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分析

2024-01-27张元婕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精神需求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

张元婕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需要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新时代人民对物质需求的标准是物质富足,具体表现在人们对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生态等层面的需求。新时代人民对精神需求的标准是精神富有,具体表现在文化和思想层面的真善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的辩证关系,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好生活 ;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两者的关系,剖析当下人民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于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为重要。

1 正确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为了摆脱野蛮、蒙昧的状态,不断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和形成一切进步成果的表现形式,它代表着人类社会在发展中所创造的各种积极成果的总和。

1.1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

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形成的物质成果总和,是整个社会文明中最基础的文明。它包括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的规模、生产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等。精神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精神成果总和,改造的成果通过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来展现,具体表现在文化和思想方面。一是文化方面。包括教育、社会文化、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体育、卫生等发展水平。二是思想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社会风尚和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思想觉悟、价值观等。精神文明是衡量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

1.2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均衡发展。因此,我们不能将两者简单化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将其列入简单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中。

第一,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产实践经验。“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任何精神文明的产生都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劳动为基础的。在时代的发展中,人们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阶段的物质文明都需要和其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日趋完善的客观物质条件。

第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物质文明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撑。恩格斯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精神文明具有相对独立性,两个文明总体上是相互协调的,但也会出现失衡的状态。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精神文明可以高于或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人们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能力,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并运用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二是提高人們对善恶美丑的判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道德判断等。

第三,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如果物质文明发展脱离了精神文明,则社会将变得物欲化,人们只追求自身利益。如果精神文明的发展脱离了物质文明,则出现了物质贫穷和匮乏的现象,自身生存都处在危险地带,何来谈精神文明。只有两者协调发展,人民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和自立。“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2 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分析

2.1 人民的物质需要现状分析

新时代人民在物质方面的需求是物质富足。马克思指出:“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可见,人要在生产中创造物质以供自己生存之需。如今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大变化。各地区人们可以通过上网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也可以通过直播的形式将本地的农产品等出售出去,实现了跨地区的互通。人们期待吃得更好、穿得更美、住得更舒适、行得更便捷。

在教育方面,人们所期望的教育是让学生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教,即为匹配学生每一阶段的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提供多样化教育去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包括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劳动能力,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培养。育,即引导学生了解自身,挖掘自身潜力的过程。在了解自己中明确自己对生活的要求,并发掘内心真正感兴趣的方面,将喜欢的和擅长的最大程度地匹配起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就业方面,人们期待的就业是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保障制度以及良好的薪酬制度。目前就业形式严峻,出现了“考公”“考研”热等现象,劳动力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出现偏差,另外“996”“007”等延长劳动时间的手段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医疗养老方面,人们期待更安心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在生态环境方面,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需要是空气质量优、城市乡村面貌新、有蓝天白云,有绿水青山。

2.2 人民的精神需要现状分析

精神文明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精神文明的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精神富裕具体体现在求真求善求美。求真是指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追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求善是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风尚。求美是指注重身心健康发展,打造心灵美。

高强度的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虚拟的网络社会,精神生活被物化的洪流所异化,造成精神空虚和理想信念缺失。人们的心灵被信息大轰炸和资本主义文化入侵所干扰,导致人们陷入焦虑和迷茫。现今,人的精神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补足精神之钙,推动广大人民精神成长,培养坚强的体魄。邓小平指出:“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多端的,社会是越发展越复杂,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思想就会简单化,就跟不上世事、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真正具有重要意义的精神一定是适应时代的呼声所创造的。

3 “两个文明”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伴随着各个大国的战略政策博弈加剧,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文化互相交锋,中国正在逐渐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更加需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做到准确发现问题,实际解决问题。

3.1 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

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实现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实现效率与公平。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其一在于做大“蛋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障和改善好民生,完善国家公共服务系统,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创造平等的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发展的社会环境。在政策上、技术上、资金上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帮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规范和协调好劳动关系,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劳动保障制度,具体包括工资发放、劳动护具、子女上学、劳动住宿环境等方面。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企业需要规范生产行为,不得变相加班、非法用工、随意辞退员工。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其二在于分好“蛋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优化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破解区域发展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等问题。

3.2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是注重培养各年龄阶段全体文化自信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提升优秀文化作品的产出率,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新时代语境下,要向经典学习、向传统学习,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培根铸魂,更要学会在国际国内新形势、意识形态新领域,信息技术新发展的今天,创新传播方式和内容样式,开发出更多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渗透于教育、家庭、工作、娱乐等生活的各个领域。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文艺工作者要以德为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结合当下大胆创新,创造出具有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作品。

3.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唯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愁人民之所愁,忧人民之所忧,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才能走得更远更踏实。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节点上,首先要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声音和反馈,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问题,妥善处理好每一个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扬民主,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形成集体智慧,统一行动。建立一套完善的民意调查机制和回应机制,可采取问卷调查、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人们的意见和建议。政府可开设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与民众进行平等交流,提升政府的问政效率,鼓励民众参与公共决策和议事程序,例如通过公众听证会、市民论坛等形式。最后,要促进社会公正和制度保障。我们应加强对人权的保护,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努力消除社会上不平等和歧视现象。制度层面要做到一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二是健全社会治安管理体系,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0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24.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5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8.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7.

[10]邓小平年谱:一九〇四-一九七四[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354.

[11]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2.

猜你喜欢

精神需求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