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领头雁”的培育与动力激发
2024-01-27任金政
任金政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带头人 内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头雁”,不仅掌握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还厚植热爱乡村文化与联农爱农情怀,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方面带动“群雁”共舞。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发展力量。只有系统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才能充分挖掘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更好地发挥人才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需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而实现乡村经济价值是实现其他价值的首要前提。将乡村产业振兴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位,正是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乡村产业振兴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农业是乡村产业的主导,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础的重要前提。通过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拓展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等措施,能够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巩固农业基础、发展装备制造业、升级传统产业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乡村产业振兴通过优化乡村产业链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构建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强乡村集体产业建设,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稳定的分红和公共服务保障。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具有内生发展动力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根据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以下简称“产业带头人”)是指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主导产业带头人。产业带头人涵盖返乡大学毕业生、回乡能人、返乡农民工和入乡企业家等;涉及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食品加工、村镇农产品工业园区、能工巧匠的家具制造、金银饰加工等第二产业,乡村旅游、餐饮服务、非遗文化传承等第三产业。然而,受乡村特殊的资源禀赋和外在表征的影响,我国乡村产业仍需加强引导和扶持,外部资本等短期“输血”难以满足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需要发挥具有内生发展动力的乡村产业带头人的“造血”功能来解决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困境。
产业带头人在引领产业升级、改善劳动力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塑造农村品牌形象、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产业带头人作为“田教授”“土专家”等,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业市场的深入了解引导产业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通过建立乡村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产业链联合体,将产业做大做强;通过拓展产业链和农民就业领域,提供更多优质工作机会,减缓农村人口外流趋势,改善劳动力市场;通过“一人带一村”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更多乡村“准人才”参与新兴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通过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强农村经济的韧性;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扩大品牌宣传,增加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打造品牌形象;通过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学徒制学习和技术到户等方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乡村人才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少数乡村产业存在产业链较短、生产规模零散、附加值较低以及缺乏带头人引领等问题。一是乡村产业链条不长。受资源有限、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乡村产业链延伸不足,现有产业局限在基础生产环节,缺乏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体系,导致产业竞争力不足,无法在市场中形成较大影响力。二是一些乡村产业生产分散、规模不大。2023年中国农村普惠金融调研组的调研发现,超过80%的农户仍以个体经营为主,缺乏协同合作,这使得资源无法充分整合,生产效益受到影响。以调研的A村为例,该村同时存在5个小麦小规模农业生产组织,它们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此外,调研组还发现,一些乡村企业只能维持小规模生产,无法从规模经济中获益,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三是一些乡村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由于生产环节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相关产品难以在市场中获得更高溢价,产品缺乏差异化和创新新也限制了一些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四是一些乡村产业缺乏产业带头人引领。受资源条件限制、人才匮乏等因素影响,一些乡村缺乏有远见和领导力的产业带头人,导致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战略规划和创新动力,难以引领乡村产业链向高附加值转型。
三产融合是解决乡村内生发展困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举措,需要汇聚以产业带头人为代表的乡村人才的内生发展力量。农村三产融合的本质是农业产业分工的内部化,为节约组织成本,需要具有内生“拉力”的产业带头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农业受各种资源禀赋的影响,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分工的协调费用很高。因此,各地实施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业间交易费用,但产业内部的组织成本仍然存在。基于此,产业带头人可以通过组建“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产业带头人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拉力”,一方面与农户直联,有利于降低沟通成本;另一方面与市场对接,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相比外部资本投入等外生“推力”,产业带头人发挥内生发展作用能更好地实现合理分工。综上,因农业受季节、地理位置、产品市场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更大,乡村产业振兴更需要激活以产业带头人为代表的乡村人才的内生动力。
以产业带头人为代表的乡村人才是我国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内生发展的关键,但目前还存在乡村人才外流现象。部分乡村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一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农业农村部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农村就业人数为3.90亿、城镇就业人数为3.73亿。2021年农村就业人数为2.79亿、城镇就业人数为4.68亿;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从33.49%下降至22.87%。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国内外环境形势的变化,乡村人才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流,第一产业人口就业比重从2021年的22.87%上升至2022年的24.08%。由此可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村人才外流,但这也为能人返乡提供了重要基础,尤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人才在城镇与乡村之间的有效流动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二是乡村发展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要想留住乡村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发展平台和生活环境。然而,目前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教育、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仍有待完善。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的村镇医疗卫生机构数分别比2021年度下降1.93和2.94个百分点,这其中既有撤村并点的因素,也有专业人才短缺的影响。另一方面,人才外流还与乡村治理水平不足密切相关。目前,一些乡村存在自治基础薄弱、治理方式滞后等问题。乡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导致村庄自治体系缺乏必要的村民基础和人才存量。一些乡村青年干部比例偏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此外,由于外部文化对乡土文化的冲击,一些农村年轻人对乡村的认同感减弱。
上述困境的解决,需要具备内生发展动力的产业带头人参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为人才回流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2023年6月份针对2022年产业带头人的线上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以“四乡”人才为代表的产业带头人较为年轻,学历相对较高,年龄在35岁—45岁的产业带头人占比40.63%,高中和大专学历的产业带头人占比合计76.37%。可见,产业带头人是我国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内生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方面,需要产业带头人引领,提高乡村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水平,推动乡村治理朝着更加科学、民主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需要产业带头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动乡村人才共同建立更加健全的乡村文化体系,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人才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乡村人才结构的变化为内生发展形成环境条件,具备内生发展“拉力”的产业带头人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首先,由于土地细碎化和农业收入相对较低,一些乡村的第一产业难以吸引外部投资的大规模进入,而产业带头人的内生发展“拉力”则更为显著。因为他们对乡村资源有更全面的认识、对乡村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更加灵活地整合当地资源,减少交易成本,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其次,少数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链较短,减缓了外部资本的涌入。一些外部投资者缺乏长期在乡村生活的意愿,而产业带头人不仅有深厚的家乡情节,还具备专业技能、领导力和战略视野,愿意也能够通过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方式,增加乡村的吸引力,使乡村产业形成更为有力的内生发展动力。最后,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流失更需要产业带头人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产业带头人对家乡拥有深厚的情感,愿意通过“一人带一村”“技术到户”等方式培育乡村人才。产业带头人通过将专业技能和经营知识手把手传授给邻里乡亲,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产业带头人发展带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根植于乡村,更有可能留在乡村并发挥本土人才的潜力。
产业带头人的内生发展“拉力”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外部资本投入的“推力”则受乡村资源、生活环境和人才流失等问题的影响,产业带头人因其厚植本地情怀、专业知识技能的引领性和贴近乡村实际的发展策略,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
系统培育产业带头人,继续推动产业带头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2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将产业带头人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头雁”。农业农村部联合涉农高校等机构系统培育具有发展潜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带头人,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和联农带农能力。产业带头人在乡村内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本地的“土专家”“田教授”,经过系统培育甚至能够成为省市级产业带头人,通过产品市场和产业链带动“群雁”发展,形成多层次传递机制,最终形成乡村产业“雁阵”,实现“雁阵齐飞”的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带头人在农户经济收入提升、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首先,在农户经济收入提升方面,产业带头人通过传播生产技能、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头雁”通过学习并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效提高了“群雁”的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产业带头人在本地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也使得农户更愿意接受他们的引领,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群雁”经济收益的提高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产业带头人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提升了乡村文化软实力。“头雁”在带动“群雁”关注乡村文化上具有积极作用。产业带头人基于当地文化,为农业生产注入了地方特色,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以文化传承方式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再次,在乡村治理水平方面,产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体现为其组织和引领建设农村社区的能力。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合作社、农村服务机构等服务型组织,不仅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范化,还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产业带头人的组织能力不仅带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也保障了农村社区的整体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最后,产业带头人更加注重环境治理,通过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高“群雁”的环保意识和对乡村自然资源的保护,推动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产业带头人采取环保措施有助于减少农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提高产品生态品质的同时,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产业带头人作为内生发展的引领者,通过系统培育后,能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更好地带动“群雁”,实现生产要素配置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治理。根植于乡村兴农爱农情怀的“头雁”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头雁”带领“群雁”的方式形成有效的经济驱动机制解决内生发展困境,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行路径。
系统培育能够为“头雁”增信心、树雄心、立责任。其一,增強“头雁”信心。增强“头雁”对产业发展的信心,是“头雁”投身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先决条件。“头雁”信心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农业产业发展的预期收益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增强“头雁”信心需要多方参与、多措并举。政府应通过整顿“村霸”“乡霸”,不断改善营商环境;通过完善农业产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依法依规依策保障生产活动有序进行。行业协会应积极配合政府,治理农业相关行业乱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稳定“头雁”的产业预期。其二,树立雄心,“头雁”才能飞向远方。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树立不同行业、不同生产环节和不同经历的典型“头雁”,宣讲产业发展经历、分享经验教训、解决经营难题、展望行业发展等,丰富“头雁”对产业发展困难和未来的认知。行业协会应积极构建“头雁”互助网络,拓宽“头雁”解决困难的渠道。与此同时,产业带头人还可以通过对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劣势、机会等分析认知环境,提升把握环境的能力。其三,增强“头雁”责任心。“头雁”领飞,目的是“群雁”齐飞,只有形成农业产业“雁阵”,“头雁”才能飞得远、飞得久。增强“头雁”责任心既要考虑利益分配,通过利益分配机制设计,构建“头雁”与“群雁”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要注重思政育人,通过参观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革命烈士纪念馆、儒家文化遗址、博物馆等,树立“头雁”带“群雁”的责任意识。
“头雁”系统性学习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必要基础。农业生产特性和农业产业新趋势要求“头雁”具备综合性知识技能。其中,掌握中央农业政策的核心要点以及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有利于“头雁”更好地抓住政策红利;鼓励“头雁”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学习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技术,有利于科学生产,减少自然风险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精通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等经营管理知识,有利于“头雁”激发团队士气,科学制定生产规划,把握市场机遇、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经营绩效;了解农业保险、农业信贷、农产品期货等农业金融知识,有利于破解农业生产“信贷难、信贷贵”的难题;掌握农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使用土地、进行动物防疫,合法处理粪污、秸秆和加工的边角料等,有利于依法保护和维护“雁阵”合法利益;学习短视频制作、直播营销、电商运行、微信公众号运营等新销售技能,有利于抓住数字经济时代红利。
系统性学习还要注意传授式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2022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要求选择优质高校作为培育机构,采取累计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的“4个一”培育模式,对产业带头人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因此,针对政策、技术、经营、金融、法律、技能等方面的知識,产业带头人可以依据自身的弱点、难点、痛点,在正式培训开始之前,认真填写培育需求意愿;在培训期间,认真上课,根据实际问题,多学习、多提问、多请教;在培训之后,要及时联系自己的培训导师,就实践中的各类问题,向导师和培育机构寻求帮助。农业农村部“头雁”培育管理系统的数据显示,当前71.25%的“头雁”年龄集中在31—50岁之间,高中学历及以上的“头雁”比例超过了93.81%,这表明“头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头雁”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通过在线课程学习、一对一辅导等方式持续扩充自己在政策、技术、经营、金融、法律、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搭建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的知识框架,做到理论学习、具体实践、再理论学习、再具体实践的螺旋式上升,成为“土专家”“田秀才”中的“领头雁”。
系统性指导是推动“头雁”项目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发展需要技术指导和发展指导。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市场对标准化、营养化、功能化和规模化食物的需求持续提升。这既是“头雁”群体抓住消费升级红利、推动产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产业循环面临的挑战。当前,产业带头人完善自身知识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时难以独自面对市场冲击。因此,在推动“头雁”项目发展过程中,针对“头雁”面临的经营发展问题和技术应用问题,市场、政府、高校和行业协会应给予其更多的系统性指导。
首先,通过培育机构、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指导“头雁”项目发展。一方面,培育机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可以通过现场指导、公开讲座、专题答疑、发布应对指南等方式提高“头雁”克服经营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可以建立关于市场服务公司服务情况和信用记录的平台,激励服务公司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头雁”选择服务公司的市场交易成本。同时,行业协会也可以发布行业展望报告,预测产品需求与价格走势,帮助“头雁”调整市场预期,依据自身发展情况,调整生产经营规划。
其次,发挥市场效率高、指导方案针对性强的优势。“头雁”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技术服务、企业咨询等专业化公司签订服务合同,借助专业化的指导服务,提高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效率,降低损耗,扩大经营绩效。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头雁”可以在数字化平台上通过低成本、定制化的满足自身对技术指导和经营指导需求的方案,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最后,鼓励产业带头人之间相互学习。产业带头人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鼓励产业带头人之间相互学习,有助于高效利用不同产业带头人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教训。为此,培育机构可以适时组织同产业、同类问题的专题分享活动,鼓励产业带头人主动交流其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呼吁有经验的产业带头人积极主动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培训活动结束以后,各产业带头人可以组建专项问题交流群,定期就产业发展、病虫害诊断、农产品销售等各类问题开展座谈会。
系统性支持是推动“头雁”项目发展的关键保障。在“头雁”项目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头雁”项目培育的初期,一些“头雁”项目面临经营水平较低、存活能力较差的问题。因此,“头雁”项目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世界各国均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欧盟增设和巩固价格支持、直接补贴收入、非农收入和生态保护收入等多元收入源;美国构建了包含直接补贴、价格支持、农业保险等农民收入安全网体系。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培育“头雁”项目的重要性,我国需要构筑“政府+社会组织+高校”的多元化支持体系。
首先,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构建“项目扶持、资金补贴、经营发展支持和人才培养支持”的系统性支持政策体系。各地要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重大项目建设中积极吸纳“头雁”参与并发挥作用;积极完善面向“头雁”的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政策,在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人才评价工作中予以优先推荐、重点考虑。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技术指导、成果转化、创业支持等服务机制,组织定期回访,了解“头雁”生产经营及带动作用发挥情况;各地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头雁”提供在线学习和信息推送等服务。
其次,高校与科研院所要积极发挥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职能。高校与科研院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前沿的研究方法。因此,高校不仅可以参与“头雁”培育过程,为提升“头雁”知识技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还可以深入“头雁”项目生产经营一线,针对“头雁”急难愁盼的真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开拓解决真问题的路径。同时,高校与科研院所也要积极推广知识理论、科学生产模式,主动为“头雁”提供技术示范和指导服务,如中国农业大学开创的“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等就是典型的模式。“科技小院”以研究生与科研人员驻地研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为特色,引导“头雁”进行高产高效生产,促进农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头雁”项目发展。
最后,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要积极发挥沟通桥梁和行业治理职能。就沟通职能而言,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头雁”沟通的桥梁,应主动收集“头雁”项目发展过程中合理的政策、资金、治理等诉求,并向政府传达“头雁”的需求。就行业治理职能而言,行业组织要根据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头雁”项目整体经营情况,合理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规范本行业“头雁”的经营行为。与此同时,监督行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维护行业信誉,鼓励公平竞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总之,破解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发展困境,要以乡村人才振兴为主要抓手,紧紧抓住产业带头人培育这个“牛鼻子”,把产业带头人培育好、引领好、支持好、服务好。充分激发产业带头人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产业带头人实现产业振兴,带动乡村人才振兴,进而实现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协调发展。产业带头人是解决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发展困境的关键,借由产业带头人的内生力量形成“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千带万”的发展势头,形成“头雁”齐飞、“群雁”共舞的良好生态,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远景目标。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李睿、博士研究生任赞杰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风险管控的粮食作物保险绩效研究:方法、水平与提升路径”(项目编号:7187312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程华、卢凤君、谢莉娇:《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内涵、演化与发展方向》,《农业经济问题》,2019年第12期。
②蒲实、孙文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建设政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1期。
责编/靳佳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