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探索
2024-01-27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一小学田青兰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一小学 田青兰
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科素养,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计算能力,才能进行运算推演,从而保证数学学科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效果需要通过相应的课外作业来检验,而当前“双减”政策的实施,对课后作业量提出了要求,这也对课堂教学培养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就将针对“双减”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希望优化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结合数学文化,提升计算能力
数学文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其拥有独特的魅力。数学计算就是数学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乐趣,深入感受数学文化,从而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数学计算中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地结合四则运算来进行计算方法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不同运算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激发计算兴趣,提升计算能力。
例如:班级人员分为3 组,每组10 个人,那么全班总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出问题:哪个同学来答题?
生1:10+10+10=30(人)。
生2:10×3=30(人)。
师:同学们,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
师:无论运用加法还是乘法解题,最终得到的运算结果是一样的,只是在运算过程中运用的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师:哪个更加简便呢?
生:乘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们了解了加法和乘法的相同之处。
生2:加法算式加数相同的时候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生3:我知道了乘法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结合数学文化历史中的相关故事为切入点,来更好地进行计算训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数学不同篇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相应的题目都与计算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教学中,教师也要穿插相应的计算练习任务使学生意识到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提升数学成绩。
二、提升审题能力,掌握计算方法
数学计算往往蕴含在一定的题目中,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地分析题目并提取有效信息,最终对计算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有效培养,使其能够快速地从题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题目考查的方向。比如,应用题就是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相应的计算能力的题型,学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把握相应题目的考查方向,才能真正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来进行有效的运算。
例如:小红有70 根笔芯,小明有20 根笔芯,小红给了小兰10 根笔芯,小红还有多少根笔芯?
如果不认真审题,学生非常容易将已知条件中的小明有20 根笔芯带入相应的计算中。
教师:有同学可以解答这道题吗?
生1:70-20=50(根)。
生2:70-10=60(根)。
师:同学们看一看两个同学的算式,为什么不同,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为什么?
生3:生1 错了,小明的20 根笔芯和题目没有关系。
师: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注意审题,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
在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可以使计算过程事半功倍,学生能够在计算过程中保证正确率,从而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计算题目的结果是唯一的,但是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是多样化的,灵活运用相应的方法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从而使计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小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计算方法,灵活应用相应的方法来培养计算思维,从而更好地完成计算题目。
例如:计算9+8 和9+6。在计算的过程中,如果采用常规的基础解法来计算,时间相对较长,而且正确率也略低。反之,如果采用数字拆分法,则可以提升相应的解题效率,缩短解题时间,更好地提高解题正确率。9+8 可以转化为9+1+7,直接得出17 的结果;而9+6 可以转换成9+1+5,从而直接得出15 的结果。因为十以内的加减法对学生来说是相对比较熟悉的,直接换算成十加任何一个数字能够更好地提高相应的解题效率,降低题目难度。因此,在计算过程中,也可以灵活使用数字拆分法让学生找到更高效的运算方法,从而缩短解题时间,保证相应的正确率,逐步提升计算能力。
三、分层计算培养,利用错题纠正
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能更好地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培养相应的计算能力。反之,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进行计算能力的分层培养,使所有学生都能在相应的教学中有所收获,提升相应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思维。比如,在“十以内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也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流程,真正地实现教学的循序渐进,避免教学过程跨步相对较大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在数学计算过程中,计算失误是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利用相应的错误资源,错误会逐渐累积,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久而久之甚至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相应错误来帮助其纠正不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掌握更科学高效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算提升运算正确率。在相应的错题整理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审题,避免因为审题不清而导致计算过程出现偏差。
例如,甲搬运了20 箱饮料,乙搬运了30 箱饮料,丙比乙多搬了10 箱饮料,问:三个人总共搬了多少箱饮料?在相应的题目阅读过程中,部分学生会直接略过前面的信息,发现最终的问题为“三个人共搬了多少箱饮料”,因此,只要将三人搬的饮料箱数加在一起就可以了。但是,因为对前面的信息缺乏细化的研究,导致其忽略了对丙搬运箱数的计算,直接将题目中的三个数字相加,显而易见,最终得出的结果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正确的计算过程中,需要先将丙的搬运箱数计算出来,再进行甲、乙、丙三者搬运箱数的计算。在日常的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也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验算来验证相应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后,也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对四则运算规律了解不透彻而导致在运算过程中出现问题,这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错题的针对性指导,进一步加强巩固基础运算规律以及相应的运算技巧,真正地提升运算正确率。
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要达到相对比较理想的效果,就要注重相应的培养策略和方法。未来,随着相应培养方法的有效落实,一定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计算能力,不断提升其数学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