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育语境下高校美术馆公共服务创新发展
2024-01-29温萍萍许树贤
温萍萍 许树贤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高校美术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平台和公共服务场所,承担着日益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新时代美育语境下,创新发展高校美术馆公共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探讨高校美术馆公共服务创新策略,对提升新时代高校美术馆公共服务能力和推动美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新时代高校美术馆的社会价值
1.1 高校美术馆在美育中的社会使命
美术馆是国家和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于公众教育功能是其重要职能之一[1]。在社会文化建设中,高校美术馆提供公共服务及教育作用充分拓展了公众的艺术视野,对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以美育人和以美化人的特殊社会使命。在社会功能上,高校美术馆扮演展示学校文化形象、传递社会文化价值、提高地区文化影响力等重要角色,对推动美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发挥积极性作用。为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需求,提升高校美术馆的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美育教育向多元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1.2 新时代高校美术馆的美育功能
美育是现代高校美术馆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之一。美术馆的主要功能从以往的“以展品为中心”转向“以公众为中心”[2]。首先,美术馆需改变传统的艺术灌输式,其美育更注重从受众出发,实现公众学习和教育功能。其次,美育强调其实践性。美术馆不仅是课程体系艺术教学的实践场所,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受众不仅面向在校学生,也服务于社会公众,展览策划多以活动为导向,突出与公众交互性,从而拓宽美育知识及观念体系。同时,美术馆作为艺术传播重要阵地,其美育功能传递了正确社会价值观,达到以美化人和以美培元的作用。
1.3 高校美术馆的美育影响力
高校美术馆是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美术馆的艺术文化教育对高校、学生及社会公众产生深远影响力。就高校发展而言,美术馆平台能助力于教学发展,强化学术科研、凝练教学特色,拓展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向高质量发展。
高校美术馆为学生提供立体的文化艺术教育与实践场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促成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公众维度出发,美术馆是立体教科书、艺术的殿堂、终身教育课堂、激发思维和创造才能的场所[3],其为社会大众传递艺术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美术馆公共服务与美育的关系
2.1 美育是美术馆服务公众的需求
美育是以开发人的审美情感为导向的审美教育,从其服务对象及供给主体划分为学校美育、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等三类[4],高校美术馆公共服务是社会美育重要的表现形式:第1,美术馆为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将大力创新公共教育和文化普及,以美育为发展基础,为不同受众欣赏、理解和艺术创作营造环境,服务于公众多样化需求。第2,美育作为文化传承,借助美术馆的收藏和展览,让公众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发展及演变,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修养。第3,美术馆服务公众输出了文化价值,发挥社会引领作用,关注和倡导社会公益,注重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公众浸润其中,接受文化艺术濡染,从而引导和践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2.2 美术馆是美育传播的特色平台
高校美术馆作为集合艺术文化、展览、教育和研究的场所,为美育文化提供丰富资源和传播平台。高校美术馆通过多元化的展览和文化教育,立体多维向公众传达艺术的魅力,丰富美育理念可视化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从高校美术馆空间维度分析,美术馆空间自由度和开放性,为观众与艺术互动创造审美情景,在艺术文化互动下激发观众的思维和感情共鸣,塑造个体的视觉和审美表达能力。
从公共服务维度分析,提供了多样化的美育项目,如组织艺术家讲座、导览活动、工作坊等,为参观者和学生创造深入艺术教育的机会。通过参与活动,参观者能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社会意义,激发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推广美育发展。
3 当前高校美术馆公共服务的现状和挑战
3.1 新时代美术馆公共服务状况
目前,高校美术馆虽逐渐重视公共服务,但发展参差不齐,大致存在如下4 个方面的问题:第1,公共教育边缘化,覆盖范围狭小。多数高校美术馆公共教育都是配合主题展览临时策划和设计,基本处于边缘化,导致公共教育碎片化,服务多为校内师生和局部社会群体,受众覆盖范围较狭小。第2,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高校美术馆公共教育及服务基本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推广滞后,配套设施及资金不足等困境[5],缺少多元互动的创新策划。第3,专业性不足。美术馆公共服务易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局面,忽略了活动内容,专业性较弱,达不到公共教育的预期效果[6]。缺乏内容上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具有专业水平和学术深度的公共服务较薄弱。第4,公共服务管理效率较低。高校美术馆的资源和活动基本存在分散和重复现象,资源共享和整合能力有待提升,直接影响公共服务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3.2 高校美术馆美育发展面临挑战
在高校美术馆公共服务中,美育以美术馆作为教育及传播的重要基地,可促进美育教学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具体体现在:第1,美育培养目标模糊,课程有待开发。高校美术馆依托公共教育实现美育价值,当下公共教育基本以碎片化形式依附主题展览,美育培养目标较为模糊。另外,美育课程形式化和同质化较为严重,有待研发和创新。第2,美育技术条件及资源不足。大部分美术馆仅依赖传统线下实体展览输出内容,线下展览受时空和经济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参与者参与度受到限制,美育的推广发展较为滞后。第3,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美育深度实践。高校美术馆的美育多以主题展览、讲座和工作坊等主要形式,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多样性策划,深入参与和深度体验存在不足,单一的教育形式直接影响美育实践的深度。
4 高校美术馆公共服务创新策略
4.1 美术馆公共教育“平等化”
新时代美育背景下,高校美术馆公共服务面临诸多挑战,推动公共教育创新发展迫在眉睫。现代美术馆公共教育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多样化需求的发展,需改变传统美术馆将“居高姿态”转向与受众关系平等化的模式,即形成平等、包容和公正普及美育的核心理念。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参观者,高校美术馆公共教育“平等化”理念是探索创新策略的首要条件。当前美术馆公共教育逐步与公众之间建立“文化民主化”的新关系[7]。
教学相长的中国教育智慧逐渐呈现,美术馆为受众提供美育场所,观众行为的介入和参与促进美育公教服务发展创新,彼此相互作用,互为条件促进平等共生发展。同时,“平等化”理念形成对美术馆公共服务主体的研究和探索,美育是以受众群体为核心而展开的,受众成为美育创新发展重要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美育实践方式更加自由和多样化,从而促成自我思考能力和自我教育的提升,在美术馆美育“平等化”理念下,帮助受众建立适合自身需求和发展的美育个性化系统,实现美术馆公共服务的美育可持续发展。
4.2 跨学科多元化的公共服务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主任杨应时主张:“美术馆应以开放的理念和姿态跳出美术圈,从全人教育角度与不同学科联动,调动观众多维度的知识和经验背景,进行跨感官、跨智能、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探究和互动。”美育共同体的构建将整合美术馆各机构的多元化优势,为受教育者提供专业化和综合化的体验[8]。
公共教育服务,不仅是作为展品直观的感触和技法的呈现,更是艺术价值和策展意识与受众之间的多维度交流。2023 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季风有信—蔡里安与20 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的现实叙述”展览,除展出了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创立者之一蔡里安的作品外,策展结合蔡里安的音乐艺术天赋,在展览期间举办了《〈西风歌集〉蔡里安作曲音乐会》,将蔡里安编曲的音乐融入到展览主体中,在美术馆奏起优美的乐章,活动邀请专业乐团及演唱歌手现场演出,观众以预约方式入场,形成跨领域、跨感官感受蔡里安艺术生涯中的音乐时刻,同时也呈现了20 世纪抗战时期对胜利的黎明到来的渴望,使观众能身临现场体验那个时代的艺术。
在中秋佳节,美术馆组织了制作传统手工艺灯笼活动,以此为契机搭起侨民思念故乡和归来团圆之情。美术馆以公众号邀约观众于中秋佳节在美术馆观展,感悟蔡里安“归来”之情。高校美术馆以跨学科的多元化公共服务,立体式使受众在美育中浸润,深刻内化美育内涵。
4.3 沉浸式交互的公共服务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科技为高校美术馆美育目标实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在公共服务的媒介、交互和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高科技的加持下,运用沉浸式交互是美术馆公共服务领域一大创新发展方向。
沉浸式交互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用户体验,并将用户置入虚拟环境中,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感官体验,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现代美术馆为深化落实美育实践,有机融入多种虚拟仿真技术,并围绕展览环境、展品文化、特色课程等领域有效创新研发美育公教活动及课程,增强美育实践沉浸式体验,直观生动的刺激受众感官,调动“人—物—环境”立体交互,从而促进观众主动自觉接受美育濡染。同时,通过沉浸式交互的美育实践激活和提升受众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高校美术馆美育沉浸式交互除了高科技的虚拟仿真技术介入外,对展览和活动场域的沉浸式设计也是另一探讨重点。高校美术馆展览在传统纸媒体上进行创新设计,如北京画院美术馆专门从儿童视角设计导览画册,画册既有对展览观看流程的详细讲述,也有通过插画和通俗口语化的文字介绍展览现场的艺术作品[9]。还有部分较先进的美术馆通过扫二维码,借助独立耳机智能向观众进行作品的专业解读,为受众创造独立的沉浸式场景。
2023 年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以不同媒介语境给予时代创新的回应。展览期间根据不同专业邀请代表导师进行现场导览,“导师带你看展览”的公教项目,各代表导师对作品进行专业剖析和解读,让观众深入直观了解作品艺术及特色,同时作者借助展览平台分享创作历程,师生共同导读毕业设计作品,形成作品活态呈现形式,造就作者、作品、观众、空间之间的立体交互和沉浸式对话。
4.4 高质量策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的策展需要综合处理对艺术品的选择、展示手段、展览主题、呈现效果、现场交互等因素。在艺术品选择上,首先应明确展览的主题和目的,根据展览目标筛选符合要求和标准的作品,再根据作品特点综合设计展示方式,应充分考虑灯光氛围营造、声效设计、现场互动等方式,以丰富展览效果。在组织展览的全过程中,注重细节,精心筹备,确保展览的视觉效果和氛围营造,提高观众的参与体验。为保证高质量的策展工作能够持续开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展览策划机制和体系。这包括加强策展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制订科学的展览评价标准,建立专业的展览反馈和改进机制等,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美育可持续发展。
4.5 提升线上公共服务能力及推广
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线上平台成为促进信息交互和传播的重要渠道,高校美术馆借助线上平台展开公共服务,以获得更多支持和关注,能够开拓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品质并吸引更多受众,助力美育文化推广。为突破现实美术馆展览受时空和经济能力等因素限制,扩大受众覆盖面,部分具有前瞻性的美术馆开始在云端开发线上展馆、活动、工作坊及课程讲座等在线资源,为受众创造便捷的美育环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 Art Museum)通过建设线上美术馆,并拓展了“知识学习中心”线上资源,同时延展出“CAFAM 探索”四大系列在线知识内容,传播美术馆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思想,促进美术馆美育发展,为公众创造丰富的美育资源和便捷的学习环境。
故宫博物院则建设了官网数据空间,成为其他美术馆公共服务和传播发展的典范。故宫不仅建设了精美的官方网站,还匹配10 个不同类型的APP,丰富和完善了故宫网站。同时,针对儿童研发一系列跟故宫文化相关题材的图书、视频、动漫,从纸上游故宫,到故宫文化介绍,再到宫廷人物交互,通过腾讯视频、极光TV、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立体多维展现鲜活的故宫,将实体美术馆转化为在线展馆,为受众提供多元和优质的数字化服务,最大化提升美术馆公共服务美育的曝光度和品牌影响力,拓宽传播途径和提高传播力,实现广泛的美育事业推广和传承。
5 结论
美术馆公共教育关乎公众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培养其创造力和思辨能力。高校美术馆公共服务作为美育输出的关键平台,其服务的质量和内容影响到服务对象的成长和发展。面对高校美术馆公共服务诸多挑战,提出公共教育“平等化”、跨学科多元化、沉浸式交互和提升线上公共服务能力及推广等创新策略,促成高校美术馆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