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学科融合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024-01-27张萃王卓娅袁宝红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学科融合

张萃 王卓娅 袁宝红

摘  要:为了探讨医药类院校学生的医学基础类学科的学习效果,广东药科大学对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两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进行了改革初探。在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两门学科的讲授过程中,首先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进行小组讨论,形成每个小组的答案后提交给主讲教师,教师批改各组讨论题的答案并给出成绩,记录于各组的平时分数中,可以在期末录入教务系统中。实验课亦是按照此类方法给出各组的实验报告分数,最后也按照比例录入教务系统中。最终于教务系统中将按照比例统计出各组学生的最终总评成绩。采用两门学科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为主的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以传统模式教学的最早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学生在新的改革模式学习过程中,能更容易理解及记忆所学课程的内容,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文章总结多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074-04

课题围绕广东药科大学的中药学专业及中药制剂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教学探讨,项目研究是需要在一定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内容设定,以此实施人才养与教育改革的过程探索。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在广东药科大学主要承担着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的两门重要基础课教学。两门课程之间的融合和互补,能够弥补单独授课的知识脱节问题。利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设置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融合环节,更加有利于让学生融会贯通,达到掌握本学科教学大纲的目的[1]。通过两门基础课程之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掌握难点内容,也为他们将来进行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

一、研究方法

主讲教师事先根据教材讲授内容,选择五大融合内容,在讲授课程内容前给出3 —5个问题,各小组讨论后然后由学委收集问题的答案,以电子版方式发到老师邮箱。教师课后搜集答案并批改总结,在下次上课时通过融合内容的讲解,反馈给学生正确的参考答案。每次课程要预留20 —30分钟作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时间

(一)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广东药科大学教务系统试卷分析系统进行成绩统计分析。

(二)考核方式与期末成绩统计

实验班考核方式:各小组课下讨论问题并提交电子版作业,共6 —8次,教师批改后给出成绩,期末统计占总成绩的10%(期末需要录入教务系统,计入平时成绩)。

实验成绩:药学类专业共四次实验,占期末总成绩的10%,包括实验平时分与实验报告成绩,平时实验成绩包括每次各小组实验课堂回答问题成绩与每项实验结果成绩打分统计。

最终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每人的试卷卷面成绩评分,按照试卷的参考答案给分。

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80%。

对照组考核方式: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常规计算期末总成绩;平时作业分数,实验分数,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80%。

(三)实验方法

首先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理论课教学按照不同模式进行讲授,二者选用教材、理论课教师均完全相同。两组的计划学时按照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为准,均为54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18学时。

(四)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实验组为广东药科大学2019级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共65人;对照组为2019级中药制药本科生,共63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平均年龄、男女比例、入学成绩及上一年度的平均考试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

(五)教材选择与课程内容设置

教材:沈关心主编《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融合课程内容的选择:医学免疫学包括抗原、抗体、补体系统、I超敏反应和免疫学应用五个模块;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细菌学概论、常见病原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的抗原结构与分型、致病性与免疫性)、病毒学概论及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五个模块。

两门课程的融合方式: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补体系统; I型超敏反应,将与微生物学中常见病原性微生物(细菌、病毒和真菌)抗原结构与分型、致病性及免疫性等内容相融合;免疫学应用与常见病原性细菌和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检测等内容融合。免疫学与微生物学选择融合内容,原则是两门学科内容互相渗透,密切相关的内容部分。

二、研究结果

(一)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分析

广东药科大学的学科定位是“以药为主,药医结合,药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而作为一级学科的基础医学下的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是重要的学习课程,尤其对于医药院校的中药学及中药制剂等专业必修的医学基础课。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核心内容所研究的均涉及细菌、病毒、真菌等的形态结构、致病性、免疫性及所致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该两门课程有交叉渗透的内容,但课程中所讲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两门课程对初学者来说均有一定的难度,涉及的内容较多,并且抽象,但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科学,需要求学生学好与掌握,因此,这两门课程的改革在无论医学教育和药学教育中均占有着重要位置。

(二)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评价

本课题研究是在前期的PBL模式引入前提下进行的,课堂与课后各组同学的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由于教师课堂中要求实验组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程内容,对于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的习惯,提高其弄懂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果不去事先设定问题,学生上课过程大脑会事一片空白,教师所讲内容只是刻板的記忆,并不会主动地思考与疑问,这样课下也不会将有疑问的问题集中起来,通过查阅资料解决疑难问题,这样经过反复课程学习实践,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形成鲜明对比。

(三)两组学生期末总评及卷面成绩比较分析

本研究对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以各分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实验班80分以上人数为13人,而传统班的人数仅为6人;实验组同学总评成绩>80分的为13人,而对照组的同学仅为6人。从低分数段分析,实验组不及格人数为1人,而对照组为6人。具体各班级期末总评成绩见图1。

从两组班级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分析来看,实验组及传统组比较,实验组的平均成绩均比传统班的成绩高出6.5分,由此可见,实验班经过问题导向为主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与思考,再通过查阅资料,以及通过课堂中教师对问题的解析,使得其对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都更加清晰明确,因此实验中的结果相对较正确,对结果分析也是清晰,即使实验结果出现偏差,也知道问题可能出现在操作的哪一环节上,下次再做类似的实验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亦明确了上实验课的意义所在。另外两组班级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上分析,实验班的及格率可达98.5%,不及格率为1.5%;而对照班的及格率可达90.4%,不及格率为9.6%;从优秀率上统计(高于85分为优秀),实验班为13.8%,传统班为6.3%。由此可见,两组班级差异明显(见表1)。

(四)两组实验成绩评分的比较

对两组的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的报告平均得分为8.5分(满分10分),对照组得分为7.0分,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学生若有扎实的理论课知识,可以体现在实验操作步骤上的准确性和实验的结果分析上,即使同一组同学中出现了结果的偏差,可以通过回顾操作程序上是否失误,加样是否准确,反应时间和观察结果的时间是否一致等,以此分析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如果所得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学生可以重新操作,认真操作后结果得到了预期所得的现象,可以把新的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如果得到不理想的结果,那么这一组同学一起讨论分析,帮助不理想结果的同学找出原因,这样在下次的实验操作时就会进一步完善自我,使得结果达到预期所设定的结果。结果分析的重要性在于,不怕实验中出现问题,重要的是学生要知道出现问题原因在哪里,操作中需要注意什么,在举一反三的实验课中学习到知识,为毕业课题实验奠定良好的科学实验基础[4]

三、讨论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思路,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3]。根据广东药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评估方式,学校实施了人才培养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方案。近些年来,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主要集中在理论课程内容、授课方法及实验课教学上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研究经验[2,4]。本课题主要在两门课程内容的融合进行探索改变以往传统教学过程的弊端,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两门学科的讲授内容。医学免疫学的内容比较深奥难懂,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难度较大,而医学微生物学的各论中内容繁杂零散,对于初学者的来说难以掌握和记忆,为了让学生学好两门课程,学校设立了该教育教学的研究项目,主要目的是针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部分加以融合,让学生真正学会和理解课程中的内容,并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目的,掌握和理解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为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类的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两门课程的相互融合更有利于高素质的药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发挥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内容与微生物学课程的内容在融合后,使得学生对于课程中难以理解的部分,从融合的角度更容易加深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免疫学中,抗原一章是很重要的基础内容,具体解释什么是抗原,从抗原概念上理解为能与T、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和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这里所说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在医学微生物学所学的内容里就会具体体现,比如解释流感病毒抗原性是否稳定问题,就涉及其中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HA、NA易变异的问题,由于抗原变异将导致人们对流感病毒感染难以预防,如果给人们接种了某型其他流感疫苗进行预防的话,一旦目前流行的流感毒发生变异了,也就是抗原性上发生了改变,那样原来接种过的疫苗,刺激人体内所产生的针对流感病毒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也就失去了对病毒的免疫力,这样就会把免疫学相关原理与微生物学中的病毒生物学特性问题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更能灵活地掌握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更容易把两门课程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加强记忆。

有关教学过程的课程融合方式的改革实践,学校已经在药学专业中进行过两个学期实践,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次的改革中也能看到好的成效。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刻板的书本知识、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思维模式。要想达到此目的,必须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概念作支撑,就不能有创新性的思维形成。若没有创新性思维形成,学生就不能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也不能灵活解决问题[3]

从实验成绩来看,实验组班级学生的总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而不及格同学所占比例亦明显下降,在优秀率上来看也是实验组同学占比明显提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生物制药班的学生不及格率一向比较高,而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改革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在课下很踊跃地把没弄懂的课程问题跟教师讨论清楚,在实验过程亦是认真对待,从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与实验报告的结果分析上均能明确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在哪一步,今后应该注意哪些操作环节,如果个别同学在课堂上没有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其可请求教师,课下重复做一次。

总之,从理论课教学到实验课教学的实践,本研究在教学过程均进行了尝试与实践,学校改革的经验,应该更广泛地引入今后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中推广与应用[4,5],教学改革与教育研究课题永无止境,希望总在探索的路上,总结经验,不断发挥优势,规避不足,相信会收获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凤兰. 学科融合背景下复合型创意实战人才培养探索[J]. 教育传媒研究,2017(02):41-44.

[2] 张萃,李红枝,刘晓波,等.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J]. 基础医学教育,2013,15(06):556-558.

[3] 薄建柱,曹杰,杨少卿,等. 创新型人才培养[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08):34-38.

[4] 吴伟. 多学科融合理念指导的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 生命的化学,2018,38(03):500-504.

[5] 张萃,袁保红,张菊艳,等. 临床医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技能考核方法的改革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07):78-79.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省高教厅项目“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学科融合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张萃(1962—),女,博士,广东药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免疫调节网络的研究;王卓娅(1981—),女,博士,广东药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与治疗;袁保红(1971—),男,硕士,广东药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人体免疫学。

猜你喜欢

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学科融合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民族医科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以学生为本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