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斗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原因与路径探究

2024-01-27许超雅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方法

许超雅

摘 要:文章从奋斗精神的四个关键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表现,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更需要奋斗精神锤炼脚踏实地的干劲、拼搏奋斗的耐力、敢于斗争的底气、甘于奉献的格局。高校应继续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加深大学生奋斗精神认知;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提升奋斗情感认同;融入红色基因,接力奋斗之火;拓宽实践路径,落实奋斗之行。以正确价值导向,引导学生贯彻奋斗精神,发挥奋斗本色、成就奋斗人生。

关键词:奋斗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30

1 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问题表现

奋斗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奉行并实践坚持的准则。新时代对奋斗精神的发扬和践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参与者,更要精、准、稳地注入奋斗精神,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注入动力。

1.1 忽视实际,缺乏脚踏实地的干劲

近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出现,抖音快手类短视频从小热变成火热,“普通人”即可随时随地与“网络红人”“星二代”“富二代”近距离接触。“网络红人”一夜暴火变身流量担当,青少年开始反思读书和信念带给自己的延时价值不如丢掉课本脱掉长衫,摆脱学校及课堂的乏味知识,享受摄像机和闪光灯下万众瞩目的感觉,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的不良风气便迅速植入到当代大学生及其青少年的脑袋里一发不可收拾。如网友们可以在电视节目、社交媒体观看到“出生在罗马”的星二代及富二代们,身家上亿、生活奢侈,是自己摸爬滚打一生一世也到达不了的幸福彼岸,穷极一生实现不了的阶级跨越。面对这样的现象,无法坚守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便很容易走入两个极端:一是出现通过攀权富贵摆脱自己的命运和身份,二是开始出现“摆烂”“躺平”的消极状态,放弃与命运的对峙和挣扎,“青年当须奋斗”的高旗很容易在心中崩塌,丧失“拼一拼”“靠自己”的实干精神。

1.2 理想信念模糊,缺乏拼搏奋斗的耐力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拔节孕穗期”的关节时期,是学生成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

其一是“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使学生们的网络信息互通更加便利。网络拉近了大家的空间距离,短视频、网页浏览以及其他快捷信息的获取致使广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出现了“脱离手机失魂症”,长期沉浸在网络的温床,失去了奋斗的朝气。

其二是学历就业门槛的抬高。慢条斯理的佛系毕业已经对抗不了求职就业的猛浪虎扑,高压力高竞争低需求致使学生的积极奋斗心态转变为无力疲软状态,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愈发变得精神懈怠、无欲无求。

其三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对于高消费物质占有丰富人群萌生的羡慕,对于高地位权利占有人群出现的嫉妒,对于自我眼中的一无是处表现得自卑,无法平衡的审视世界的心态自始至终都会影响工作学习的状态。其本质便是对自我认同的混乱,对发展需求以及发展目标的模糊,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目标激发自我斗志,缺乏拼搏精神。

1.3 懒于思考,缺乏敢于斗争的底气

“艰苦奋斗”已经变成许多大学的校风校训,是奋斗精神的核心。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蓬勃发展,通讯媒体等社交平台的信息互换迅速兴起,出现了“信息热”“信息大爆炸”等社会现象。当代大学生本就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发展阶段,面对信息冲击,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毫无理智辨析和应用。即使面对课堂上老师出现的错误讲解,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零度”思考。网络上近年来出现的消极舆论体现的也不只是大学生,甚至包括众多网友,在不对事实论证和考察的情况下,将信就信跟风发言,这反映的正是斗争精神有待加强。

1.4 个人主义至上,缺乏甘于奉献的格局

当代青年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的家庭氛围造就了“养尊处优”“唯我独尊”的行为习惯。这样的习惯和思想滋养个人主义,无论在校园、交友过程中完全秉持以我为大的自主意识,更加注重自我需求和自我满足。在人际交往初期,选择交友对象也更加注重地位及名利,不是个人修养、学识和内涵,以交友能否给自己带来可取利益为目的。当下社会“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影响无处不在。调查显示,在大学校园内,各种志愿活动、志愿服务、无偿献血、演讲参与等,参与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可以为评奖评优加分垫高,有极强的功利色彩。这种活动体现的是为自己,无关他人,是奉献精神的缺失。

2 将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2.1 创新教学手段,加深大学生奋斗精神认知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已经具有更加灵动和多元的思想,随着互联网和新兴世界的崛起,接受信息的能力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所以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高校应予以创新。

(1)首先在内容上优先优化。

传统的政治课本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的内容简单传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可以结合新时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优秀代表人物、影视作品、网络热点等,比如通过观看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激勵大学生努力奋斗,向榜样看齐。

(2)其次在教学方式上优化。

可以启动网络座谈会、网络小组、观影辩论赛等,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思想的对接和碰撞,将思政课的正确观念内化于心。高校的思政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政治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政治性,还要坚持学理性,让学生知行合一,锤炼和弘扬奋斗精神和拼搏精神。教师应找到课本内容与政治素养之间的“黏连”,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等,与“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袁隆平院士所体现的奋斗精神、创造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相结合,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历史片段,让学生有效参与并学习,培养艰苦奋斗和积极创新的精神。

高校教师需要深入学习和把握奋斗精神的科学内涵、核心理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双向创新的过程中,明确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坚定理想信念,以过硬的本领和大我的智慧,以身作则,将奋斗精神贯彻到底,向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理念,明确奋斗目标。

2.2 营造奋斗校园文化,正反例证,厚植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积极情感

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奋斗精神培育,不仅是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做好校园文化环境渗透。新时代高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指引,发挥协同机制,让学生在零距离的生活中感受到奋斗之风无处不在。学校首先应该构建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环境渗透“软性育人”,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奋斗精神相结合,渗透到大学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将同奋斗相关网络热点、社会热点等具有娱乐和趣味属性的文化内容相结合,特别是一些劳动楷模和奋斗榜样示范,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艰苦奋斗与自强不息带来的幸福感。

学校可以发挥思政特色,结合思政教学内容制作正向例证。如利用校园橱窗、校园海报、图书一角、餐厅展板等,融入相关文字元素,增强大学生对奋斗的正向情感,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正向例证入手。例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渊源和历史过程,介绍马克思胸怀理想、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一生。正是他不畏艰辛,不怕坎坷,敢于革命,敢于创新才成就了伟大人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自始至终都是一部党与人民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为底色的历史画卷。其次从反向例证入手,有助于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和失败教训。19世纪“闭关锁国”“因循守旧”的中国,事实证明不奋进便是倒退,落后就会挨打。目前国家繁荣兴盛,同时越来越多的“打工人”依傍国家健全的保障体系“佛系”工作,主打“摸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啃老一族,不肯奋斗,“潇洒摆烂”。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和生力军,“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大学生若缺乏奋斗精神必将堕落沉沦。

2.3 红色文化融入,引导学生永久奋斗励志奋斗顽强奋斗的必要性

奋斗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思政课程的教学,还需要有红色文化渗透教学。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没有哪一步不是目标笃定、坚持不懈和顽强斗争而成就的,所以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红色基因最有效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越过千山万水打出了如今的天下,最贴近我们的便是遗留下的各种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馆、红色文化基地等,所以带领学生实地感受革命先辈建业之苦、创业之难。切身体会和传承伟大的奋斗基因和奋斗精神,形成正确的脚踏实地、敢为人先,辛勤劳动的奋斗价值观。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从历史革命历程中明确永久革命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数十年奋斗。每一个建设时期都会出现相应的问题需要解决,我党带领人民积极践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辩证发展规律”,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今天。而展望未来,相继又定下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2035—2050年远景目标,所体现的便是我们要坚持奋斗、持续奋斗、不懈奋斗,“奋斗永远在路上”。

其次,从1840年后中国各种改良、革命尝试屡屡失败,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朝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积聚发力的过程,昭示着明确的奋斗目标是前进航行最重要的灯塔。与此同时,个人的奋斗目标始终不能与国家的奋斗目标背道而驰,自我价值的实现要与社会价值同频,青年一代必须“立大志”,将自我梦想的实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2.4 组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抓住机遇,升华行为

物质富足的一代本就对实践劳动不感兴趣,当操作难度超出了自己的预期或无法驾驭时,大学生就更会对拼搏奋斗予以全盘否定,或是眼高手低,或是“思想在前飞、行动在后追”,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的实践特点。高校在奋斗精神植入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思政课的“实践性”功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劳动奋斗是创造幸福的源泉,是通往幸福最踏实可靠的途径,更要适时提供和创造奋斗创造幸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明白,人生因奋斗而绽放光彩。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将思想政治课程融入学业专业奖励机制,课程过程设置阶段性知识“知之”与“行之”要求,鞭策并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创新思维、勤于思考、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结果上养成沉着面对、谦于成功、敢于失败、积极向上、不懈奋斗的精神。

其次,将思想政治课程与假期闲时劳动实践相结合,提倡青年学生参与学校相关行政助理、辅导员助理、党支部服务、思政宣讲等勤工助学工作,切身感受“用双手创造财富”,用真才实学胜任工作;投身校园、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走出自我“舒适圈”,走进更大的“学习圈”,贡献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锻炼吃苦耐劳精神,磨炼艰苦奋斗意志,以我所长助他人之需。

最后,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创业就业助力模块,给予青年学生提供思想政治、就业创业指导,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创业时间反馈,并予以评价和指导。就业创业是培育和涵养学生奋斗精神的良好途径,只有全力以赴、孤注一掷、敢于拼搏才能真正体会到奋斗和劳动带来的巨大能动力,增强奋斗本领,体会奋斗幸福。

3 结语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建设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奋斗精神指引是当代青年学生树立和构建正确奋斗幸福观的思想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意识,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结合青年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重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幻想和需求,通过德育、环境、校风多向融合,培养学生的实干、拼搏、奋斗和奉献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奋斗精神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担当,有助于大学生深刻领会并把握奋斗精神的内涵和真谛,在帮助学生矢志明德、艰苦奋斗、成就幸福的同時,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升思政教育层次,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崔健,谭雷春.“空巢青年”奋斗精神的缺失与建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02):6470.

[5]叔本华.人生的智慧[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方法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