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女子』唐人咏
2024-01-27曲文和
◇曲文和
唐代诗人刘禹锡、王建闻听古代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丈夫终未回归,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的民间传说,脑际倏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分别写下传诵千古的名篇《望夫山》与《望夫石》。两首诗都较为简短,为了与广大读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不妨将其抄录如下:
望夫山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石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山》这首七绝,头一、二句以诗的体式和蕴含,概述了这个古老而动人的民间传说。既是诗,语句便较为简短,语意却比传说来得丰富、隽永。“终日”,从小里说,是从早到晚之意;往大处讲,则是日复一日,岁月漫长之意。如此“望夫夫不归”,开门见山地道出了女子化石的来由,下句“化为孤石苦相思”便不至于觉得无缘无故、突如其来。值得一提的是,首句“夫”字叠用,修辞学上将此种方式称为“顶针格”,它的作用是用简捷精炼的诗句声连意转,衔接自然紧凑,达到承先启后、生动畅达之效。
既已“化为孤石苦相思”,第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更是顺理成章,在“终日望夫”语意的基础上又迈出一大步。
望夫石守候山巅,几千年如一日,风吹雨打不动摇,尤其贵在久望的情怀永葆“初望”之时那般迫切,换句话说,“望志”毫未懈怠,“望”者之苦恋可想而知,一往情深之痴态真真跃然纸上。
此绝紧扣题面,全诗凡4句28字,就用了3个“望”字。愚以为,“望”字是此绝的诗眼、核心,引领全局,展现全诗的意境,从头至尾,这个动词以递进手法贯穿全诗,一“望”比一“望”意味深长,耐人咀嚼。从中足以体现出诗人艺术表现的神功巧技,看得出诗人诗歌创作上的别具匠心和深厚造诣。
接下来该解析《望夫石》了。
作为蓝本的这个民间传说,滥觞于今湖北武昌附近,望夫山即位于流经此处的长江之畔。望夫山上石头的形象酷似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世人就依状命名,把此石唤作望夫石,此山唤作望夫山了。别看这首抒情诗短,读来却感深情切,在众多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独具鲜明的特色,形象地喻为鹤立鸡群式独领风骚似亦妥帖。
作者一开始就像电影般推出画面:在千古奔流、滔滔不绝的江水畔,望夫山巍然挺立。山巅的望夫石似尊有灵性的石雕居高临下,翘首远望。水、山、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一幅具有立体感和现场感的风景写意画映入读者眼帘。置身此间,有生命的石雕在思念,在等待。悠悠奔流、常年不息的江水多像她绵绵不绝的思念,长久地萦回、萦回,区别仅在于形之有无而已。魅人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诗韵震撼力随着流淌的系念渐次递进。由此可知,望夫山写活了,否则,哪有此等功效!
“化为石,不回头。”通俗简约的六字,深入浅出,把包孕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盘托出:人已物化,变为石头,但初衷不改,思情依旧,不止形象地勾勒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进而透露出思妇登临的长久、思念的深切以及爱情的忠贞。
六字后,紧接着来了句“山头日日风复雨”。望夫石也如她的变体石头一样坚强,日日夜夜,年年月月,经受风吹雨打的煎熬,饱尝苦恋夫君的辛酸,但种种磨难摧不垮她惦念、等待夫君的一片痴心,她总是在或风平浪静或惊涛拍岸的江畔刚强地挺立,无时不在企盼远方的行人回归。
走笔至此,一个问题不由得浮出笔者脑海:丈夫离家远行,长久不归,莫不是登徒子第二,沉醉于寻花问柳的泥淖,早将发妻抛到了九霄云外,一如传统戏《秦香莲》中的陈世美,是个人所不齿的负心汉?抑或虽念家中贤妻,怎奈遭逢意外的灾祸死于非命?……但愿这些都是笔者妄测,而非本真。笔者渴盼的是:望夫石的一片痴心没有白搭,有朝一日,她能惊喜地看到,远行的丈夫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她千种相思,万般离情,酿就心底一大堆知心话儿,要向离阔的心上人倾诉啊!这就应了结尾那句充满美好向往的诗:“行人归来石应语。”呜呼!打住,殊不知这只不过是好心的诗人和笔者的一厢情愿,怕只怕这幸福的憧憬只能在望夫石的梦境中兑现了。
诗的煞尾是一无垠的空间,读者诸君尽可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此自由的天地里纵情翱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