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分析

2024-01-27马超群

高考·中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三新教学分析古诗词

马超群

摘 要:古诗词指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作品,通常情况下包含诗和词两种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从小学开始,以一些五言、七言的绝句为主,到了高中以后,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篇幅变得更长,内涵也变得更深,学生不仅需要知道作者在明面上写了什么,还需要知道作者在诗词中借哪些意象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感,整体的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都有了极大提升。对此,本文围绕“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展开分析,在简单介绍“三新”的概念与定义后,结合当前阶段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促进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三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分析

中华民族传承了数千年,形成了完整的文明体系与文化体系,而古诗词就是中华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瑰宝。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学习古代文人对语言文字的应用,更是学习古代文人于家、于国、于友的优良品格与高尚情操,古诗词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境界更是能为学生思想境界与审美素养的提升提供助力与推动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桎梏,在学科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师教学核心追求的时代,有关古诗词的教学更需要“脱俗”与“创新”,教师需要借课堂上的教学来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的语言、意境、韵味与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激发学生传承与发扬中国古诗词文化的意识与积极性。

一、“三新”的概念与定义

教育视角下的“三新”主要指的是新概念、新模式和新技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有关教育活动的开展,国家提出了新的理念与追求,将课堂教学导向了新的方向,即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与强化教育强国建设。而高考视角下的“三新”主要指新高考、新课程和新教材,“三新”背景下的高考采用的“统三选三”的模式,将高中阶段的课程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类别,且必修课和选修课都被算在高考的考核范围以内,辅以教材编排、选文的调整,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有更加全面的考量来作为基础。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理念的提出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与改革阶段,语文是学生要学习的重要学科,古诗词也仍然是语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教师的整体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却需要随着课标与高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这种“向新”的变化自然也暴露出了课堂教学当中一些更为实际的问题,尤其是在学生思维发展的层面上。停留于浅层学习的低阶思维活动难以真正推动学生思维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主动思考训练、想象思维训练和逻辑思维训练的缺位就成了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主动思考训练缺位

主动思考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与路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高中阶段更大的学习压力和更快的学习节奏压缩了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时间,教师需要通过课堂上的直接引导来为学生的主动思考提供机会与空间。但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教师灌输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阶段,没有预留时间与空间让學生进行自主思考,所以学生也很难形成主动思考的意识与习惯。

(二)形象思维训练缺位

古诗词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描绘事物和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字、词、句都可以被解读出多种不同的意义和指代,甚至构建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而学生则需要通过形象思维层次的思考来完成对字、词、句的理解。但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形象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在研究古诗词中意象时难以获得更为形象的直觉体验。

(三)逻辑思维训练缺位

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是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逻辑思维也是学生理解诗意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够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有关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却存在着缺位的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分析、解读和概括古诗词内涵的能力难以获得理想的提升。

三、“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自古以来,古诗词就因为有着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而备受文人墨客们的推崇,在以诗词抒情大于用诗词得分的年代,有关古诗词的教学还更偏向于对其美感和内涵的探究,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才是古诗词教学陷入模板困局的主要原因。“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要跟着教材的创新而创新,还要基于多角度的教学优化而优化,真正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渗透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立足教材、语言、思考、逻辑与情境来进行展开。

(一)立足教材,将艺术解读融入古诗词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也都是教育专家们仔细研究过后精心选取出来的,同时兼备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仅质量高,而且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身心发展规律,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就需要先立足于教材,从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作品出发,引入艺术性的解读来进行更加全面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吃透教材古诗词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1]。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孔雀东南飞》为例,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同《木兰诗》一起被并称为乐府双璧。叙事诗的最大特征就是诗歌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篇用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在教学这首诗的过程中,教师一边要通过对诗句的翻译来告诉学生它讲了什么故事,另一边还要从两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出发带领学生分析诗歌是怎样塑造人物的,等到学生对诗词内容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认知以后,教师还需要从文化视角出发来谈谈焦仲卿、刘兰芝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压迫的斗争精神。站在情感视角上看,这首诗虽然现实意味极强,但对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情感生活却做了艺术性的表述,诗词中的遣词造句也无不展现出古代文人写“情”的艺术。

(二)立足语言,从语言建构出发重构古诗词教学框架

对语言的探究与分析是语文学科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古诗词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就能被千百个人解读出千百种意思,这不仅是因为作者身处的时代与境地与读者有着鲜明的差异,还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与语言文字的仔细推敲中为其赋予了更加多元的意义,而当代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先对诗词的语言进行仔细推敲,通过古诗词中语言技巧的分析来对接指向语言建构的教学[2]。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之一,标题中的“念奴娇”为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作者写作这首词时是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两年,因而词作中除了描绘月夜江上的壮美景色以外,还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教师站在语言建构与应用视角对这首词的教学首先从朗读的节奏出发,前三句豪迈又奔放,后五句沉郁又低沉,整体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征,然后从诗词中运用的修辞出发,重点关注作者对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实际应用,最后再从诗词中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的表达手法出发,在细节视角下完成对诗词的宏观解读和微观探析。而在完成针对诗词语言技巧的解读和分析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将有关语言建构与应用的教学落到实处。

(三)立足思考,借启发性问题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思考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与路径,“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就包含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相关的教学设计时就需要从两个视角出发来设置启发性的问题,一个是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热情与积极性,另一个是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方向与思考的机会,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保障[3]。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蜀道难》为例,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之一,用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了蜀道的峥嵘、突兀、强悍、惊险,在歌咏蜀地山川壮秀的同时,也将蜀道那种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正式开始教学前,教师就可以先从标题出发向学生提出“蜀道指的是什么地方?”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课内外的教学资料来进行解答,而在学生初步阅读完全篇以后,教师还需要再向学生提出“蜀道难在哪里?”和“作者想要借蜀道的‘难来表现什么样的内涵?”一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对诗词内容的进一步解读与赏析。而在实际的探究与思考过程中,学生不仅更容易捕捉其中蕴含的深意,也更容易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与情感,进而实现思维的拓展。

(四)立足逻辑,对诗歌意象进行深度解析与抽象概括

逻辑思维是人思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在内的思维能力,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培养主要从对诗词层次的拆分和对诗词意象的概括来实现,因而教师在设计和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就需要从逻辑出发,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层层拆解,并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意义或概括意义的意象提炼出来进行详细解读,以此来实现对学生逻辑意识与逻辑思维的培养[4]。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主要引用孙权和刘裕的事迹来展现自己想要为国立功的渴望,下片主要借对刘义隆的讽刺来表明自己在抗金一事上的立场与态度,整体看下来豪壮且悲凉。作者写词时第一层表达出的是时光易逝、英雄不再的惆怅,第二层表达出的是報国无门、苦闷难解的悲愤,第三层表达出的是对国家难以回到最初的忧虑与悲叹,词中“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和“寻常巷陌”都是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意象,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要有意识地结合这些意象的普遍意义与情感寄托来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思考,以实现对学生逻辑意识与逻辑能力的充分培养。

(五)立足情境,凭真实感受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

古诗词是古代文人用以叙事、抒情的文学载体,创作的年代距离现在较远,不说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与现在有着极大的差别,古人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与应用与现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理解上的困难,包含语言理解、内涵分析、意境概括、文化理解等,对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给予学生真实的学习感受,并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5]。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中的《春江花月夜》为例,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所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以江和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且迷离的春江月夜图,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了一体,让后世的读者能够在一个深沉、寥廓的艺术情境中感悟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结合诗歌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图片、音频和视频为载体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由江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多种景物组合而成的诗歌情境,借着更加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让学生能够对作者诗歌中思妇对游子的怀念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这种基于直观情境的抽象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从来都是我国语文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板块,“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更加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更加贴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学情的教学活动设计来推动学生的多项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并实现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逻辑思考与分析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锻炼。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古诗词的文学内涵、艺术内涵与教育价值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究与思考,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一边鼓励学生自主展开对古诗词文本的全面探究与多元解读,一边对学生有关古诗词的自主学习进行补充,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为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空间与机会。

参考文献

[1]陈红平,刘元.古诗词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中学语文,2023(24):103-104.

[2]雷丽丽.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核心素养实施路径[J].文学教育(下),2023(7):160-162.

[3]李琴.学科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23,42(7):30-32.

[4]刘宇航,陈家春.思维发展与提升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3(5):150-152.

[5]张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创新策略探究[J].求知导刊,2023(7):68-70.

猜你喜欢

三新教学分析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中学物理教学探究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分析
古诗词中的新年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