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排斥与大学生抑郁:受害者公正敏感性和妒忌的作用

2024-01-26刘海东虞芷筠黄达武杨强叶宝娟刘露郭志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受害者公正敏感性

刘海东,虞芷筠,黄达武,杨强,叶宝娟,刘露,郭志芳

(1.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 330022;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4.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南昌 330022;5.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 330022;6.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上饶 334001)

抑郁是指以情绪低落、感到无望、缺乏精力或易疲劳等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问题[1]。抑郁在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且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疾病之一[2]。研究表明,社会排斥可能是导致个体抑郁的原因之一[3]。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被他人或某一社会群体所排斥,导致自身的关系需求、归属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4]。关系需求是人的三种基本需要之一,如果关系需求得不到满足,则容易导致个体的应对资源枯竭,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无价值感,进而增加个体不幸福、消极等一系列心理适应问题的风险[5],进而增加个体的抑郁风险[3]。鉴于大学生抑郁的高发生率与高危害性,有必要探讨社会排斥对大学生抑郁作用的内部机制。这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妒忌是当个人在社会比较中处于劣势时,产生的一种夹杂自卑感、敌意和怨恨的混合情绪[6]。一方面,公平理论认为个体都有与他人比较的偏好[7]。社会排斥会导致大学生居于所处社会团体的弱势地位,会产生不公正的感觉。而这种社会比较中的劣势感和不公正感容易引发个体妒忌[8]。另一方面,社会排斥会影响被排斥者的自我认知评价,导致自尊降低[9]。当个体在社会中处于劣势时,为了维护自身的自尊,会将自身的弱势恐惧和不满投射到优势他人身上,所以个体也会表现出妒忌[10]。以往的研究表明,妒忌会抑制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加深个体的负面情绪体验。妒忌是抑郁产生的原因之一,妒忌对个体的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8,11]。因此,妒忌可能是社会排斥和抑郁之间的重要桥梁。

受害者公正敏感性是指人们对自身是否得到公平对待的担忧,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受害者公正敏感性越高,个体越容易知觉到不公正并做出强烈的反应[12]。根据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社会排斥的作用可能随个体受害者公正敏感性的变化而变化[13]。Schmitt 认为,妒忌是一种与受害者公正敏感性高度相关的特征[14]。受害者公正敏感性高的个体倾向于将自身所遭受的负性事件认为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同时他们面对不公正的事件往往有着更低的感觉阈限以及表现出更强烈的愤怒、怨恨、妒忌等负面情绪[15]。以往研究也证实,将他人拥有的优势解释为不公正的个体会体验到更高的妒忌水平[16]。所以,相较于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低的个体而言,受害者公正敏感性高的个体会对社会排斥的反应更强烈,产生更高的妒忌情绪。因此,受害者公正敏感性可能调节社会排斥对妒忌的正向预测作用。

受害者公正敏感性可能会调节社会排斥与抑郁的关系。在导致个体抑郁的因素中,除了遗传之外,消极生活事件和个体的认知特征也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7]。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作为个体对不公正事件的认知特质,会对抑郁产生影响。高受害者公正敏感性的个体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且更容易更频繁感到自身经历了不公正待遇,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抑郁情绪[15]。所以,对于受害者公正敏感性高的个体而言,他们对社会排斥的感知更强,同时也更有可能将遭受社会排斥视作不公正事件,产生更强烈的消极情绪,进而走向抑郁。据此,本研究假设社会排斥对抑郁影响的直接路径和妒忌的中介路径(具体为社会排斥对妒忌的预测作用)均会受到受害者公正敏感性的调节。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调查了739 名大学生,其中,男生301 人(40.7%),女生438 人(59.3%),平均年龄为19.63 岁(SD=1.84)。来自农村的363 人(49.1%),来自城市的376人(50.9%)。

1.2 工具

1.2.1 社会排斥量表 采用由张登浩[3]等修订的社会排斥量表。共计11 题,采用5 点评分法,1 表示“从不”,5 表示“总是”。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合成信度为0.93。

1.2.2 受害者公正敏感性量表 采用杨瑞娟修订的中文版受害者公正敏感性量表[18]。共计10 题,采用6 点评分法,从1(完全不同意)到6(完全同意)。总分越高表明个体拥有越高水平的受害者公正敏感性。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合成信度为0.92。

1.2.3 妒忌量表 采用郭瑞等[19]修订的妒忌量表来评估大学生的妒忌。共计8题,采用5 点评分法,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妒忌程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合成信度为0.91。

1.2.4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 采用刘平[20]修订的中文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进行评估。共计20题,采用4点评分法,从0(很少或没有)到3(几乎每天),总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合成信度为0.93。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 单因子检验法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使用Mplus 8.0 对所有问卷题目进行单因子模型拟合,结果发现模型拟合的指标很差,χ2/df=10.53,RMSEA=0.11,CFI=0.67,TLI=0.65。这说明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不严重[21]。

2.2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各变量相关矩阵及描述性统计见表1。社会排斥与妒忌、抑郁呈显著正相关;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与社会排斥、妒忌和抑郁呈显著正相关;妒忌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

表1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2.3 妒忌的中介作用

运用SPSS 26.0 对社会排斥和抑郁的关系进行检验[22],结果如表2中的方程1所示。社会排斥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β=0.50,t=19.49,P<0.001)。运用SPSS宏程序PROCESS的Model 4进行简单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2中的方程2、方程3所示。社会排斥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抑郁(β=0.18,t=7.43,P<0.001),社会排斥能显著正向预测妒忌(β=0.44,t=13.38,P<0.001),妒忌能显著正向预测抑郁(β=0.72,t=30.03,P<0.001)。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检验表明,妒忌在社会排斥和大学生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a×b=0.32, 95%CI [0.27,0.37])。相对中介效应分析(表3)显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4.08%。

表2 简单中介模型检验

表3 相对中介效应分析

2.4 受害者公正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运用SPSS 宏程序PROCESS 的Model 8 对研究变量进行中介调节效应检验(表4)。在方程1中,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与社会排斥的交互项对妒忌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12,t=6.06,P<0.001),说明受害者公正敏感性对社会排斥与妒忌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方程2 结果显示,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与社会排斥的交互项对抑郁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05,t=2.67,P<0.01),说明受害者公正敏感性对社会排斥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也具有调节作用。

表4 受害者公正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简单斜率检验结果显示,在较低受害者公正敏感性时,社会排斥对妒忌的效应显著(β=0.15,t=5.15,P<0.001),在较高受害者公正敏感性时,社会排斥对妒忌的效应也显著(β=0.39,t=10.63,P<0.001)。与低受害者公正敏感性相比,高受害者公正敏感性时妒忌受社会排斥影响更强。在较低受害者公正敏感性时,社会排斥对抑郁的效应显著(β=0.15,t=5.74,P<0.001),在较高受害者公正敏感性时,社会排斥对抑郁的效应也显著(β=0.24,t=7.06,P<0.001)。与低受害者公正敏感性相比,高受害者公正敏感性时抑郁受社会排斥影响更强。

3 讨论

在抑郁的心理应激理论中,外界刺激是导致个体抑郁的情境因素,而遭受他人或群体拒绝及排斥正是个体产生抑郁的重要情境因素[23]。社会排斥作为社会接纳的对立面,破坏了大学生的社交关系建立,使得大学生关系需求、归属需求的满足受阻,导致个体的积极情绪减少,由此增高了抑郁的可能性。

本研究关于妒忌在社会排斥和抑郁间中介作用的发现丰富了以往的理论,有助于揭示社会排斥是如何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进一步说,社会排斥容易导致个体产生妒忌情绪,而妒忌又与抑郁相关。因此,妒忌不仅是社会排斥的结果,也是抑郁的原因之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妒忌在社会排斥与抑郁的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社会排斥仍然是大学生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

社会排斥与妒忌有可能相关,但很少有研究来证实和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试从公平理论中的社会比较角度对该问题做出解答。研究结果显示,妒忌作为社会排斥到抑郁之间的桥梁,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Feather 和Sherman 认为,个体总是倾向于同他人或群体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如果个体发现自身处于弱势地位,就容易出现妒忌的情绪[24]。Maijala 也认为,妒忌就是个体发现他人拥有一些自己缺乏且渴望的事物时产生的痛苦的情绪体验[25]。而受社会排斥的个体,渴望满足关系需求时却遭到拒绝,当他在群体中发现他人的社会关系及社交地位均好于自己时,就会产生比较后的落差感和不公正感,进而引发妒忌。

妒忌是一种带有消极色彩的情绪,会使个体产生痛苦和挫败等负面情绪[26,27],其本质是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在东西方的文化中都普遍认为其是个体痛苦的源泉之一。妒忌所带来的自卑、敌意和损害倾向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会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并直接导致个体产生抑郁[28]。

结合公平理论和个体—环境交互模型,本研究探讨了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与社会排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妒忌这一中介路径的影响以及对抑郁这一直接路径的影响。受害者公正敏感性越高的大学生越容易倾向于认为自身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并且更容易和更频繁感知到不公正待遇,产生更强烈的负面情绪。对于高受害者公正敏感性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公正感更低,遭遇社会排斥后更容易将他人的社交地位和社交关系优势认知为是不公正造成的,并表现出妒忌。因此,在受社会排斥的高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个体眼中,他们遭受了来自他人不公正的排斥和拒绝,在对比了自我和他人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后,产生了更强烈的妒忌。

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也调节了社会排斥与抑郁的关系。大学生十分关心自身受到公正对待,而这种公正感又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等[15]。受害者公正敏感性作为个体对于公正的认知差异,会导致个体对于不公正事件的认知阈限和反应强度不同:相较于低受害者公正敏感性的大学生,高受害者公正敏感性的大学生的社会公正感更低,遭遇社会排斥后更容易将自身受到的待遇解释为受到了不公正的结果,因而产生了对社会排斥更强烈的负面情绪,导致个体更加容易抑郁。因此,高受害者公正敏感性是导致个体妒忌水平和抑郁风险增大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受害者公正敏感性
迟到的公正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公正赔偿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微小RNA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