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养气颐天年
2024-01-26黎洁
黎洁
“人生一口气,气聚则生,气亡则死”;“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中国道家、医家、养生家一致认为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亡则死。因此,古人认为善养生者,必知养气。
中国养生学上“气”的观念,指人的元气,又称真气。元气由先天之气及脾胃吸收的水谷精气和肺中吸进的自然清气组合而成,是生命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元气形成后流通全身,充满各个脏腑,是维系生命、推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根本要素。元气充足,身体强壮;元气不足,身体衰弱;元气消亡,生命便结束了。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气是养生的重要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不知方法,也还是水中捞月,蜃市观楼。战国时期的《行气玉铭》(大约公元前4世纪)是谈“行气”方法最早的文字,全文四十五字,有人称其为“四十五字真言”。内容是谈真气在人体内如何运行,结论是“顺则生,逆则死”。《黄帝内经》上也有“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介绍。马王堆帛书有《导引图》,与庄子所描述的“吐故纳新”法是一致的,重现了当年导引之士、养形之人练气的情形。荀子也讲到过“治气养心之术”,都是“养气”的方法。
《黄帝内经》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读书,是养气之通途,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精神,精神的本质在于灵魂,而灵魂的好坏则又关乎于精神。俗话说,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
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按古人的说法是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血管、充盈于我们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即阅读各种不同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所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体味其中的正气、骨气、才气、大气、锐气、豪气。
年近九十的母亲特别注重养生之道,她时常说,坚持养生不但自己少受病灾的折磨,而且不会给儿女们增添麻烦。她说,养生之道,方法千千万万,当数和气为先。母亲一生经历过中年丧子、老来丧伴的痛苦,可是她凡事乐观处之,往宽处想。通过旅游、健身、闺中密友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通过参加公益活动,让自己在助人的乐趣中心境自然平和。俗话说:终身让畔,不失一段。痛苦也是过一天,快乐也是过一天,为什么要让自己处在悲痛的心境中?所以,母亲每当遇到不顺心时,常常保持心平气和,“语言切勿刺入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就脏腑、经络而言,气构成脏腑、经络并维持其生理活动的最基本统一,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如此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母亲常说:“和气养生寿自来。”而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和则气顺。母亲的做法是符合中医养生观念的。
养气要养心。气爽则神健,神健则体安。宋代诗人陆游诗云:“养气宽心不知年,花开花落总欣然。淡泊宁静三分喜,八十九十也少年。”老年人要時时告诫自己:摆脱世俗的烦恼,保持胸襟开阔,注重养生养气,修身养性,这才有利于神清气爽,笑口常开,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