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诊断方法和防制措施
2024-01-27王文波
王文波
(大名县农业农村局,河北大名 056900)
猪蓝耳病是指由猪蓝耳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耐过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母猪繁殖障碍,仔猪高死亡率和生长缓慢为特征的一种流行性传染病。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病毒性疾病之一。本文将围绕猪蓝耳病的分类、诊断、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1 症状分类
1.1 急性型
急性猪蓝耳病多见于妊娠母猪,表现为:情绪低落,食欲减退或丧失,发烧,或呈现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如果到了妊娠后期,可能会发生早产或者流产,并且生产出来的仔猪,身体较弱,甚至有可能死亡。此外,一些母猪还会产生较多的排泄物,但是产乳量会变少,新生仔猪,还会出现站立不稳、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具有上述症状的初生仔猪,在一星期后,其死亡率最低为40%。最高可达到80%。1 个月以上的仔猪,会有非常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进行腹式呼吸,不食,体温上升到40℃或更高,并伴随着腹泻,一些仔猪的耳朵根部还会出现青紫色。
1.2 慢性型
慢性型蓝耳病在大型养猪场比较常见,其临床症状主要是猪的生殖和抵抗力降低。
首先,从公猪来说,公猪的精子活力低下,而且精液质量也不太好,猪群的繁殖能力降低,产量相对于正常值低得多。另外,有些公猪会有一些不育的现象。
其次,从母猪来说,母猪的表现也不太一样。最初的症状是食欲减退,全身发热,有轻微的腹泻,同时还伴随流鼻涕的情况。而且,随着病情的恶化,还会出现全身瘫痪,最后因器官衰竭死亡。
最后,从仔猪来说,仔猪表现为生长速度慢,而且有很多并发感染的疾病。
在此基础上,如果饲养员在猪身上发现了其他病毒和细菌的感染性疾病,这是不应该忽视病情的。相反,应该尽快和动物防疫部门联系要求兽医对患病的猪做全面的检查,以确认全部的病原体。
1.3 亚临诊型
相较于上述两种症状,亚临诊型猪蓝耳病症状不显著,此种类型的病猪不会发生任何症状。但经过验血后,检测到的猪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血清学抗体呈阳性;出现了持续的感染。被感染的猪只中,很少一部分会出现轻度咳嗽。这是因为在亚临诊型猪蓝耳病中,只有一小部分猪只出现了咳嗽。所以说,治疗起来也是比较简单的。
工作人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因为如果得不到及时地处理,将会造成猪肺病的恶化。
2 诊断
2.1 初步诊断
通过对疑似患有蓝耳病病猪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解剖,表现出与感冒相似的症状,观察它的耳朵、肚子、尾巴等地方,查看是否出现蓝紫色的斑痕,若病猪出现这些症状,则能被初步确诊为猪蓝耳病,但是具体病因还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
2.2 实验室诊断
通过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进行确诊。在无菌条件下收集病猪的肺脏或是淋巴结,置于含有浓度为10%的福尔马林触片中固定,将触片进行干燥处理后,滴入提纯过的蓝耳荧光抗体,放置半小时后用清水冲洗,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蓝耳病毒存在,若触片中出现荧光斑点,则可以确认为阳性,病猪的诊断结果也就是蓝耳病。
3 防制措施
对于猪的蓝耳病,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果是生病的仔猪,可以将蓝可净与替米考星合用。将药剂混合到猪的饲料中,并在喂养时将药剂送入仔猪的体内,坚持1 周,猪仔的存活率就会大大提高。患病的育肥猪,其死亡率很高,而且很难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使用蓝可净和氟苯尼考联合用药。用于处理猪的蓝耳病,至少持续使用10 天;患病母猪的治疗处理工作比较繁杂,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对于没有发情的母猪可以使用蓝可净、葡萄糖和多维都能起到促发情的作用。如果是生产完还没有产奶的母猪,要注射适量的葡萄糖才行。每天1 次,连续5 天,还可结合青霉素等药物配合治疗。这样有助于母猪的产乳,但是对于有明显发热症状的病猪,应立即使用地塞米松、安乃近等药物,另外,还要在猪的饲料中加入荆防败毒散和替考米星搭配治疗。一般经过一周的治疗,就能有效地控制住病情。
4 预防
4.1 加强饲料管理
在饲养流程中,猪的饲料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饲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猪的生长状况。因此员工们不但要有目标地为猪群提供所需的营养以及合理的饲料配比,也要找到合理的方法来提高猪的免疫力。在饮食中加入适当的微生物和矿物元素,起到防止压力和疾病感染的作用。至于猪蓝耳病和猪瘟这两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它的病原体可以从猪的饲料中传播,所以,从业人员必须严格控制好猪饲料的质量和安全,同时,也要对出入的人员和设施等进行彻底的消毒,目的是为了避免猪饲料中感染到病原体,进而避免猪群中出现病猪。除了这些,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变化,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生猪的饲养策略。工作人员必须根据猪群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配比,给猪群每天提供其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并且合理规划猪舍中猪群的养殖密度,为生猪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夏天一定要控制好猪舍的温度。避免因温度过高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和中暑等问题,冬天也要做好猪舍的保暖工作,避免因温度过低导致猪群拥挤,活动空间密度过低。此外,等猪从畜栏离开以后,应当对猪舍彻底消毒,待病毒残留物完全清除后,才能饲养下一批猪。
4.2 重视环境消毒
养殖环境中出现的重大传染性疾病,通常都是因为不良的环境和卫生,没有做好消毒工作所引起的。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猪蓝耳病毒在养猪场的蔓延,工作人员必须对养殖场的环境卫生进行管理,从源头上控制病菌的繁殖和扩散。工作人员对猪圈要有规律地清洁和消毒,通常来讲,在养殖期间,一天至少要进行1~2 次消毒。此外,对消毒水的选择和使用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可以用戊二醛癸甲溴铵按1∶1500 的比例稀释,从而对饮用水进行消毒。而对于猪舍的其他地方,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稀释率,通过这种方式,对猪舍无死角消毒。如此一来,既可以确保猪群生活条件的卫生,又是最大限度地限制蓝耳病毒的传播与滋生。
4.3 加强疫苗接种
通过免疫接种,可以有效的防止猪蓝耳病的发生,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保证猪不感染蓝耳病,所以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疫苗接种方案,这样才能选择最适合养殖场的猪群进行注射。
在养殖猪群的过程中,按照目前国内的做法一般是采用已经灭活的,或者是具有弱毒性的蓝耳病疫苗。所以在第1 次注射疫苗的时候,应该选择在第12 天进行,随后在第30 天进行第二次注射。在接种完疫苗之后,还想要对血清中的抗体进行定期检查,如果血清中的抗体指标不达标,那就需要重新注射疫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猪对病毒具有强大的免疫能力。
5 结束语
猪蓝耳病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和危害性,对养猪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都会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强化,此外,养殖户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该病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一般情况下,只有猪群表现出某种特定的症状时,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但这个时候,病毒有可能已经在猪群中扩大,这对整个猪群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此,在今后饲养中,养殖户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养殖管理、合理用药、科学防制等。尤其是要定期检测猪蓝耳病毒的抗体,从而减少猪蓝耳病的发生,为养猪场的经济效益提供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