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冰雪大世界”是怎样建成的?
2024-01-29阿布
阿布
《冰建王国》不仅满足了南方人民对于“冰雪大世界是如何建成”的好奇,让人看到冰雪经济的巨大影响力,还让人看到了纪录片该有的本质: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松花江上的采冰人。
松花江上的采冰人。
气温骤降时节,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怕冷的南方人缩头缩脑,总想往暖和的地方钻——只有一个地方是例外,那里零下20多摄氏度,是冰城中的冰城,却挡不住南方人前仆后继的热情——那就是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几十万立方米的冰块砌成的冰之城,闪烁着通透的光华,每年冬季都能吸引100万游客顶着严寒到访。
这样壮观的冰雪之城,究竟是如何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的呢?最近,一部名为《冰建王国》的纪录片正在全国艺术电影院线公映,这部纪录片史无前例地将镜头对准了哈尔滨太阳岛,跟踪拍摄长达四年,揭开了“冰雪大世界”背后的秘密。
《冰建王国》的导演齐滨英是哈尔滨人,此前作为导演和制片人,已经拍摄了40多年的影视剧。2018年的一次拍摄过程中,她需要去太阳岛取景——那里是全国闻名的“冰雪大世界”所在地,刚进去,齐滨英就被震撼了:“没想到建筑工地会有那么多人!到处都是人,像人海战一样,接近一万名工人同时在开工,拖拉机、吊车,都是几百台几百台在运作,一派繁忙的景象。”
第二天,她就带着一支拍摄小分队又来到现场,准备跟踪拍摄整个冰雪大世界的建造过程,“想要拍纪录片,因为此前还没有过一部纪录片是专程拍摄建造过程的,我们通常只会在影视剧或者电视新闻里看到一个闪亮宏伟的冰雪大世界,但我想拍出它从无到有的过程”。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仅仅时隔一天,冰雪大世界的工地已经不是昨天一片平地的样子了,冰雕已被垒起到半人高。“后来我才从建筑公司的孙经理那里得知,整个工期只有15天,我没想到这么大的建筑体量,竟然要在短短15天内完成。”
纪录片的拍摄,贵在真实。一万个工地工人,齐滨英都需要陆陆续续接触其中的大部分,而工人异常忙碌,能留给她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她最终连续追踪了四年,才为自己争取到两个月的实地采访拍摄时间,完成了这部艰难的纪录片。
作为没见过世面的南方人,以前我一直以为冰雪大世界的冰雕冰建是现场制冰机制的冰,其实这是大误会——冰块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一到寒冬腊月,松花江上漫无边际的江面都结起了厚厚的冰层,而这些冰,即将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冰建王国》的故事,就从最初的“采冰”开始了——每年一到12月,建筑公司富有经验的经理就开始往松花江上跑——當松花江上的冰积到32厘米厚,也就意味着一年一度的“采冰节”要启动了。之所以要等到冰面结到32厘米厚,是因为后期还要刨去2厘米的表面碎屑,从而保证最终用于建筑的冰块能够晶莹剔透,看不出杂质。
松花江上,天色将明未明,凌晨三四点,富有多年经验的采冰人就开工了,他们先用机器设备在江面上画出一道道线,将冰面切割成一个个3米乘2米的小块。机器切得并不深,后续全靠人力开凿——用长长的冰凿在切线处钻出小坑,再施以巧劲,冰块应声开裂。工人们一干就是12个小时,每人每天要开凿出500平方米的冰块来。这份工作不仅要冒着酷寒,一天中大部分时间还需要站在漂移的冰块上,随时有落入冰水的风险。
纪录片里,一位采冰人说,前几天和他一起干活的工人就掉进了水里,幸好被工友眼疾手快一把捞起。采冰人们通常7到9人为一组,也是为了方便互相照应。
采出来的冰块,每天能堆满上百辆卡车,这些卡车都有同一个目的地——松花江北岸的太阳岛,冰雪大世界的建筑工地。这里的施工条件比一般土建工地更为艰苦,不仅是冷,更因为冰屑满地,非常滑。对齐滨英来说,这里的拍摄条件也远比一般影视剧辛苦,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天上还飘着雪,不光人受不了,机器也受不了,低温下,摄像机很快就会用光电池关机,有时候拍了一天,回去一看什么都没有,只能第二天再来。
一开始,齐滨英的镜头对准了冰雪大世界的设计师和工程经理,想从他们口中了解这个冰雪王国的规划和建设。但拍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冰建工人才是最应该表现的群体:“现场大部分工作都靠人力完成,机器做不到,每块冰都要靠人手一点点去切削、打磨。我说,我们的目标错了,应该去拍冰建工人。”
推倒重来。齐滨英首先找到了一个“冰建工人的经纪人”——太阳岛上一万多名工人,有大约三分之二是建筑公司的工人,另外三分之一,是附近郊区的农民,春耕秋收,到了冬闲时节,就会到冰雪大世界来挣一份过年钱。她跟着一位名叫刘义才的“经纪人”去接工人,一车能接许多个:“他们夏天是农民,冬天是冰建工人,都已经干了许多年,是熟练工。我发现这些工人都会在同一个点集合,每天会有许多车辆将他们接送到太阳岛。到了目的地之后,各个建筑公司的经理就会给他们安排活,今天你干什么,明天他干什么,每一天都不同,但是井井有条,衔接得严丝合缝,绝不会浪费一点劳力、一点时间。”
太阳岛冰建工地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每年,冰雪大世界都会有好幾十个标志性冰雕景观,大到40米的高塔、模仿圆明园的“大水法”,小到城堡、火车。八九月份,设计图纸一下来,就会面向各大建筑公司招标,一般同时会有八九个建筑公司同时开工,分别承包一个大型冰雕,或者几个小型冰雕。建筑公司的工人平时在别的普通建筑工地做事,到了冬天就来参与冰建。而近郊的农民每到此时也会作为他们的补充力量,一起加入冰雪大世界的建设队伍。
冰建的第一步是搭好钢架,再对冰块进行切割、打磨、运送。工地上的大型机械并不比一般工地少,叉车、油锯、塔吊、铲车……十几个工种云集。这可能是全国最冷的工地了,一万名工人在与冰雪为伍,他们需要将卡车上的大冰块切割成适合垒砌的砖头大小,再将冰面用锉平整,锉出纹路,一切就绪之后,冰块与冰块的拼接、黏合,用的不是传统建筑的水泥砂浆,而是水——在冰块上浇上水,再叠加上另一块冰,就能牢牢黏合,垒筑起高达40米的巨型冰雪双塔、气势恢宏的仿圆明园“大水法”。
八九个建筑公司、一万人的建设队伍,对于任何管理层来说都是个难度级别巨高的大项目,但是在这里,一切显得惊人地井井有条——多年的经验,让统筹分配的流程变得熟极而流——工人们每天要工作16到18小时:凌晨三四点开工,做到中午休息,垒冰的工人们去吃饭时,轮到搭脚手架的工人上场——他们要把脚手架按照前一拨工人的进度往上接着搭,以便工人们在吃过饭回来之后,继续攀上脚手架,接着往上垒冰。两拨人之间无缝衔接,工地则24小时运转,为的就是抢速度——冰建和普通土建相比,时间限制得更严,他们必须在15天内造完全部冰雪景观,以赶上岁末的开园迎客。
和采冰人一样,冰建工地招建筑工人,也喜欢招经验丰富、做过冰建的人,否则很容易出事故——纪录片没有回避曾经的伤亡,事故多是因为喝了酒——天实在太冷了,不喝酒工人受不了。
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滴水成冰,工人们的盒饭,刚打开似乎就要凉透。但你从他们脸上甚至看不到多少疲惫,更加没有怨言——拿到工资时他们显得很满足,觉得这里是农闲时挣钱的好去处。在冰雪大世界,基础工人每天的收入是500元(2019年),有些难度大的工种,可以达到数千元一天。
齐滨英与工人们同进同出,接触时间长了,她最深的感觉是:“这些工人都特别朴实可爱,说话也特讲义气。有时候天气太冷,当天拍的镜头报废了,我说‘我明天再来拍你啊’,他说‘没问题’。有的看到我也觉得烦了:‘你怎么年年都来?’这么冰冷的天气下,爬高、磨冰,工人没有发牢骚的。架灯工人也很辛苦,几小时下多少米灯带,都有严格规定,一分钟不能错过,这是多少年打磨出来的严丝合缝的流程啊。我也看到在现场管理的工程师,全程盯着,像2019年建造的40米双塔,因为是流线型,建筑难度特别大,工程师好几天没好好睡觉,就怕出意外。”管理人员也和工人一起住在简易房里,时不时会漏水,这些都被纪录片的镜头忠实记录下来。
2023年的冰雪大世界迎来了上百万的游客量。
如今举世瞩目的“冰雪大世界”,发端于1999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已然成为震惊海内外的巨型冰雪王国。
由于短时间内齐聚了上万名打工人,冰雪大世界的工地每到开工时还会形成一个临时社区——周边的人会到这里来设摊做点小买卖,有烧热菜热饭的,有卖钉鞋手套帽子的,还有卖生活日用品的,给工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剧组要买个钉鞋手套,也会跟他们买。”齐滨英说。
2023年冬天,冰雪大世界依旧迎来了上百万的游客量,最受关注的景观每年都在变,2023年最吸引游客的无疑是超级冰滑梯、冰心筑梦、冰河万象……从1999年至今,太阳岛的冰雪大世界总计迎来了超过1800万游客。
哈尔滨人赏冰雕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呢?纪录片中提到,最初冬天的冰城没有什么公共娱乐,到1963年时,有关部门提议因地制宜进行冰雕展示,为市民增加冬季活动场地。最初的冰雕展还是由食品厂冷冻库主导的,因为那里方便制冰——简单地把一些花卉冰封起来,就形成了最初的“冰灯游园会”,第一届是在哈尔滨的兆麟公园举行。
如今举世瞩目的“冰雪大世界”,发端于1999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已然成为震惊海内外的巨型冰雪王国。齐滨英说,纪录片里主要拍摄了四个景观,实际上一年至少有60个景观,大型的也有十多个。
拍摄完成后,她带着《冰建王国》去到多个海外电影节,影片一共入围了19个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提名,并获得9个最佳纪录片大奖——包括2022年洛杉矶独立电影节“最佳长篇纪录片奖”和2023年中美电影节“最佳纪录电影奖”,中国的冰雪文化,也随着《冰建王国》在电影节的展映,被更多海外观众知悉。
“洛杉矶的首映效果特别好,展映之后观众都不肯走,甚至会流泪。主办方还会给我转发观众反馈给他们的电子邮件,里面写道‘从前不知道中国哈尔滨有这样的冰雪大世界,特别感谢你们的纪录片,让我们能看到’。有些场次座位不够,观众也会站着看完。”齐滨英说。拍摄过程中,她也曾去到一些冰雪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收集过许多国外冰雪节的资料,“发现他们主要是小而精致的做法,像我们这样巨大的冰雪王国几乎没有。所以我们的冰雪文化‘走出去’以后,可以说是震惊一整个世界”。
冰建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它能保存的时间,仅仅只有几个月——寒冬腊月建成,到来年正月十五,就会逐渐开始消融。等到冰建逐渐解冻、化开,工人们会再将之推倒、清零,等待来年寒冬,再次从无到有,拔地而起。虽然只能保持短短几个月,但它的建造过程,却不输于任何土建大工程。
在《冰建王国》的片尾,我们可以看到,冰建的科技含量也将越来越高——今后,冰块不再需要工人手工切割打磨,有机器直接切割成形,误差不会超过1毫米。哈工大的团队也在为冰建更新换代提供新思路:气膜建筑等新科技的运用,让冰建更能挑战传统建筑做不到的造型和功能,比如“冰火锅”“冰酒吧”都已经出现,能够做到让游客在冰雪建筑里吃火锅,而热气并不会把雪洞融化。导演说,这一切给冰雪大世界带来新活力的科技背后,也隐含着另一个挑战:用不到这么多冰建工人的时候,他们在冬季能找到怎样新的工作?
尽管《冰建王国》没有用到任何花哨的拍摄技术,也没有以大篇幅展示冰雪大世界的炫酷,但它以白描方式所呈现的中国工人最真实的一面,还是以淳朴的力量打动了观众。它不仅满足了南方人民对于“冰雪大世界是如何建成”的好奇,让人看到冰雪经济的巨大影响力,还让人看到了纪录片该有的本质:普通人的真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