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湾勘查区延安组可采煤层煤质特征分析与研究

2024-01-29

西部探矿工程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硫煤质体发热量

刘 争

(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炭地质局,宁夏 银川 750001)

南湾勘查区位于宁南煤田王洼矿区南部,西距固原市原州区80km,南距彭阳县45km,隶属固原市彭阳县王洼镇管辖。其地层单元划分属华北—柴达木地层大区(Ⅲ)、华北地层区(Ⅲ4)、鄂尔多斯西缘地层分区(Ⅲ41)、桌子山—青龙山地层小区(Ⅲ41-2),大地构造单元位于柴达木—华北板块(Ⅲ)、华北陆块(Ⅲ5)、鄂尔多斯地块(Ⅲ51)、鄂尔多斯西缘中元古—早古生代裂陷带(Ⅲ51-1)、陶乐—彭阳冲断带(Ⅲ51-1-3)南端的车道—彭阳褶断带[1]。

勘查区内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黄土覆盖,基本无基岩出露。根据钻孔揭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有:三叠系上田组、侏罗系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白垩系保安群、新近系和第四系。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为一套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钻孔揭露最大厚度230.69m,含煤地层平均厚度124.28m。共含编号煤层5层,分别为一、四、五、八、九煤,平均总厚25.47m,含煤系数20.21%。可采煤层4 层,分别为一、五、八、九煤,可采平均总厚度24.9m,可采含煤系数19.8%。可采煤层层位稳定,厚度较大,结构以简单—较简单为主[2]。

1 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1.1 煤的物理性质

勘查区煤的颜色均为黑色,条痕褐黑色,沥青—弱沥青光泽,参差状、贝壳状断口,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半坚硬,内外生裂隙发育,裂隙多被方解石和黄铁矿充填,煤中常见结核状、星散状黄铁矿。一煤真密度平均1.54t/m3,视密度平均1.39t/m3;五煤真密度平均1.50t/m3,视密度平均1.36t/m3;八煤真密度平均1.54t/m3,视密度平均1.38t/m3;九煤真密度平均1.62t/m3,视密度平均1.40t/m3。

1.2 煤岩特征

各可采煤层的宏观煤岩组分以暗煤为主,亮煤次之,夹镜煤条带和少量丝炭薄层,镜煤和亮煤成分含量20%~50%,各煤层的宏观煤岩类型均属半暗煤。

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含量较高,矿物中粘土类、碳酸盐类较高。去矿物基镜质组含量平均为66.1%~72.8%,依据《煤的镜质组含量分级》(MT/T 1160-2011)标准,均属中高镜质组煤。壳质组含量平均为2.2%~4.0%,依据《煤的壳质组含量分级》(MT/T 1161-2011)标准,均属中低壳质组煤。各煤层镜质组和惰质组之和均占显微组分的95%以上(表1),依据《显微煤岩类型分类》(GB/T 15589-2013)标准,显微煤岩类型均属微镜惰煤。

表1 各可采煤层显微煤岩特征(平均值)一览表

镜质组以基质镜质体为主,团块镜质体、碎屑镜质体及均质镜质体次之,结构镜质体很少见;惰质组以氧化丝质体及火焚丝质体为主,粗粒体及碎屑丝质体次之,少量半丝质体;壳质组以小孢子为主,少量大孢子、偶见树脂体;粘土类呈细分散状、团块及颗粒状;硫化物类黄铁矿以脉状为主,部分为星状、团块状及颗粒状;碳酸盐类多为方解石,少量菱铁矿,方解石以脉状为主、裂隙充填状次之,菱铁矿为团块状;氧化硅类的石英呈粒状。

1.3 煤的变质类型

各可采煤层镜质体最大反射率为0.46%~0.59%,平均0.53%~0.55%(表1),依据《镜质体反射率的煤化程度分级》(MT/T 1158-2011)标准,各煤层煤化程度分级属中煤级煤Ⅰ。测试结果表明各煤层镜质体最大反射率变化较小,同一煤层沿倾向随埋藏加深镜质体最大反射率呈现增大趋势,表明本区的煤随埋藏深度的加深,变质程度略有增高,属区域变质类型。

2 煤的化学性质

2.1 工业分析

(1)水分。各可采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为0.77%~11.26%,平均5.72%~6.86%;浮煤空气干燥基水分0.40%~12.09%,平均5.49-5.95%。自上而下各可采煤层水分变化较小,大部分区域水分为6.00%~8.00%,局部小于6.00%,零星分布8.00%~12.00%水分。

(2)灰分。各可采煤层原煤灰分产率7.74%~36.68%,平均12.60%-25.09%;浮煤(1.4 密度液浮选)灰分产率3.90%~13.44%,平均4.91%-8.45%(表2)。九煤灰分最高,平均25.09%,五煤灰分最低,平均12.60%。以低灰煤为主,中灰煤次之,零星分布特低灰煤和高灰煤[3]。

表2 各可采煤层灰分特征统计表

一煤:原煤灰分产率10.94%~23.78%,平均17.33%;浮煤灰分产率3.90%~8.24%,平均5.63%。以低灰煤为主,局部为中灰煤。

五煤:原煤灰分产率7.74%~22.39%,平均12.60%;浮煤灰分产率3.57%~5.87%,平均4.91%。以低灰煤为主,局部为特低灰煤和中灰煤,零星分布高灰煤。

八煤:原煤灰分产率6.63%~24.55%,平均14.99%;浮煤灰分产率3.95%~6.97%,平均5.62%。以低灰煤为主,局部为特低灰煤和中灰煤。

九煤:原煤灰分产率12.49%~36.68%,平均25.09%;浮煤灰分产率4.72%~13.44%,平均8.45%。以中灰煤为主,局部为低灰煤和高灰煤。

(3)挥发分。各可采煤层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30.82%~45.83%,平均37.27%~41.62%。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31.30%~41.99%,平均34.11%~37.98%(表3),依据《煤的挥发分产率分级》(MT/T 849-2000)标准,一煤属高挥发分煤,挥发分产率以大于37%为主,小于37%次之。五、八、九煤属中高挥发分煤,八煤挥发分产率均小于37%,五、九煤挥发分产率以小于37%为主,大于37%次之。

表3 可采煤层挥发分特征统计表

(4)固定碳。各可采煤层原煤固定碳34.29%~62.58%,平均44.28%~54.89%。浮煤固定碳53.96%~64.89%,平均58.65%~62.20%(表4),根据《煤的固定碳分级》(MT/T 561-2008)标准,均属中等固定碳煤。

表4 各可采煤层煤的固定碳及分级表

2.2 元素分析

各煤层原煤碳含量68.94%~81.36%,平均74.79%~76.87%;氢含量2.41%~5.78%,平均3.43%~4.30%;氮含量0.53%~1.22%,平均0.88%~1.07%;氧含量12.12%~26.66%,平均16.34%~18.77%。各煤层浮煤碳含量74.65%~80.09%,平均76.98%~78.25%;氢含量2.82%~5.25%,平均3.92%~4.48%;氮含量0.87%~1.28%,平均1.01%~1.13%;氧含量13.37%~20.69%,平均15.64%~16.30%。

2.3 有害元素

(1)全硫。各可采煤层原煤全硫0.43%~4.25%,平均0.98%~2.19%;浮煤全硫0.31%~3.02%,平均0.65%~1.56%(表5)。以中硫煤为主,局部为低硫煤或中高硫煤,零星分布高硫煤。垂向上,自上向下各可采煤层原煤全硫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表5 可采煤层硫分特征统计表

一煤:原煤全硫0.89%~3.37%,平均2.19%;浮煤全硫0.71%~3.02%,平均1.56%。以中高硫煤为主,局部为中硫煤,零星分布低硫煤和高硫煤。

五煤:原煤全硫0.84%~4.25%,平均1.90%;浮煤全硫0.39%~2.13%,平均1.01%。以中硫煤为主,东西两侧有中高硫煤,零星分布低硫煤和高硫煤。

八煤:原煤全硫0.78%~2.21%,平均1.45%;浮煤全硫0.31%~2.01%,平均0.73%。以中硫煤为主,西南部为低硫煤,东西两侧零星有中高硫煤。

九煤:原煤全硫0.43%~1.76%,平均0.98%;浮煤全硫0.38%~0.97%,平均0.65%。以低硫煤为主,中硫煤次之,少量特低硫。

(2)磷。各可采煤层原煤磷为0.003%~0.126%,平均0.012%~0.045%,根据《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分级第1部分:磷》(GB/T 20475.1-2006)标准,均属低磷煤。浮煤磷为0.002%~0.079%,平均0.011%~0.027%,经浮选后,磷含量降低。总体自上向下磷含量逐渐增高,一煤最低,平均0.012%,九煤最高,平均0.045%。

(3)氯。各可采煤层原煤氯含量0.007%~0.057%,平均0.022%~0.027%;浮煤氯为0.009%~0.036%,平均0.017%~0.026%。根据《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分级第2部分:氯》(GB/T 20475.2-2006)标准,均属特低氯煤。

(4)砷。各可采煤层原煤砷含量1~16μg/g,平均3~6μg/g;浮煤砷含量1~14μg/g,平均1~4μg/g。根据《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分级第3部分:砷》(GB/T 20475.3-2012)标准,一、五、八煤为特低砷煤,九煤为低砷煤。

2.4 微量元素

(1)锗。各可采煤层原煤锗含量1~9μg/g,平均1~2μg/g,根据《煤中有价元素含量分级及应用导则》(GB/T 41042-2021)标准,均属低锗煤,含量低于用作提取锗的煤要求的可采品位(>30μg/g)。

(2)镓。各可采煤层原煤镓含量1~9μg/g,平均3~6μg/g,根据《煤中有价元素含量分级及应用导则》(GB/T 41042-2021)标准,均属低镓煤,含量低于用作提取镓的煤要求的可采品位(>20μg/g)。

3 煤的工艺性能

3.1 发热量

各可采煤层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16.44~30.08MJ/kg,平均21.83~26.44MJ/kg,根据《煤炭质量分级第3 部分:发热量》(GB/T 15224.3-2022)标准,一、五、八煤属中高发热量煤,九煤属中发热量煤[4];原煤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为16.08~29.53MJ/kg,平均21.15~25.66MJ/kg(表6)。各可采煤层浮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6.04~30.66MJ/kg,平均27.97~29.47MJ/kg;浮煤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为25.21~29.76MJ/kg,平均27.11~28.55MJ/kg(表6)。

表6 可采煤层发热量统计表

一煤: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2.21~27.38MJ/kg,平均24.72MJ/kg,属中高发热量煤。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为21.51~26.47MJ/kg,平均23.93MJ/kg。大部分区域为中高发热量煤,局部分布中发热量煤和高发热量煤。浮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8.42~29.69MJ/kg,平均29.16MJ/kg。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为27.48~28.74MJ/kg,平均28.21MJ/kg。

五煤: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3.07~28.87MJ/kg,平均26.44MJ/kg,属中高发热量煤。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为22.60~27.93MJ/kg,平均25.66MJ/kg。大部分为中高发热量煤,局部分布中发热量煤和高发热量煤,西南部有少量中低发热量煤(图1)。浮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8.54~30.56MJ/kg,平均29.47MJ/kg。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为27.60~29.63MJ/kg,平均28.55MJ/kg。

图1 五煤发热量等值线图

八煤: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0.80~30.08MJ/kg,平均25.72MJ/kg,属中高发热量煤。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为20.16~29.53MJ/kg,平均25.05MJ/kg。大部分区域为中高发热量煤,局部分布中发热量煤和高发热量煤。浮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8.04~30.66MJ/kg,平均29.14MJ/kg。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为27.13~29.76MJ/kg,平均28.31MJ/kg。

九煤: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16.44~27.36MJ/kg,平均21.83MJ/kg,属中发热量煤。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为16.08~26.83MJ/kg,平均21.15MJ/kg。以中发热量煤为主,中高发热量煤次之,西侧分布少量中低发热量煤和低发热量煤。浮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26.04~29.57MJ/kg,平均27.97MJ/kg。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为25.21~28.56MJ/kg,平均27.11MJ/kg。

3.2 粘结性

各可采煤层焦渣特征均为2,粘结指数均为0,表明勘查区煤层均为无粘结煤。

3.3 哈氏可磨性指数

勘查区一煤属较难磨煤,五煤属中等可磨煤,八煤属中等可磨煤,九煤属中等可磨煤。

3.4 热稳定性

各可采煤层原煤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大于6mm 残焦(TS+6)值平均56.15%~58.91%,6~3mm 残焦(TS6-3)值平均32.05%~36.14%,小于3mm残焦(TS-3)值平均7.64%~10.86%,根据《煤的热稳定分级》(MT/T 560-2008)标准,均属低热稳定性煤(TS+6≤60%)。

4 煤类特征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GB/T 5751-2009)标准,以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粘结指数、透光率为依据,对勘查区煤层的煤类进行分类。一煤浮煤挥发分产率35.51%~41.99%,平均37.98%,粘结指数0,透光率平均65%,煤类以长焰煤为主,不粘煤次之;五煤浮煤挥发分产率31.30%~40.12%,平均35.04%,粘结指数0,透光率平均79%,煤类以不粘煤为主,长焰煤次之;八煤浮煤挥发分产率32.32%~36.80%,平均34.11%,粘结指数0,透光率平均80%,煤类为不粘煤;九煤浮煤挥发分产率32.46%~40.61%,平均35.79%,粘结指数0,透光率平均76%,煤类以不粘煤为主,长焰煤次之。

5 结论

根据上述煤质测试成果分析研究可知,勘查区内各可采煤层水分含量较低,属低灰—中灰、中高—高挥发分、中等固定碳、低硫—中高硫、低磷、中—中高发热量、无粘结性、中等—较难磨、低热稳定性煤,煤类以不粘煤为主,长焰煤次之,是良好的动力、气化、间接液化、煤化工等用煤。

勘查区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前景良好,在今后的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煤质分析与研究工作,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科学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高硫煤质体发热量
曹家滩煤灰分和水分对发热量影响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一种高硫煤做燃料回收废硫酸的方法
CO2抑制高硫煤自燃的实验研究
电厂燃煤虚拟采样及发热量均值不确定度评定
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煤泥脱水降灰工艺中的应用
我国部分地区绒山羊乏质体感染情况调查
顶质体
——有效的抗弓形虫药物靶标
Effect of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acupoint application on enteral nutrition 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基于干法分选的贵州高硫煤脱硫提质试验研究
顶复门原虫顶质体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