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云展览”创新发展探析
2024-01-28董立莹
董立莹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前言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线上展览的体验带上了一个新的维度,如开展线上3D 博物馆、博物馆直播,以及运用5G 技术、VR 技术、3D 建模技术、Ai 人工智能等多种数字技术手段为线上展览提供技术支撑,丰富“云平台”的功能,给线上观展的人们带来更多有趣的互动体验。博物馆在经历了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现在已进入数字化高速发展阶段。在进入被称为“元宇宙元年”的2021 年之后,“云展览”已经从辅助性方式转变为常态化活动,成了博物馆工作发挥作用的一个新场地[1],并且各大博物馆已经将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数字化建设列为重要的、战略性选择。
一、博物馆展览“云”形式的推出
博物馆数字服务是以“为实体展览服务”为主要定位,在“互联网+”技术和文化日渐融入的大背景下,各大博物馆纷纷采取相应的数字化手段来创新线上展览的形式,开创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新格局。随着文博行业数字化快速发展,各大博物馆通过一系列云端服务,实现博物馆陈列展览、馆藏珍品等内容的数字化和可视化,“云展览”成了在公众危机下民众文化生活的新形式,填补了人民群众获取文化信息的空白,也是博物馆在此期间保持活力的关键。现阶段各个博物馆推出的“云展览”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官方网站全景展览。进入博物馆官方网站,通过网站的索引找到云博物馆的入口,由此进入3D 虚拟展厅。这是运用3D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数字技术手段将线下的博物馆复刻到计算机系统上,构建一个“云展览”。“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是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依托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搭建的在线展览公共平台[2],自上线之日至今共有158 个展览,平台展览观看量2.87亿次,单个展览平均观众为180 万人,引发了大量社会关注。
二是微信小程序导览。通过博物馆的微信小程序,实现网上观展,观众可以边听讲解语音,边查看文物的3D 图片。如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进入小程序后可以360 度体验敦煌洞窟全景,还可以对洞窟里的壁画、彩塑和碑文等进行全方位观展。“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仅仅一年的时间,以不断发展创新数字敦煌,使“云游敦煌”小程序成为文化遗产领域的文物数字化标杆,到目前为止访问量累计已超过6 千多万人次。
三是新媒体直播。博物馆在各大媒体平台直播,观众可以实时跟随直播中的讲解进行观展。如2020 年中国八大博物馆就将目光聚集在了直播观展上,以“云春游”为主题相继开展了线上直播展出文物活动并取得了不小的反响,出现了直播高峰时一天之内吸引一千多万人在网上围观的空前景象。
四是App 呈现。博物馆App 可以对文物进行搜索、高清观赏,还可提供线上云游博物馆,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博物馆的精选文物。如“故宫展览”App,打造全景虚拟漫游和VR 虚拟现实体验的线上展厅,可以看遍宫廷原装、常设专馆、专题特展,使故宫博物院的精品展览一览无余,让观众深度体验传统艺术与宫廷文化的内涵,“故宫展览”App 上线到现在已有27 万次安装[3]。
“云展览”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云展览”的迅速发展是数字博物馆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博物馆多渠道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方式[4],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增强观众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是未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博物馆“云展览”优势与不足
博物馆的“云展览”,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拓展了博物馆传播途径,让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大众和文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观展体验。“云展览”有着它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一)突出优势
一是可以有效弥补线下展览空间不足。因线下展览中展柜空间不足的原因,导致无法全方位展示文物,像书籍、古画无法全部展开,以及瓷器、印章等文物的后面及底部无法全部展示。而在“云展览”中不会限制文物的展示,展品可以720 度全方位呈现,让观众无死角进行浏览。
二是不受时空限制,可永久性展示。博物馆采用“云展览”的形式可以让观众不受任何时间、地域的限制,做到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随地观赏到各大博物馆的精品展览。各大博物馆举办的线下展览,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无法安排时间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展览一旦错过了,短时间内很难再举行一场。与线下展览相比,“云展览”不会出现展览到期需要撤展等情况,而且“云展览”具有视频回放功能,观众可以反复在线观看展览,给观众带来永不落幕的线上文物展。
三是增强与观众互动。在线下展览中,观众只是单一地接收信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很少。而“云展览”在观展过程中通过数字化技术等多重数字科技打造互动小组件,可以让观众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情感交流,对展览做出评价。“云展览”的有趣互动体验,使它可以与博物馆参观者联结更加密切,贴近日常生活;走出实体空间的限制,建立一个博物馆与参观者相互联结、互动、共同参与的平台,拉近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
四是“云展览” 正在加速博物馆数字化转型。“云”游博物馆所带动的全民关注度,为日后如何在创新中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将那些年代久远、极易损毁的藏品可以在“云展览”数字采集的帮助下,得以重见天日,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活起来”,更好地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二)不足之处
一是体验感不足。实体展览是根据文物展品特点结合辅助展品进行布展,让观众产生现场感以及体验感。而现在“云展览”的技术水平不够成熟,让观众在线下展览中的一些感官体验,如展厅中的展品布局、音效、灯光氛围等,很难通过图像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在线上观展过程中无法进行沉浸式观展。
二是展览形式缺少创新。目前“云展览”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有的博物馆“云展览”的策展设计有局限,对馆内现有文物资源没有做到充分开发,只单纯地将线下展览内容复刻到线上,或是将大量文物图片进行堆积罗列,没有应用到任何数字技术,缺乏设计感。而且很多中小型博物馆“云展览”会出现专业图片影像分辨率不够高、画面粗糙等情况,没有自己独特的展览内容与形式,缺少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是数字化专业人才短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依靠的是其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但是博物馆在此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因博物馆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够同时掌握,导致博物馆数字化服务不能满足观众的线上观展需求,使“云展览”不能尽善尽美地呈现出来。
四是受众群体受限。数据显示,博物馆“云上展”的参观者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相比之下那些无法使用互联网,没有数字设备,缺乏数字媒介使用技能的群体被隔绝于外,形成博物馆信息传播的“数字弱势群体”[5]。因“数字弱势群体”不会操作博物馆网页、微信公众号、博物馆App 等,导致他们的观展变成了简单的图片展览和影像放映,这不仅降低了观展兴趣,也限制了“云展览”的受众群体。
当前,博物馆利用“互联网+”打造“云展览”对馆内文化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云展览”这种全新的观展体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突出优势更加明显。博物馆应解决现有问题,抓住新的机遇,直面新的挑战,不断创新“云展览”,使其得到长足发展。
三、博物馆“云展览”如何创新发展
顺应数字化的发展潮流转型与创新是博物馆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博物馆“云展览”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在未来,博物馆“云展览”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观众对“云展览”的需求也会逐渐变大。因此博物馆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云展览”更好的发展。
(一)加强馆藏文物资源数字化管理
在馆藏文物资源数字化管理中,要完善藏品数字化信息,实现馆藏文物信息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首先要加强对馆藏文物资源的数据整合,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协助博物馆进行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实现藏品管理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其次博物馆还要与考古所、高校等研究机构加强联系,完善文物存储、修复技能,细化文物数据采录、检索、备份流程,对文物的数字资源进行汇总。最后博物馆要加强高清摄影、三维建模、立体展出和4D 交流等新型科技手段的运用,逐步形成文物数字化体系,汇集全国各个博物馆数据库所保存的文物数据,扩大博物馆文物数据资源库,从而提升“云展览”策划效率,保证“云”展览制作的进度,同时也为展览所需的后期深加工提供基础。如山西博物院在2016年制定了《山西博物院智慧博物馆建设方案》。围绕方案,博物院加大文物数据资源的挖掘、采集与加工,完成了全部藏品的二维影像数据的采集,通过语义网络技术构建了国内首个文物知识图谱。2019年,藏品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实现了藏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2021 年,建立了以藏品管理为核心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平台集成了五大功能模块,包括藏品管理、数字资源、业务数据、辅助决策、系统管理。2022 年,山西文化遗产综合应用平台面向全省文博系统开放、使用[6]。
(二)创新“云展览”形式
博物馆在创新基础数字化的发展上追求稳中求进的同时,要对现有形式进行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目光聚集在新出现的数字技术和社会主流媒介上,以新型数字技术为支撑,采用5G+大数据分析、5G+AR/VR 以及沉浸式体验等科技手段创新数字化服务形式,推动跨界融合,积极拓展观展途径,通过研发专属App、开展实时直播、增强社交媒体推送等途径,打破原有的网页浏览的单一形式局限,使“云展览”的形式不断发展创新,增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让文物深层次地融入人民群众当中去,从而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真正实现“云逛展”。例如2022 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倡议发起的“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由英国、美国、俄罗斯等16 家博物馆联合参加。在此次活动中第一次使用“5G+8K”技术,通过互联网及各类新媒体端口,以直播的形式进行展示文物,让全球的参观者可以在线上观看各大博物馆的馆藏珍品。
(三)以内容为主,拓展宣传手段
博物馆的“云展览”在发生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展览形式,短时间内吸引了大批观众,但是“云展览”要想可以长久的留住观众,实现可以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注重“云展览”内容的质量,注重“云展览”传播的信息,将质量作为发展立足点。不论何时,观众对于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不会改变,只有精彩绝伦的内容才可以吸引到更多观众,使博物馆的关注度得到提升。像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头部博物馆自身就有巨大流量,可以依靠自身原有的忠实观众在各个新媒体上推出“云展览”。而中小博物馆由于受众有限,就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构建传播媒体矩阵,对博物馆“云展览”进行整合营销,提高自身的曝光度,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及观众在使用新媒体时的习惯进行灵活变通,让“云展览”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从而扩大“云展览”的关注度。
(四)加强对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
时至今日,数字化已经深入到博物馆日常工作各个方面,应用范围从观众服务、陈列展览、文物的安全保障到藏品管理。这就需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了解、掌握数字化的相关技术手段,并与博物馆的工作融合在一起,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博物馆日常相关工作中,博物馆的人员构成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变,要打破以前固有的工作模式——专人专事。为保证博物馆数字化服务的质量,博物馆的专业性工作如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等在完成时,也可以让数字化领域的人员参与进来,让专业领域不同的人才在工作中相互学习、交流,加快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发展进程,并提高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效率。
(五)“云展览”+线下互通发展
博物馆可以采用“云展览”与线下展览不断“对流”“相互助力”和“相互补充”的方式,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相融合式的展览体系,持续发掘展览中文物背后的故事。如河北博物院在“故梦·新生”主题活动直播中,甄选“古中山国”“满城汉墓”两大精品展,利用数字化科技手段,通过服装展示、3D 人物互动与剧场演绎等形式,诠释历史故事,增强河北博物院的文化软实力[7]。
博物馆以“云展览”为途径对观众信息进行整理,并分析观众喜好从而得到线下展览目标观众的数据反馈,对线下展览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使策划出来的展览符合观众需求,从而将观众吸引到线下参观展览。2023 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在江苏会场“博物知旅”主题活动为公众搭建“云上博物”线下互动体验空间,并精选了七个展览供游客现场体验。在这个体验空间中,观众做不同的手势动作与虚拟人动画同步,体验以虚拟人物进入展览,同时又可以在“云上博物”各数字展厅间穿梭逛展[8]。
四、结语
从社会发展趋势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需要来看,“云展览” 创新发展符合时代形势需要。“云展览”从推出到现阶段的发展,这一过程中虽然由于技术的原因,有一些不足之处,但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面积普及,政府对其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博物馆发展理念的迭代升级,“云展览”的后续发展将会出现质的变化,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未来博物馆“云脚步”稳健前行,全国博物馆各自发挥主体优势相互交流谋求共同发展,着力丰富“云展览”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内涵,为博物馆今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