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原保护与修复对策探讨
2024-01-28李海龙
李海龙
我国草原面积大、分布广,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森林湿地等共同构成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草原资源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草原保护与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一、保护区草原资源基本情况简介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安西保护区”)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西端,总面积80 万公顷,分南北两片,海拔高度在1300 米至3500 米之间,是目前我国唯一以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区内主要以中亚四大荒漠植物(合头草、泡泡刺、红砂、珍珠猪毛菜)为代表的植被类型为主,草原类型以温性荒漠草原为主。
依据国土“三调”数据,安西保护区内草地面积44.95 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19%。其中,天然牧草地面积30.47 万公顷,人工牧草地面积0.02 万公顷,其它草地面积14.46 万公顷;草原在保护区的南北片均有广泛分布,在保护区林草湿资源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是保护、发展及利用的主要对象。
二、草原保护与修复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草原退化严重
根据安西保护区三北工程退化林草调查情况数据显示,各类退化草地的总面积为20891.99 公顷,占到保护区总草地面积的6.15%;其中,重度退化草地7181.32 公顷,中度退化草地5169.99 公顷,轻度退化草地8540.68 公顷,草原退化现象较为严重。
(二)禁牧难度大
安西保护区内涵盖社区、乡镇5 个,行政村9 个,保护区内村民饲养羊、牛、驴、马、骆驼等牲畜数量达1.4 万余只,村民的日常放牧需求与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相违背,加之乡镇圈舍有限、饲草料成本高、保护区草原距村民宅基地较近等因素,使得村民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放牧,经常与保护区的执法人员打“游击战”,禁牧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保护区内林草地资源的退化。
(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大
安西保护区地处亚洲中部温带荒漠、极旱荒漠和典型荒漠的交汇处,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降雨少、蒸发大、光照长、年平均降水量45.3 毫米,蒸发量3140.6 毫米,受降水及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对退化的林草地开展人工补植或补播等修复措施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四)基础设施条件及管护水平滞后
一方面是保护区自身发展水平不高。安西保护区原为环保系统保护区,2019 年整体划转至省林草局管理,此前因无相关资金支持,部分管护站点处于闲置状态,年久失修,居住水平落后。在整体转隶后,管护站点重新启用,部分管护站点改扩建及维修相继开展,较之前有了很大进步,但相较于林草系统其它保护区,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是缺乏草原巡护资金支持。相较于公益林来说,公益林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支持,而草原的巡查管护没有相应的资金,草原资源的巡查管护挤占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等其它项目资金,致使专门用于草原保护的资金少,相关设施设备不健全,巡查管护能力水平不高。
(五)管护压力大
安西保护区面积大,巡查范围广、战线长,大多数荒漠戈壁地势平坦,车辆和人员可随意出入,现仅有草管员20 余人,人均管护草原面积高达33 万亩,管护压力大,仅能保障重点区域的巡护任务,难以对草原形成全面有效的管护。
三、草原保护对策建议
(一)加强草原防火力度
根据气象部门信息,每年春季时期,安西保护区草原火险气象等级为三级,处于较高状态,草原防火工作必须严字当头,常抓不懈。通过严格落实24 小时防火值班和“零报告”制度,积极运用防火码,经常性开展防灭火演练,加强重点卡口驻守检查,配足配强巡查管护队伍,加密巡护频次,做好火灾扑救物资储备等,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二)强化联防联控,加强草原执法
加强同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强化资源管控,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及草原资源等的违法行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违法线索有奖举报制度及社会监督员监管制度,广泛的加大社会面对草原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
(三)建立健全草原调查及监测评价体系
借助全省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扎实开展保护区草原资源调查、种质资源普查等工作,查清草原类型、分布、质量、权属、面积、退化状况以及草原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和数量等,全面查清草原底数,补充完善林草资源“一张图”数据,建立健全保护区草原监测评价体系。推进草原固定监测样地和样方建设,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草原监测网络,提升草原动态监测能力,科学开展成效评估。
(四)严格开展保护区禁牧
组织开展保护区全面禁牧专项行动,深入重点村户宣传禁牧政策、与牧民签订《退牧保证书》,积极向群众推行“以草定畜、舍饲养畜”的养殖模式,全面推广种植以紫花苜蓿、燕麦、青贮玉米为主的优质牧草,有效降低畜牧业发展对草原的依赖、破坏程度,确保保护区禁牧工作取得成效。
(五)加强草原有害生物灾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及早部署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物资储备等工作,制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预案,积极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全面提升生物入侵草原防范能力和应对林业草原有害生物灾害能力,做到鼠虫害防治工作早动员、早部署、早防控。
(六)加强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草原科普教育和普法宣传等活动,持续加强全社会依法保护草原的意识,积极利用安西保护区“极旱讲堂”学习平台,“两微一端”、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的对保护区草原保护知识、行政执法工作、违法案件反面典型等进行宣传报到,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草原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草原修复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草原修复要严格按照“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以水定草”的原则,结合安西保护区气候、水文等条件,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对现有草原进行分类分区,确定草原修复的范围、周边环境影响因素等,分析修复难易度与措施可行性等,因地制宜,分类对草原进行修复。
(二)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
“无为而治、恢复草原”倡导的是一种减少人为干预,让草原自我恢复的措施。对于一些轻度退化草原要积极采取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干预手段的恢复措施,将退化草地进行封育管理,同时采取禁牧等人为干扰草原的措施,使草原以自身的恢复能力进行自我修复。
(三)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积极开展实地调研踏查工作,根据国土“三调”数据,运用好草斑、小斑数据,做到量水而行、量力而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合理确定退化草原修复作业区,选择符合退化草原修复条件的地块开展草原恢复,确保恢复任务能够落地上图;充分调查了解所修复草原区域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通过测定土壤含水率,溶解氧等数据综合分析研判恢复区域的现状,解决好水和土地的问题,兼顾周边其他自然资源,采取林草湿沙荒综合保护、综合修复的措施,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
五、结论
加强草原保护与修复是当前林业草原保护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严格落实各项草原保护政策,紧盯《甘肃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等重要政策文件,认真研究草原保护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草原保护与修复补助资金项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草原保护与修复工作,才能使草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