪些期望?
朱乐贤: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多人参与纪录片创作,或者以纪录片形式记录生活。与此同时,经过几代纪实内容创作者不懈努力,各种纪实形式不断出现,行业期待新的创意和新的突破。希望大量个人创作者的加入,可以由量变引发质变,为纪录片行业带来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