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单元视域下高中生物深度学习探究

2024-01-27陈艳

高考·中 2023年11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生物

陈艳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的深度学习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在推行大单元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合理设计大单元教学计划、梳理大单元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下文的阐述中,笔者将从“大情境”与“小目标”、“大项目”与“小任务”、“大活动”与“小成果”、“大教学”与“小评价”四个方面入手,探究大单元视域下的高中生物深度学习。

关键词:大单元视域;高中;生物;深度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采用大单元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从单元整体入手,做到对知识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的迈进,以改变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课堂听课形式的看法,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进步。同时,深度学习是相对浅层学习而言的一种具有结构性、逻辑性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做到对知识的横纵联合思考。故而,教师需要做好大单元视域下生物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落实“大情境”与“小目标”的有效互补

“大情境”是指依据整体单元内容而设置的教学情境,其涵盖了单元中的知识点,需要借助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一一思考,以实现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而“小目标”则是依托“大情境”而设置的具体学习目标,且“小目标”需要与具体的知识点做到对应,以确保“小目标”的落实[1]。故而,在开展生物学教学时,教师需要把握好“大情境”与“小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到二者的有效互补,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设计“大情境”。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2019版)选择性必修1第2章《神经调节》为例(本文案例均以第2章《神经调节》为例)。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完成神经调节、神经冲动、神经系统、人脑高级功能四部分知识的教学。基于此,教学情境的设置便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在讲解不同部分的知识内容时,其教学情境需要符合知识内容,如教学神经调节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便可以采取图文结合形式的教学情境。具体而言,应展示详细的神经图片,以讲解对应的神经知识内容,这样学生便可以做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并建立起神经知识的具象结构图。再如:教师可以结合故事、生活等元素设置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让学生借助不同的情境实现对神经知识的深度掌握。

其次,设计“小目标”。在明晰“大情境”的设计内容后,教师便需要思考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二者的有效互补。根据前文的闡述,“小目标”的设计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上。比如:在讲解第2章第1节和第2节的内容时,教师需要完成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基本方式的教学。基于此,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基础目标内容:第一,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位置及其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第二,掌握神经的分类及其功能,以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分类方式为主;第三,了解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第四,准确比较树突和轴突的内容;第五,认知神经胶质细胞;第六,认知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第七,掌握反射弧的基本结构;第八,对比学习反射的类型,包括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在上述目标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六个方面的知识: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自主神经系统组成与功能的比较;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的区别;“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至此,教师便可以借助“大情境”与“小目标”的互补,组织学生完成对章节知识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深度认知,从而实现深度学习能力的进步。

二、落实“大项目”与“小任务”的有效转化

在大单元教学中,学习任务群是教师应主要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学习项目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在大单元视域下的深度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学习任务群,从而将“大项目”与“小任务”进行有效链接,实现对章节知识的系统性讲解,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提升[2]。且学习任务群本身具备的实践性、整合性特点,与大单元教学思想十分契合。故而,教师需要做好“大项目”与“小任务”的有效转化,充分发挥学习任务群的效用。

首先,确定“大项目”。在确定“大项目”时,教师需要做一下教学准备工作,分别是提炼教学核心、梳理单元内容、厘清单元教学逻辑,从而确定具体的“大项目”。以第2章《神经调节》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具体的生理现象开展“大项目”教学,如排尿反射,以引导学生探究神经系统的组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等知识。这一学习项目内容,既能够做到与“大情境”的相互关联,也能够做到对章节知识的切实整合,而学生则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生理现象的分析,实现对“大项目”的有效学习。在落实“大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借助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将“大项目”进行细化与拆解,形成具体的“小任务”,让学生能够从小处着手,完成对知识的深度思考。

其次,设置“小任务”。根据前文提及的排尿反射,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任务。如教学初始阶段的启发性任务:在生活中,人们在大量喝水后,便会产生频繁的排尿行为,而在进行涉及尿检的检查项目时,则需要进行憋尿。由此可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主动排尿,也可以进行主动憋尿。那么,如何用神经调节的知识内容解释上述现象呢?这需要同学们在后续的学习中认真思考。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实现对章节知识的掌握。如任务一是结合排尿反射的情境,探究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三个探究活动,分别是根据图片识别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分析与神经细胞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识别躯体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从而为后续学习分级调节的知识做好基础铺垫。而另外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借助膝跳反射、观察反射视频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反射的认知,以及依据主动排尿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与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间的协调关系。

至此,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对“大项目”和“小任务”的转化,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借助具体的学习任务,做到对神经调节知识的系统性思考,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且对学生而言,通过学习任务探究知识内容,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做到高效探究。

三、落实“大活动”与“小成果”的有效生成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章节整体知识内容的设计,落实“大活动”,使其与知识做到有效匹配,让学生借助教学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探索。而“小成果”则是指,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做到对知识的有效吸收与灵活运用,从而实现对章节知识的扎实掌握[3]。基于此,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大活动”与“小成果”之间的生成关系,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与实践运用,帮助学生筑牢生物知识基础。

首先,设计“大活动”。在设计“大活动”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以确保设计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都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以第2章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为例,作为单元知识的重要构成,学生需要完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和“突触传递的过程与特点”这两个重点知识的学习。基于此,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置课堂活动。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抖音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简短的科学探索视频,并提出思考问题,如视频中都提及了哪些与神经调节相关的名词?以此思考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神经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同时提出看图思考的题目,如“通过观察示意图,能够发现神经细胞膜上具备哪些载体?”“如果联系第一章学习的知识内容,能否知晓细胞外侧与内侧分别是什么离子?”这两个问题都是从知识的角度设置思考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活动。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主动提出思考问题。如在讲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内容时,教師便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什么是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存在于哪个位置?”“神经递质位于哪里?其具有什么作用?”“什么是突触?其具有怎样的结构?”这样,学生便从思考一个神经元上神经冲动的传递,转向思考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知识,从而做到对知识的深层次学习。

其次,检测“小成果”。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都会完成具体知识的学习,而学生是否做到了对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扎实掌握,则需要借助习题的形式进行有效检测,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如在完成第2章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学习后,教师可以采取教材内习题与教材外习题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如教材第31页的练习与应用便是简单地设置了选择题与应用题,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但是,四个题目无法起到检测知识掌握情况的作用,故教师需要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题目的数量与题目的类型,如增加填空题、扩展选择题的数量为10—12道,以此保证对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从而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至此,教师便可以达到“大活动”与“小成果”有效生成的目的,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入讲解,而学生也能够在活动中做到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同时借助适量的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进一步提高学习成效,实现深度学习。

四、落实“大教学”与“小评价”的有效结合

“大教学”与“小评价”的结合是基于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师需要做到有效落实大单元教学实践,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教学评价对学生而言,是其判断自己是否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的方法,也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有效手段。故而,在生物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实现对生物知识的深度学习。

比如:在教学第2章第5节《人脑的高级功能》时,教师便可以采取教学中运用过程性评价、教学后运用结果性评价的形式,落实“大教学”与“小评价”的有效结合。首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知识内容的讲解顺序,将过程性评价进行融合、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做到对知识的深层掌握。如:在讲解“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特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37页“思考与讨论”的内容,组织学生思考其中的题目,即“W区与S区接近躯体的运动中枢,V区接近视觉中枢,H区接近听觉中枢,这样的分布能给你什么联想?”“通过讨论,你能否知晓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什么特点?”为了让评价对学生起作用,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探究,将自己的思考形成答案。如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联想,即W区与书写有关,S区与讲话相关,且这两个区都与运动中枢接近,那么可以联想到这两个言语区可能由运动中枢演化而来;同理,V区与能否看懂文字相关,可以联想到该区可能是由视觉中枢演化而来。当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逻辑、思考深度等角度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在完成知识的讲解后,教师会采用习题的形式,检测学生是否做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完全掌握。在检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结果性评价与之结合,即既要对学生的测试题给出正确与否的判断,也要给出相应的分数,这样,学生便可以知晓自己的真实水平。同时,教师需要讲解习题,帮助学生分析习题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解答习题容易出现的问题等,进一步推动学生实现对知识点的深度学习。在练习题目中,会有较为基础的题目,这一类的题目是学生不能出现错误,且必须准确掌握的。如选择题中“人的语言中枢位于(  )A.大脑皮层;B.小脑;C.下丘脑;D.脊髓”,这就是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在这一类问题上出现失误,便说明学生的基础不扎实、不牢固,会影响后续题目的解答。此外,也会有需要学生通过分析题干,做到对问题抽丝剥茧解答一类的题目,这一类题目是以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而设置,故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从而完成对题目的解答。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则需将评价的落脚点放在解题思路上,以此帮助学生实现有效解题。

至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效用,达到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对大单元教学思想的有效落实,使其与深度学习进行充分融合,从而实现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进步。在进行教学实践时,教师便可以从“大情境”与“小目标”的互补、“大项目”与“小任务”的转化、“大活动”与“小成果”的生成、“大教学”与“小评价”的结合等教学角度入手,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实现生物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柱.“双减”背景下高中生物大单元有效教学的研究:以“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题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2(23):94-96.

[2]黄丽娜.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大单元主题教学实践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24):99-101.

[3]韩秋娜.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大单元学习过程设计:以“遗传的分子基础”大单元为例[J].求知导刊,2021(43):88-90.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高中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