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固原地区3 023例贫困家庭新生儿耳聋基因与听力筛查联合结果分析*

2024-01-29顾洁袁娇赵娟萍郭翠张燕娜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杂合回族耳聋

顾洁 袁娇 赵娟萍 郭翠 张燕娜

我国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包括GJB2、SLC26A4、mtDNA12SrRNA及GJB3基因[1]。对常见耳聋高频热点突变进行筛查可弥补听力筛查的局限,预防迟发性聋、药物性聋患儿漏筛漏诊,提高耳聋高危患儿的检出率。听力障碍幼儿的早期干预是治疗的关键,若能及早发现并治疗,语言发育可同正常人一样。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偏远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其中固原是宁夏第一大贫困市,出生缺陷防控能力有限。贫困建档立卡户是宁夏贫困市(区)政府高度关注的群体,开展贫困建档立卡户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了解此群体耳聋基因突变特点,对筛查阳性新生儿进行遗传咨询指导及随访工作,可降低耳聋发生率,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本研究采用耳聋基因微阵列芯片法(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15个突变位点)对宁夏固原市的3 023例贫困建档立卡户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与听力联合筛查,分析固原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特点及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宁夏固原市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出生的3 023例贫困建档立卡户新生儿免费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其中男1 501例(49.65%),女1 522例(50.35%);回族2 302例(76.15%),汉族715例(23.65%),其他民族6例(0.2%)。新生儿家长均在充分知情告知的情况下,自愿签署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知情同意书并让孩子接受足跟血样本采集。

1.2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 新生儿出生48~72 h后,由专业医护人员采集足跟血,血液渗透均匀,制成8 mm干血斑。使用打孔器在滤纸干血斑标本上进行打孔,形成直径6 mm干血斑,按实验室干血斑核酸提取标准操作规程对采集的干血斑进行DNA的提取,采用博奥十五项遗传性聋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对4个热点基因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中的15个位点进行检测。根据判读软件自动对芯片扫描结果进行判读。

1.3听力筛查 在新生儿出生48 h后采用DPOAE或TEOAE进行听力初筛;初筛未通过新生儿在出生后42 d,采用OAE和AABR进行联合复筛,任意一项或两项未通过者,为复筛未通过。

1.4遗传咨询与随访 对检出的GJB2、GJB3、SLC26A4、线粒体DNA 12SrRNA突变携带者,明确基因型与突变位点后,向其提供突变结果解读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对所有接受筛查的新生儿,由幼儿保健专职医务人员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其听力与语言发育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 数据库,采用 SPSS19.0进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结果 3 023例贫困建档立卡新生儿中,123例新生儿检出耳聋基因突变,阳性率4.07%;其中GJB2突变56例(1.85%)、SLC26A4突变46例(1.52%)(其中1例为复合杂合突变),线粒体DNA12SrRNA突变14例(0.46%),GJB3突变6例(0.20%),1例SLC26A4与GJB2基因双重杂合突变(0.03%)。检出1例SLC26A4:c.2027T>A/IVS15+5G>A复合杂合突变;1例GJB2:c.235del/SLC26A4:c.2027T>A双重杂合突变(表1)。

表1 固原市贫困建档立卡户3 023例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结果

2.2回族、汉族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特点 2 302例回族新生儿中共检出98例(4.26%,98/2 302)携带耳聋基因突变(表2)。4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总体和各自的检出率在回族与汉族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表2 回族、汉族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例,%)

2.3回族、汉族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结果分析 123例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均通过听力筛查,通过率100%;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发现,回族与汉族耳聋基因筛查阳性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率无显著差异(P>0.05)(表3)。

表3 回族、汉族新生儿听力筛查及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例,%)

2.4听力随访结果 3 023例新生儿全部完成听力随访,结果显示,123例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目前听力及语言发育均正常;2 900例未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中,5例复筛未通过,3月龄时进行听力学诊断,最终3例确诊为听力损失,其中双侧重度聋1例,左耳轻度听力损失2例。这3例听力损失患儿中,1例双侧重度聋患儿已佩戴助听器,目前在康复中心进行言语康复;1例1岁时复诊,左耳无听力,后续将持续关注该儿童的听力发育情况。另外,本研究发现1例SLC26A4复合杂合突变新生儿,随访时家长反馈听反应正常,但该新生儿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高风险儿童,随访时仅6月龄,将持续关注该新生儿的听力及语言发育情况。

3 讨论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疾病,60%由遗传因素导致[2],耳聋基因突变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种族差异性,了解宁夏固原地区贫困建档立卡户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特点,对当地有针对性开展耳聋出生缺陷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3.1宁夏固原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特点分析 本研究3 023例固原市贫困建档立卡户新生儿中,共检出123例新生儿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检出率4.07%,与全国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阳性检出率一致(3.86%~5.39%)[3],且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检出规律与全国大多数城市规律一致,均是GJB2基因突变率(1.85%)最高,其次为SLC26A4(1.52%),c.235delC 和c.IVS7-2A>G位点突变为最主要突变位点。研究发现,耳聋基因突变特点呈现一定的地域与民族差异[4],本研究发现固原市贫困建档立卡户新生儿线粒体DNA12SrRNA突变率(0.46%)高于全国水平(0~0.29%)[3],可能由于纳入筛查的新生儿中76.23%为回族新生儿导致,也可能是固原地区独特的地域因素导致。本研究中,SLC26A4基因的c.1226 G>A、c.IVSI5+5 G>A、c.1174A>T位点与线粒体DNA12SrRNA的c.1494C>T位点未检出突变,可能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待于后续扩大样本量继续研究。

3.2回族、汉族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特点分析 固原市是宁夏主要回族聚居地,本研究结果显示,宁夏固原地区贫困建档立卡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率均呈现GJB2突变率最高,SLC26A4突变率次高的规律,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研究报道一致[5]。本研究中,回族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率为4.26%,汉族为3.49%,四个常见基因的突变率在回族、汉族间均无显著差异,与本人前期[6]等研究结果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民族聚居地及民族之间的婚配差异有关。笔者前期研究聚焦宁夏银川地区,筛查人群中回族占15.5%,银川市人口流动性大,回、汉通婚比较常见,可能是回、汉民族融合引起的基因交流,导致银川地区回族改变了原有基因特征。而本次研究聚焦宁夏固原地区,回族人群占76.15%,据考证,宁夏固原地区回族定居始于元代,因成吉思汗西征将大量阿拉伯回兵带入宁夏六盘山,部分回兵定居当地,繁衍后代,形成具有阿拉伯基因特点的独特回族群体。固原地区属于四面环山的山区地貌,交通不太发达,人员流动性差,回族相对集中,穆斯林习俗及种族本身基因特点保存的相对完整。族内同一民族的单一婚姻比较常见(近亲、内婚和表亲婚姻的比率很高),由于高血缘率导致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在回族人群中携带率高于汉族人群。本研究中,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回族突变率(0.39%)、汉族突变率(0.70%)均高于全国水平(Yao等,2004),这可能与固原地区独特的半干旱地理环境有关,也可能与人种来源、人口迁徙、基因融合、婚配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发现固原地区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携带率汉族高于回族,与Du等[7]和郭斌等[8]研究一致,这可能由于回族人种特点所导致。12SrRNA是mtDNA突变的热点区域,其突变后可改变12SrRNA的结构,属于母系遗传,线粒体突变可明显提高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携带该基因突变的新生儿需禁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避免“一针致聋”的悲剧发生[7-10]。因此,固原地区应加强对新生儿药物性聋相关基因突变携带者的筛查与阳性新生儿的用药指导。

3.3回族、汉族新生儿听力联合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123例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均通过听力筛查,而巫静帆等[11]研究发现6.89%的耳聋基因突变新生儿未通过听力筛查,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由于地域性耳聋基因突变特点差异导致,需进一步探究宁夏地区针对性耳聋基因热点谱,优化筛查技术;也可能受听力筛查技术的特异性、准确性影响。本研究汉族、回族耳聋基因筛查结果阴性的新生儿中,听力筛查未通过率分别为0.30%(2/690)、0.14%(3/2 204),无显著差异(P>0.05)。目前已知耳聋基因至少121个,热点变异多于20个[12,13],本研究采用的4个基因15个位点突变筛查技术不能覆盖已知的所有致聋位点;本研究中5例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患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全部为野生型,可能因出生时的病毒感染、内耳结构异常及其他未覆盖的耳聋基因突变位点等原因引起。

3.4随访结果分析 耳聋基因筛查是获悉不同区域耳聋基因突变率、突变谱的重要手段,但对某区域耳聋基因筛查结果、防控水平的评判是通过随访结果加以体现[14]。本研究随访率为100%,123例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新生儿目前听力及语言发育正常。肖彩霞等[15]研究发现497例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病例中,8例双耳听力损失(轻度2例,中度2例,重度4例),585例携带GJB2:c.235 del C杂合突变新生儿中,5例1岁期间经听力检测诊断为轻至中度听力损失[16],因此,本研究发现的70例GJB2单杂合、52例SLC26A4单杂合及1例双重杂合突变携带者目前虽然听力发育良好,但仍然是未来出现听力损失的高风险新生儿,需加强随访。

有研究表明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起病较隐匿,33.15%的患儿至少有一耳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多数在出生后1~3岁内发病[17],本研究有1例携带SLC26A4基因c.2027T>A/c.IVS15+5G>A复合杂合突变患儿,听力初筛、复筛均通过,6月龄时随访发现其听力发育良好,该新生儿可能为遗传性迟发性/渐进性聋患儿,也可能因为该新生儿携带的c.2027T>A/c.IVS15+5G>A突变位点来自父母一方,此受检者可能是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建议父母进行位点验证,以明确孩子基因突变情况,同时建议孩子定期进行听力随诊,及时发现听力异常,及时就诊,可避免或延迟耳聋的发生。

猜你喜欢

杂合回族耳聋
深刺听宫治疗耳鸣、耳聋验案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从翻译到文化杂合——“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耳聋耳鸣辨证施护
雄激素可调节的肾脏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靶向杂合启动子的优化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