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区域性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2024-01-27贾淇惠刘昌景赵翠霞王弘毅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贾淇惠 刘昌景 赵翠霞 王弘毅

摘 要:加快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教育界耳熟能详的话题。党的二十大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尤其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工作,加强培养产教融合型企业以来,各地职业院校都高度关注校企合作的发展。但是政校企合作是多个利益方的合作,实际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的校区合作模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H市高职院校评价产教融合情况关键因素开展分析,探索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合作路径进行阐述,以期为学校更好地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15

1 背景

S省地处华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是我国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但是该省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两极分化明显,差距较大。H市地处S省内陆,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工业发展相对缓慢,经济落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矛盾不断突显,其中比较显著的有部分企业急需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但是许多毕业生毕业后专业不对口,就业难问题,只能去外地就业或者转行,本地人才外流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人才供应不对等,因此,研究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高速发展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情况,聚焦区域性校企合作有助于解决地方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问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为了深入剖析H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企业产教融合现状,开展问卷调查。围绕调研主题采取以现场访谈及调查问卷为主的市场调研。课题重点关注校企合作中涉及到的专业设置、课程实践、企业反馈、人力反馈、校企合作等方面,分析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及人才发展需求情况及融入相应的评价指标。

为保证调研的信度与效度,调研目标中的教师、就业指导人员重点访谈对象是该市大学城中的三所职业院校教学任课教师及就业指导办公室工作人员。访谈调研走访或电话访谈三所院校的38名教师或就业指导办工作人员,其中,专业教师占比71%、就业指导人员占比29%。旨在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融合发展情况提供政策分析及指导建议。设计调研问卷,抽样选取学生对象为该市大学城3所高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和即将毕业在读学生,因为刚毕业或面临毕业的学生面对自身专业与就业,对本专业产教融合情况有着自身分析,剩余主要是已就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发放调研问卷总计460份,共收回432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达到93%。其中在读学生(含准毕业生)的占比重为31%、已就业学生占比69%、专业类别方面覆盖上述大学园区3所院校的大部分院系学科。

通过将该市主导产业与3家院校毕业生或准毕业生对本专业产教融合度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为调查问题,采用T检验法对影响评价的问卷问题暨变量开展显著性检验,以对本专业融合地方发展评价为满意作为因变量,采用SPSS软件相关性分析后选取有效变量,汇总相关数据后开展实证分析。

选取二元回归模型,以β值判断来解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边际影响,而如果系数为负,表明相应的融合的评价满意的概率将趋小,反之则亦然,得出高职专业激励政策、地方产业与院校专业统筹规划契合度及政、校、企等多方协调配合度对融合评价满意度正相关,来指导本文围绕选取区域数据实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 H市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配套激励措施不足

经样本数据实证表明,多数师生对本专业就业激励政策较为敏感,就政策落地及适配也存在的自身的认识。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但是各地區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无法划定统一的执行措施。因此,在许多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校企合作的推广多流于政策方面,多是一纸协议,或者简单的学生顶岗、跟岗实习。政府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不仅牵扯到资金的投入,而且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各个部门都有自身的困难,政策制定更困难。牵头与配合部门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没有具体细化的激励实施方案,作为市场主导方,企业没有积极性,学校没有信息和渠道,多数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学生的顶岗、跟岗实习上,而且部分学生的顶、跟岗实习专业也是相关或相近专业,甚至存在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去实习工资比较高的岗位,而不是找自己的对口专业岗位。呈现出部分院校专业的合作实质上仅仅是一种合作形式,并没有深入到科研,教学、实训等各个环节。

2.2 缺少统筹发展规划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而H市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与当地产业发展布局不完全一致,问卷实证地方主导产业需求与院校热门专业的就业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走访及调查数据分析发现,H市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招生最多的是学前教育、会计、信息类,这些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热门专业,人才密集度相对较高,专业招生与当地产业发展并不匹配,通过以往学界研究数据反馈,多数职业高校存在这类问题,设置规划专业时基本看全国走向,及市场导向,而并没有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纳入发展规划之中,在后续市场需求发生变动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往往跟不上市场变化。同时,当地相当一部分企业追求低成本劳动力,更倾向于社会劳动力,而不选择需要对毕业生进行继续教育并付出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前景,如岗位晋升、附加保险、年金等,因此双方都没有发展规划,没有规划的合作,校企合作就相当于无源之水,校企合作的内容更是简单单一,基本流于形式。

2.3 产业规划存在波动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能更密切的嵌入到地方产业、企业与院校较为关注职业教育阶段能对接本地主导产业,服务区域经济。三方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最终构建成职教服务产业、企业全周期发展过程的融合,为H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供给和生产力转化的运转机制建设。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仍存在着先招商项目,后规划产业;对规划外的大项目,动态调整区域产业布局等现实问题,如各地紧盯“新能源等风口”产业,谋求实现招商项目的高速蝶变,靠着园区、税收等政策将重点企业先争揽、后深耕。这样会出现与职业院校院系规划间衔接不匹配,造成存量人力资源利用率不足,新产业需求得不到满足等情况。要想促进已投产企业打造百年品牌,必须有能够承担该行业重任的技能型人才,密切契合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初衷,实现该类院校依托产业、融入企业,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3 制约H市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主要原因

3.1 学科布局与产业发展不协调

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板块,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重点产业、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人力资源供给和生产力转化作用。H市受益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要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该省省委、省政府针对H市出台了新一轮“突破H市、鲁西崛起”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202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205亿元,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位,2022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该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化工制造等产业。

通过调查发现,3所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基本是面向全社会的主要专业学科,例如会计、机电、信息技术,在契合地方产业发展中,虽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但存在产教融合方面特色不够突出、社会生产值贡献的不足等情况,没有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适时调整专业及教学重点,专业布局基本处于与本地区产业发展之间几乎处于各自发展的脱钩状态,没有地方特色,区域性校企合作缺乏最基本的政策依托。

3.2 政、校、企三方各有困局

高职院校为产业经济提供专业化人才红利,应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号、前沿技术和民生需求,覆盖地方产业重点领域。目前存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校企关注点不同的现状,因H市处在省内西部地市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产业布局面临规划与招商协同推动的现状,未出现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批量聚集,整体产业链质量不高,企业在承担教学融合、支持人才发展方面没有满足地方高职院校相适应的龙头企业应有的阶段性需求,如资源要素投入、院校合作对接等不到位,使得院校专业调整与市场需求存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壁垒;政府方面,近些年在基建公共卫生等方面支持投入较大,在地方院校的教育资金支持、地方产业人才激励政策与地区高职院校需求现状不适配;在学校方面,一定层面受限于,专业设置政策、招生情况、阶段性就业指标、办学资金等原因影响,现有吸引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要形式是订单协议、顶岗实习,具体合作内容也是最基本的资金、设施投入,而教育教学、科研、产权等深层次融合发展方面的交流合作占比不高,对特色产业及产教融合机制有待持续深入。

3.3 产教融合资源投入方面

加快产教融合需要多方推进,形成合力。根据前文调查,影响师生评价产教融合成效的重要原因有资金补助、人才激励政策等配套措施,这就需要地方财政、税收、科技等部门联动协调,让政策真正赋予院校、企业、师生之间收益并提升融合积极性。此外,在科研技术研发、孵化、应用、推广阶段离不开行政审批、工商、土地、金融等渠道的支持,应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各个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行政审批、工商登记方面,围绕区域产业链条,放宽新兴产业及高职就业生申办市场主体资格、设备评估认定等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土地政策方面,完善产学融合主体土地保障,优化科教用地土地供应方式、创新方式,多种手段支持企業高效管理不动产资产;金融政策方面,鼓励各个商业银行围绕地方产学融合,开发更多符合本地区要求的,用来支持科研、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等,助力产学融合进程加快速度。构建协同式产教融合激励框架,激发地方产业、教育部门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融合。

4 对策建议

4.1 密切产教关系,构建坚固合作基础

要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密切结合,以H市为例,通过优化院校专业布局、优化毕业生结构,使之与地方产业导向、人才需求相匹配、相适应,进而达到服务地方产业的目的。前文所提到的该市3所院校要注重专业设置与该市231特色产业体系适配,尤其在地方产业发展,专业化人才需求较旺盛的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三个优势产业”,及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探索如何将现有专业进行优化和动态调整,推动布局和打造优势特色专业,为该地区的教育与经营协调发展推进筑牢合作基础。

4.2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机制活力

通过激发产教融合各个参与方积极性,实现多方共赢的良性互动,加快产教融合建设是政府、高校、企业间需要共同推进的重点工程,既符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经济加快转型,企业直接收益的重要模式。优化现有发展机制,为每个参与方提供更大的收益。如,省市政府的综合绩效评价中提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指标分值,出台更多政策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企业的参与度,化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需的矛盾,大力发展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高职业教育的产业适配性;对引入地方对口院校人才的市场主体企业,提供更多税收、财政激励。企业自身加大产教融合研究,通过密切合作,开辟产业加速发展新赛道,塑造使用融合人才加快自身发展新优势,提升产业链条中的市场定位;院校方面,主管部门探索优化地方特色产业的办学方案设置考评方案,引导基层院校围绕产业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实现规模化教育与特色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加大高职院校人才技术与企业的合作沟通,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促使更多科研应用于地方产业发展。

4.3 拓宽合作领域,丰富产教融合路径

积极探索用人企业与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培养,如该市新区培育壮大一批高端设备制造企业,地方政府招商部门直接承担了产业壮大中劳动力供给的任务,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与院系,车间与班级等多维度的合作沟通机制,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人才共育、过程管理、责任共担”的紧密融合办学模式,依照地方产业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产教研共同体、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搭建。同时,结合地方需求,构建基地,推进跨专业培训机制,如该市A职业学院成立退役军人培训学院,承担全市退伍军人的培训等,有效解决政府对退伍群体的管理服务需求。院校仍可以探索搭建柔性平台,围绕需求搭建专属培育计划,不同院系的专业协同推进,满足政府及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开展合作创新、合作培养行业高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5 结论

本文以H市为案例,采取实证方法分析影响该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相关因素,并从发展机制、三方合作及区域政策主导趋势等方面建议深化该区域产教融合机制。文章对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合作路径进行阐述,以期为学校更好地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耿中华.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路径探讨[J].高教学刊,2022,13.5053.

[2]李慧.统筹协同视域下区域产教融合实现机制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08.4952.

[3]田瑾.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3.09.2127.

[4]贾淇惠,周希正,陈晓阁,等.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核心课教学方法研究[J].时代汽车,2022,11.495.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