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2024-01-27
他们常年奔走在乡间田野,用不变的初心把技术送给农民,让科技惠及千家万户,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 这些一直坚守在一线的广大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是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发展的“助推器”,是为农民排忧解难、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这支庞大的队伍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需要大力宣传。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题教材制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旨在用镜头记录宣传科技特派员的本色初心,鲜活地展现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风采。 本期特选取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及北京科影艺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拍摄制作的精彩专题教材,看他们是如何深入挖掘科技特派员的感人事迹。 请关注本期《特别策划》栏目。
近年来,全球种业发展进入空前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期,生物育种正迎来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新型生物技术,与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信息技术融合的育种4.0 时代。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融合国家整体发展趋势和破解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水稻育种上开始尝试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高通量SNP 检测。 经多年发展并进一步融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目前该公司形成了较完整的作物育种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含对多种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分析,并对育种各流程、信息、操作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育种效率、检测育种过程、实时管理育种材料。 请关注本期《农业观察》栏目。
“郑果所,农科院,派来的专家个个是典范。四代专家做贡献,宁陵县变成金银川。春天里梨花似雪多灿烂,到秋后酥梨满枝香又甜。拉长酥梨产业链,果农的收入再翻番。”这是河南省宁陵县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一段顺口溜。这段顺口溜讲的正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郑果所”)四代科学家60年如一日坚守宁陵科技助农的故事。 他们持续接力战风沙、治盐碱,育苗成林,把荒沙盐碱地打造成了年产6.5 亿公斤梨果的“聚宝盆”。
本期《人物风采》栏目,我们看年近六旬的“郑果所”研究员、河南省梨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杨健是怎样通过“做给果农看、带着果农干、帮着果农赚”让“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科学技术扎根宁陵,实现创新引领、强县富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