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城乡关系探究

2024-01-26余心海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三农

基金项目: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研究生创新项目(38M2023008)

作者简介:余心海(199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实践。

DOI:10.20028/j.zhnydk.2024.03.042

摘  要:推动乡村振兴一直是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在新时期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仍在农村。面对新发展阶段与新历史变局,推动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也随之不断转变。当前,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需要加大城镇的参与,构建有助于扩大乡村市场、提高消费潜力、健全基础设施和促进农村就业等方面的新型城乡关系。要在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应以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避免人口结构失衡、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优化资源配置为基本路径,才能高效地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城乡关系;“三农”;共同富裕;城乡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3-0169-05

Abstract: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because the most arduous task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is still in rural areas. In the face of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historical changes, the problems faced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re also constantly changing. At present, the practice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needs to increase the participation of cities and towns and build a new typ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that helps to expand the rural market, improve consumption potential, improve infrastructure, and promote rural employ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high-quality rural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rrect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 should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void the imbalanc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s the basic path, so as to effectively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common prosperity; urban-rural integration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发展实际,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但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农村劳动力流失、老龄化严重,农村生态遭到破坏,“城进村衰”等“乡村病”。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在提升城市发展速度的同时兼顾农村的建设,而如何处理城乡关系则是实现二者良性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者们对乡村振兴这一话题的讨论热度就越来越高,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篇名包含“乡村振兴”的文章,检索时间为2017年10月18日至2022年10月9日,共检索出学术期刊42 074篇,其中北京大学核心期刊4 783篇、CSSCI期刊3 341篇。在这其中,将乡村振兴与城乡关系或城乡融合联系起来的文章共577篇。关于乡村振兴与城乡关系的论述,一些学者认为,应将乡村与城市看作是一个有机体。例如,刘彦随[1]认为,城市与乡村血脉相融、地域相连,城乡是一个有机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破解新时期“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何仁伟[2]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基于空间布局优化和制度供给创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融合发展。一些学者认为,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例如,贺雪峰[3]认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不过这个新阶段还远未到城乡均衡发展的阶段,仍然处在城乡关系重组阶段,是重组阶段的高级阶段;陈婉馨[4]认为,我们要对城乡关系进行重塑,要对过去的城乡政策进行反思和重构,要对其他经济社会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还有学者认为,要将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看作一对辩证的关系去解读,从而探究二者如何相互促进,实现良性互动。例如,茅锐、林显一[5]认为,要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城乡融合的产业布局和多元化产品体系;张艳萍[6]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工农城乡关系,必须打破旧的城乡关系,而重塑城乡关系要以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来解决“三农”问题,最终推动新型城乡关系重构和城乡繁荣目标的实现。可见,相对于学者们对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将乡村振兴与城乡关系放在一起讨论的并不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话题可以被忽略,学者们普遍认为,城乡关系的健康与否,必定對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和现状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所以,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就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好城乡关系,找出其中误区,实现城乡均衡高质量发展。

1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探析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7]认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人们只有在消除城乡对立后才能从他们以往历史所铸造的枷锁中完全解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贯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城乡建设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伟大论述。农业是我国发展到何时都不能忽略的基础性产业,是其他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前提,新时期我们更要将农业农村摆在更重要的战略地位,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科学回答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人民立场、系统观念,运用创新思维,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振兴什么”“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问题,对于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  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

在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不断适应着新政策,作出新改变。例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对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作出了相应部署,乡村振兴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又例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了内需,使国内市场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乡村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市场打不开的局面。再例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惠及农村,农作物耕种开始使用自动化、半自动化机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颇具现代化色彩,农村也并非是5G时代的盲区,而是借助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区。

所以,乡村振兴是从制度上、理念上、科技上和治理上所展現的全方位的振兴,这一振兴的前提是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一振兴的具体实践不是细枝末节地改良,而是大刀阔斧地改革,这一振兴的目标不是恢复旧时代农业解决温饱的状态,而是为解决农村发展滞后问题,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  新型城乡关系的时代内涵

2.1  新型城乡关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城乡差别是一直存在的,张艳萍[6]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城乡的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结构,是指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并存而又相互独立。城市得到大量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之后,迅速地发展起来,大多数城市放弃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农业,选择资本更加集中、生产力发展更为迅速的工业。这种情况在我国经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后更加明显,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和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将发展重心放在工业上,农业成为了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撑的产业,很大程度上遭到了忽视,在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时,农村传统农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由于可耕作土地的减少,农业开始衰退。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状态,由高速增长阶段回归到平稳发展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深水区。如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依然深重,而且我国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越发明显,东部与西部发展程度呈现巨大差异,而影响各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城乡关系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正面临着结构转型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同时也存在着剧烈的转型、明显的分化、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等特点,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深入理解和掌握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发展规律,并以此为前提,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新的城乡关系,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2.2  新型城乡关系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战略性实施指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依据,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不是消灭城乡差异而是消除不平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通过促使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实现城乡有机融合、共同繁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相互作用、互为前提,都是推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乡关系是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努力解决城乡之间的要素流通不畅,收入差距过大,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使城乡之间的要素能够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的目的。

3  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及实践互动

3.1  城乡关系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关联

城乡关系的重塑,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抓手,和谐健康的城乡关系,既有利于城市与乡村在发展上实现良性互动,也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更好更快地实施。而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促进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也是城乡均衡发展的战略指导。

3.1.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型城乡关系的根本方法论

城乡协同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宣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城镇规模也迅速扩大,虽然乡村贫困现象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但是城乡贫富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为实现空间上的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确立了“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旨在通过乡村的振兴缩小城乡贫富差距,通过推动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实现乡村的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将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在乡村,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整体要求,多维度地提出了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指出通过要素配置、人才配置、资金配置和基础服务配置弥补农村农业发展的不足,从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

3.1.2  新型城乡关系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这也就决定了城乡贫富差距、资源差距等问题必须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与以往机械的城乡资源流动模式不同,旨在通过激发乡村的内在潜力和优化乡村环境,增强乡村经济的驱动力,确保经济发展的后劲,以吸引更多资源往乡村输入,从而带动城乡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构建这种良性的城乡关系,乡村振兴就必须沿着解决人力、住房、教育、就业和医疗等各方面生活要素难题的方向前进,这些问题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方向,使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沿着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前进。

3.2  新型城乡关系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吸引了大量资本,其发展速度已经远超乡村,而乡村想要赶超城市的发展水平,依靠自身的基础设施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乡村要振兴,应由先富起来的城镇带动乡村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对乡村经济的引导作用。

3.2.1  扩大乡村市场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内的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城乡的产业与市场结构都开始了新的变革。城市的居民开始倾向于来到乡村进行消费,促使许多乡村开始依托自身地理环境、人文等因素,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例如旅游、采买、美食和度假等。乡村市场就由以前农作物的买进卖出,变成现在多种产业链交织,乡村的市场潜力被充分挖掘。此外,城镇的发展也给乡村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市场,例如,之前乡村的水果只是简单地销往外地,现在一些资本投入进来,可以给水果进行深加工,制作水果干、制成饮料、开发药用价值等,从而带来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价值。而且,乡村独有的地理环境优势,往往适合新能源产业扎根于此,例如水能、风能、太阳能,这些高新技术带来的广阔市场更是成为了促进乡村发展的巨大动力。

3.2.2  健全基礎设施

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除了国家对于农村医疗、教育的投入外,城镇资本家开始开拓乡村市场,使得住房、商场、娱乐场所等也都入驻到乡村,在乡村里形成聚集效应,从而带动一系列互补设施的兴建。这样,乡村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从而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使得各类设施慢慢得到完善。

3.2.3  促进农村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同样的,在农村也是如此,依靠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经济显然无法满足农村人口的收入需求,那么就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城乡的不断融合,城镇资本家开始在乡村建立企业,增加乡村就业机会,而乡村居民也去往城市中寻求发展,促进城镇建设。这大大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使无地可种的人有了多种获取收入的选择,从而夯实了乡村就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的进一步发展留住了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

所以,乡村的发展绝不是脱离了其他经济体的发展,也不是只依靠国家振兴政策的发展,更不是为了打破二元结构而与城市划清界限的发展,而是需要依托城市的资源,贯彻先富带后富的战略,实现与城镇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双方的高质量发展。

3.3  乡村振兴战略对城乡关系提出的新要求

3.3.1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之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首先要加强政府干预与政策导向,发挥统筹作用,减小“先城后乡”政策对乡村建设的影响。要依托乡村各项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贯彻“四个优先”原则,在资源、人才、资金和公共服务上真正做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3.3.2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城镇高新技术能够进驻乡村,加强城乡联通,使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鼓励城镇企业去到乡村发展,推动城乡融合由政策导向变为自发自觉;另一方面,要避免城乡融合时城镇占据大部分生产资料,要激发乡村市场,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发掘乡村的资源优势与生产力潜力,使乡村发展更加顺利。

3.3.3  消除城乡二元壁垒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以城带乡的效果收效甚微,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比较缓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影响了乡村的发展。消除城乡二元壁垒,是实现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前提,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要加速构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消除城乡资源合理流动的壁垒和障碍,为城镇各类生产要素流向乡村打开通路,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能量。

4  新型城乡关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究

乡村振兴推进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诸多问题,也会造成城镇与乡村之间在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

4.1  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首先,要发挥人的作用。乡村应加大人才投资,由人才牵引形成与城市的互动。其次,乡村要增强自身的潜力与价值,如优化乡村布局吸引投资,依托乡村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最后,要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这样才能使城市资本注入乡村,同时也能使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流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2  避免人口结构失衡

农村发展机会的缺失使得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变化是必然趋势,例如,向晶、钟甫宁[8]认为,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道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正在呈现出一个常态化的趋势(图1)。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最应注意的问题就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以及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基于此现状,乡村要尽可能留住人才,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寻求转型与改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在生存与生活两大方面和城市的差距,就能为农村留住更多的人口。

4.3  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

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发展,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在农村抚养儿童的多为老年人,这使得家庭教育在农村严重欠缺。一些家长在城市扎根后选择接走孩子,也使得农村儿童基数减少,更加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青壮年走向城市,也使农村的文化建設趋于衰落,历代传承的文化与习俗失去了继承人,乡村文化也走向衰落。

教育即是未来,也是留住乡村年轻群体的重要方面。乡村应加大在教育上的投入,完善教育体系,加强教育人才的引进,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有效的教育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才对乡村的回报,反之,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只会造成年轻人进城务工的恶性循环。

4.4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绿色发展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9]。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农村的污染也日渐加剧,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工业污染,其中不乏有毒有害物质,这就使得耕地不断减少,农作物的质量也开始下降,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则越来越多,农村赖以生存的水、土、空气和植被等资源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威胁。

乡村在建设的同时不能忽略环境问题,环境的失衡是乡村崩坏的开始。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关系人民福祉,需要政府、社会、个人都承担起相应的生态责任,主体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还要加强生态领域的合作,构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农村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计划地进行城镇化,国家和城市应保证农村基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供给,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动人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不能抛弃传统农业的发展,抱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负党中央的寄托,实现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梦。

5  结束语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城乡经济差异较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等情况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而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方面全面推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良性的新型城乡关系,从而实现以城带乡,振兴乡村。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2] 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地理研究,2018,37(11):2127-2140.

[3] 贺雪峰.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4):99-104.

[4] 陈婉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72-76.

[5] 茅锐,林显一.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22(1):155-173,8.

[6] 张艳萍.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城乡关系的重构[J].农业经济,2018(12):68-70.

[7]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向晶,钟甫宁.农村人口转移、工业化和城镇化[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51-56.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2-5(1).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三农
共同富裕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