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那些事儿
2024-01-29陈星
文/陈星
睡眠问题可能会导致宝宝生长发育相对迟缓,对记忆力、免疫力、注意力及情绪行为等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宝宝的睡眠情况还直接关乎家长的情绪及生活质量。所以,儿童睡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睡前活动要合适
宝宝喂饱后才能安然入睡,所以睡前喂奶是必不可少的,能够维持夜间长时间的饱腹感,避免因饥饿而中断睡眠。但随着宝宝长大,睡前喂奶占比应逐渐下降,可以在睡前稍微提前一段时间喂奶,之后逐步引入洗澡、抚触、亲子互动等能放松身心的活动,逐步将吃和睡分开,不要让孩子将喂奶和睡眠联系到一起,避免睡前喂奶成为影响宝宝睡眠的不良习惯。不论白天或晚上,如果宝宝能在睡前有一段相对安静的时间,减少刺激宝宝或者让宝宝激动的活动,都将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眠时机要恰当
合适的睡眠时机,并非规定几点入睡,而是要观察宝宝处于何种精神状态时适合进入睡眠。当宝宝表现出烦躁、嘀嘀咕咕、注意力不集中、不听“指挥”、紧握拳头、揉眼睛以及打哈欠等情况,可能是宝宝向家长发出疲惫的信号。如果这些疲惫的信号能及时得到家长的回应,会大大提升宝宝的安全感,并在一段时间内减少宝宝哭泣的次数。
有数据显示:在完全清醒或有瞌睡表现但未睡着的精神状态下就寝的宝宝,相比完全睡着后再安放在小床上的宝宝,夜醒次数较少,连续睡眠时间较长。因此,建议家长可以选择在宝宝有睡意时将其安放在小床上,有助于宝宝学会自主入睡。
了解宝宝的睡眠周期
相较于成人,宝宝的浅睡眠较多,深睡眠较少,宝宝的一个睡眠周期只有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如果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宝宝容易感到痛苦,进而哭闹也愈发剧烈。而且一旦宝宝夜醒,大部分都需要30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重新入睡。这些都是儿童睡眠发展进程的正常表现。
“过度安抚”不可取
如果宝宝每次入睡都是处于舒适的、有安全感的、相对稳定的场景,那么当一个睡眠周期结束了,宝宝醒来还在这个场景中,容易再次入睡。若没有类似的场景,宝宝就会以剧烈哭闹来表达情绪。大多数家长此时会尝试使用各种方式安抚宝宝入睡,甚至将“过度安抚”的坏习惯常态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但这不仅不利于宝宝睡眠习惯的培养,也会影响宝宝和家长的情绪。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宝宝夜醒哭闹时的需求,若宝宝是口渴、饥饿、需要更换尿片时,为其解决相应的问题,有助于宝宝的入睡;若宝宝有时只是需要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家长可以轻轻摇晃、拍拍背或者抚摸宝宝的头部,提供安全感。
宝宝的睡眠规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并逐渐向成人的睡眠模式发展。多观察宝宝的睡眠信号,在合适的时机提前提供合适的睡前环境,家长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促进宝宝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