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可得性和时间距离对大学生目标脱离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4-01-26胡心怡陈英和耿梅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个体距离问卷

胡心怡,陈英和,耿梅芳

(1.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北京 100044;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北京 100875;3.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个人目标为生活提供了价值和意义,目标的实现是自我认同和幸福感的来源[1]。然而,由于压力和威胁过大、行动结果不确定、资源有限等因素,个体会面临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目标可得性指个体对目标可实现程度的预期[2]。当目标可得性较低时,继续坚持目标会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增加抑郁、降低自我价值[3],导致反刍思维和挫败感,恶化身心健康[4]。目标脱离指停止对特定目标的努力和投入。面对可得性较低的目标,目标脱离有助于个体及时止损,避免经历反复的挫折感,保留资源,具有一定的适应功能[5]。脱离某项可得性较低的目标,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实际上是最好的选择,能够对个体产生保护作用[6]。以往研究发现,认为自己目标可得性越低的大学生,越倾向于脱离目标,并且在目标脱离后会表现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2]。

目标渴望指个体对目标赋予的价值和意义,是目标脱离的直接影响因素。当目标可得性降低,即当个体意识到实现目标前景非常困难时,会抑制对目标的渴望,降低赋予目标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放弃对目标的承诺。上述过程是个体顺利运用自我调节功能来完成目标脱离的前提[7]。由此提出假设1:目标可得性能够影响目标脱离,并且目标渴望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

然而,以往研究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当目标可得性较低时,脱离目标的自我调节过程并不顺利,包含着两难的思考和挣扎[2]。在损失框架下,个体无法做出公平的判断[8]。因此一些个体明知某些目标的可行性较低,但仍然对目标抱有较高的渴望,拒绝根据现实情境评估目标能否实现[9],进而非理性地追求目标、不愿脱离,导致更强烈的心理冲突和更高的抑郁[10]。上述研究结果提示,目标可得性对目标脱离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时间距离指采用未来视角来看待某一特定经历的心理过程[11]。未来情景思维是一种独特的心理建构能力[12],个体会自发地采用不同的时间距离视角来看待当下的情境[11]。通过自发地思考自己在遥远的未来如何感知当前的负面经历,个体能够从更宽广、客观的视角审视困境,重新评估、界定负面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进而降低当前的痛苦程度[13]。时间距离思考能够提升状态自尊[14],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11]。指向未来的时间焦点与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和自尊相关显著[15]。相关研究表明,较为遥远的心理距离能够使个体降低欲望[16]。可以推断,具有未来时间距离思考能力的个体,更能够根据目标可得性来调整目标渴望,当目标可得性较低时,目标渴望也会相应降低。由此提出假设2:时间距离能够调节目标可得性和目标渴望的关系。

特别地,时间距离思考能够促使当事人从局外人和更客观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目标,根据现实来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在目标可得性较低的情况下,引入时间距离思考的视角,能够使个体对目标的评估更加现实,进而会直接导致更高的目标脱离。因此提出假设3:时间距离在目标可得性和目标脱离之间也起调节作用。

综上,本研究拟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大学生目标渴望在目标可得性和目标脱离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时间距离在模型前半段和直接路径中的调节作用。研究1通过问卷法考察大学生的时间距离倾向,研究2 通过实验操纵不同程度的时间距离思考来验证这一模型,以期得到更稳健的结果。

1 研究1:目标渴望的中介作用以及时间距离思考倾向的调节作用

1.1 对象与程序

采用整群抽样在北京市3所高校抽取1121名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052份。其中男生559名,女生493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为315、296、329 和112 名。平均年龄为19.73 岁(SD=1.26)。采用整班施测,被试首先写下一年内计划完成的一个重要目标,然后依次完成目标可得性问卷、时间距离量表、目标渴望问卷和目标脱离量表。本研究采用的所有问卷均由本文作者译成中文,并经过回译程序,最终确定题项。

1.2 研究工具

1.2.1 目标可得性问卷 由Brandstätter 和Herrmann 编制[17],共3 道题目,例题为:“我对成功实现这个目标很有信心”。5 点计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反向题目反转后,分数越高代表目标可得性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78。

1.2.2 时间距离量表 由Bruehlman-Senecal 等编制[11],共8 道题目。由于本研究旨在考察被试看待特定目标的时间距离,因此对条目进行微调,例题为:“我对这个目标的感受是固定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7 点计分(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反向题目反转后分数越高代表时间距离思考能力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9。

1.2.3 目标渴望问卷 由Brandstätter 和Herrmann编制[17],共4 道题目,例题为:“我必须实现这个目标”。5 点计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反向题目反转后分数越高代表目标渴望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86。

1.2.4 目标脱离量表 由Wrosch 等编制[18],共4 道题目,例题为“我很容易停止思考这个目标,不再关注它”。5点计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分数越高代表目标脱离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7。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采用PROCESS宏程序[19]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1.4 结果

1.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Harman 单因子检验法结果表明[20],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有5 个,首因子解释方差的变异量为21.54%,小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1.4.2 描述统计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见表1。目标脱离与目标可得性和目标渴望呈负相关;时间距离与目标渴望呈负相关,与目标脱离呈正相关。

表1 研究1中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

1.4.3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首先采用模型4检验目标渴望在目标可得性和目标脱离之间的中介作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后,目标可得性对目标脱离的预测作用显著,β=-0.28,t=-9.23,P<0.001;目标可得性对目标渴望的预测作用也显著,β=0.33,t=11.16,P<0.001。纳入目标渴望后,目标渴望对目标脱离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4,t=-11.53,P<0.001,同时目标可得性对目标脱离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β=-0.16,t=-5.50,P<0.001。目标渴望的间接效应值为-0.11,Bootstrap 95%的置信区间为[-0.14,-0.08]。表明部分中介作用成立,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9.29%。

采用模型8进行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将时间距离纳入模型中后,目标可得性与时间距离的交互项对目标渴望的预测作用显著,β=0.07,t=2.85,P<0.01。该交互项对目标脱离的预测作用也显著,β=-0.06,t=-2.41,P<0.05。表明时间距离能够调节目标可得性与目标渴望的关系,也能够调节目标可得性与目标脱离的关系。

分别选取时间距离的正负一个标准差,对时间距离在目标可得性与目标渴望之间的调节作用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表明,对于低时间距离的大学生,目标可得性对目标渴望的预测作用显著,β=0.22,t=6.31,P<0.001;对于高时间距离的大学生,上述作用更加显著,β=0.36,t=8.89,P<0.001。

对时间距离在目标可得性与目标脱离之间的调节效应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表明对于低时间距离的大学生,目标可得性对目标脱离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0,t=-3.09,P<0.01;对于高时间距离的大学生,上述负向预测更加显著,β=-0.22,t=-5.48,P<0.001。

1.5 讨论

研究1 验证了目标渴望的中介作用,以及时间距离在目标可得性和目标渴望、目标可得性和目标脱离之间的调节作用。对于能够自发进行高时间距离思考的大学生,目标可得性对目标渴望和目标脱离的预测作用更加显著。这类大学生的目标可得性越低,则目标渴望越低,而目标脱离越高。上述结果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研究2将进一步采用现场实验法操纵被试从遥远或最近的角度进行不同程度的时间距离思考,以验证研究1的结果。

2 研究2:目标渴望的中介作用以及时间距离操纵的调节作用

2.1 对象与程序

在北京市某高校心理健康课上招募229名大一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36名,女生93名,平均年龄为18.21 岁(SD=0.80)。被试根据抽签结果,随机分配到低时间距离写作任务组(控制组,113 名)或高时间距离写作任务组(实验组,116名),并完成纸质问卷。被试首先完成目标可得性问卷,然后完成不同程度的时间距离写作任务,最后完成检验项目、目标渴望问卷和目标脱离量表。

2.2 研究工具

2.2.1 时间距离写作任务 高时间距离写作任务[13]要求被试思考十年后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在十年后会如何看待刚才写下的这一目标。要求被试写下对上面问题的想法和回答。低时间距离写作任务要求被试思考今天晚上自己的生活、在做什么,以及在今晚会如何看待自己的目标,并写下回答。通过指导语提示和现场计时,要求被试思考和写作的时间不低于15分钟。

2.2.2 时间距离检验项目 要求被试回答在写文章时,自己实际上是从哪个时间点的角度思考目标的,并在7 点量表上进行评定(1=完全从最近的角度,例如今天晚上;7=完全从遥远将来的角度,例如10年后)。

2.2.3 目标可得性问卷、目标渴望问卷、目标脱离量表 均同研究1,本研究中α系数分别为0.78、0.79和0.74。

2.3 统计分析

同研究1。

2.4 结果

2.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和操纵检验 Harman 单因子检验法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6个,首因子解释方差的变异量为19.80%,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项目在高时间距离(5.21±1.56)和低时间距离(2.61±1.47)上差异显著,t(227)=12.92,P<0.001,表明时间距离操纵有效。

2.4.2 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表2显示了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时间距离为虚拟变量,0=低时间距离,1=高时间距离)。目标脱离与目标可得性、目标渴望呈显著负相关,而目标可得性与目标渴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表2 研究2中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

2.4.3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采用模型4检验目标渴望在目标可得性和目标脱离间的中介作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后,目标可得性对目标脱离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7,t=-5.96,P<0.001;目标可得性对目标渴望的预测作用也显著,β=0.23,t=3.62,P<0.001。纳入目标渴望后,目标渴望对目标脱离的预测作用显著,β=-0.23,t=-3.67,P<0.001;同时目标可得性对目标脱离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β=-0.32,t=-5.09,P<0.001。上述结果表明部分中介作用成立,间接效应值为-0.05,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为[-0.12,-0.0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3.51%。

采用模型8 检验时间距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目标可得性与时间距离操纵的交互项对目标渴望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2,t=2.46,P=0.01;该交互项对目标脱离的预测作用也显著,β=-0.33,t=-2.66,P<0.01。表明时间距离操纵在目标可得性与目标渴望、目标可得性与目标脱离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

对时间距离在目标可得性与目标渴望之间的调节效应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表明,对于低时间距离操纵组,目标可得性对目标渴望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6,t=0.53,P>0.05。对于高时间距离操纵组,该预测作用显著,β=0.37,t=4.33,P<0.001。

对时间距离在目标可得性与目标脱离之间的调节效应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表明,对于低时间距离操纵组,目标可得性对目标脱离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0.14,t=-1.60,P>0.05。对于高时间距离操纵组,该预测作用显著,β=-0.54,t=-6.63,P<0.001。

2.5 讨论

研究2采用实验法操纵了不同程度的时间距离思考,结果支持了研究1。目标渴望在目标可得性和目标脱离间的中介作用仍然成立,并且时间距离在模型前半段和直接路径上仍然起调节作用。

3 总讨论

本研究支持了目标渴望在目标可得性和目标脱离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往研究发现目标可得性和目标渴望之间呈正相关[7],目标渴望对目标脱离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1]。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个体会根据情境线索不断比较现状与预期,当发现进展远低于预期时,就会产生目标能否实现的怀疑[22],进而进行认知调整,重新评估原先目标的意义,并减弱实现目标的动机和渴望。这时个体的思考方式也会发生改变,从原先的乐观、投入状态转换为评估状态,开始进行成本-效益思考,并提高目标脱离倾向[23]。这一过程反映了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本研究发现,时间距离能够调节目标可得性对目标渴望的影响。对于具有高时间距离思考能力或者经过高时间距离操纵的大学生,目标可得性对目标渴望的预测作用更强,低目标可得性会导致更低的目标渴望。时间距离思考属于认知重评策略[13],能够帮助个体重新建构目标无法实现这一压力情境。人们普遍对未来持有积极的内隐情感态度[24],而时间距离思考能够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对目标的看法在未来会发生改变,当下的事件并不是稳定的、未来无法改变的,而只是生活经历的一个片段。上述过程能使个体更客观、现实地看待目标,根据目标可得性的现状来调整目标渴望。

本研究也发现,时间距离在目标可得性与目标脱离间也起调节作用。对于高时间距离的大学生,目标可得性对目标脱离的影响也更强。时间距离是心理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13],而心理距离能够通过影响对事物的价值评价,进而影响个体决策[25]。指向未来的思考能够影响自我调节[26],进而影响个体对目标的选择[27]。本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时间距离思考能够促使大学生思考未来的各种发展可能和人生机会,当下无法实现的目标在未来依旧有实现的可能或者替代选择。这一过程能够使大学生根据当前目标能否实现的实际情况,即目标可得性来选择是否脱离目标。以往研究也发现,短时正念训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模糊决策的表现[28],而时间距离思考能够为个体提供一种类似于正念的视角[13]。另外,面对压力时,高时间距离思考的个体能够积极评估自身资源,并且采用更为积极的应对方式[11],而目标脱离也被认为是当目标可得性较低的情况下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本研究扩展了以往研究结果,发现时间距离能够促进大学生在目标无法实现时采取更加恰当的决策。本研究结果提示,提升时间距离思考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采用更加现实、客观的视角看待目标,及时脱离无法实现的目标,进而实现目标调整。

猜你喜欢

个体距离问卷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算距离
问卷网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问卷大调查
爱的距离
问卷你做主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