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岩的小说集《群象北上》
2024-01-26顾建平
顾建平
我在《雨花》改稿班上认识李岩,此前只读过她一篇作品。这次小说集《群象北上》出版,才有机会集中阅读他的中短篇小说。
《群象北上》语言平易,语调也平和,可读性强,我在追踪故事的过程中很顺利地读完一篇接一篇。作者写作的态度非常真诚,让读者不知不觉产生代入感,去体会人物的悲喜忧乐。作为一本小说集,它有诸多成功之处。
《群象北上》中的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年轻女性,或者是感情有困扰,或者是家庭生活有不如意之处,这跟作者李岩的年龄和生活经验相关。这些人物可能取材于她身边熟悉的人群,以这个人群的故事作为原型,动用了她最深厚的生活资源,所以无论故事情节还是细节,都贴近生活,真切动人。
李岩在小说艺术上,有精细的考量和积极的尝试,比如复线的使用,明线暗线的交叉,人物微妙心理的烘托暗示。
她还注意叙事人称与叙事角度的多样性,第三人称叙事与第一人称叙事,语气与视角是完全不同的。小说集中大部分是第三人称叙事,全知视角,但也有像《小樱桃》这样的第一人称叙事,受限制的视角。作为年轻作家,变化使用第一第三人称写作,甚至适当尝试第二人称,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叙事掌控能力。
这本书的主打小说《群象北上》,篇名来源于一则社会新闻。2020 年3 月,16 头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州进入普洱市,并一路北上。这则新闻成了新冠疫情初期,悲观沮丧的状态下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激起了许多中国人的好奇心、爱心和对环保生态的关注。关于大象北上的新闻报道、自媒体作品不计其数,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作品也很多,意外的是,大象北上也激发了小说家的创作灵感,写出了以此为题材,或以此为背景、与此相关联的小说作品。我所知道的,影响比较大的,是云南作协副主席潘灵先生的《太平有象》,后来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就用这篇篇名做了书名。
象,在中文里谐音“祥”,有吉祥之意。所以2016 年8 月26 日,中国—东盟博览会送给嘉宾的礼品就是一个钧瓷珍品大象,取名“太平有象”。
在李岩的短篇小说《群象北上》里。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媒体追踪报道的,大象北上的行踪轨迹。另一条是主题故事,妈妈肖晓与读小学的儿子然然的日常生活。故事很自然地带出了另一对母子,然然美术兴趣班同学浩浩和他的妈妈周雅倩。肖晓目睹了周雅倩形象和职业上的巨大变化,又目睹她因欠债跌入谷底。这一切只是为了避免婚姻的破裂。有一个疑问始终悬在读者心头:为什么肖晓一个人辛苦地带孩子,孩子的父亲在哪里?为什么肖晓总是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小说最后才揭晓,肖晓的丈夫、然然的父亲突发急病,已经离开了人世。
大象是家庭意识强、喜欢群居的动物。16 只大象北上,途中还生了一只小象,数千公里的迁移途中,除了两只离队,其余15 只始终结伴而行,包括调皮的小象,还有一只断掉一截鼻子的幼象。这两条线索,两个家庭和大象家庭,形成明显的对应和对比。每个家庭都有他的缺陷和不幸,正因此我们的爱、包容和努力才珍贵,才有价值。就像15 头亚洲象作为明星团队,因为有一头断掉一截鼻子的幼象,被命名为“断鼻家族”。这篇小说的主题和寓意,由此可以领会。
作为年轻作家,李岩在小说技术上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比如情节的明与暗,分寸要把握得当。过于明了,就显得直白,也不符合生活本身常具有的模糊状态;过于隐晦,读者领会不了情节,难免影响阅读效果。比如《伊人》第八节的结尾:
第二天夜里,风清气爽,凉风阵阵,白桦树闪着亮光,橡胶跑道在月光下泛着红光,水泥地上现出白色的斑点,一片寂静无声。此时,一个黑影穿越操场,顺着墙边来到三楼,推开了那道虚掩的门,一个大大的拥抱在窗帘上现出阴影。
这是谁的黑影?是晏馨,还是李丽?根据第九节中的对话,似乎是晏馨。但此前的情节,还不足以让她走到三楼来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个情节需要调得更清晰一些。此前的情节铺垫也需要稍稍增加。
此外,节奏的把控,尤其叙述的详略分布,还可以做得更精准有效。比如《穷途》写肖雯与苏洁这对同学、闺蜜的感情经历。两个人的感情都一波三折,但发生转折的原因都是后补的,内在驱动力就显得不足。这篇小说的故事结构也还不够紧凑,比如一开始交代肖雯与陈磊、孙元的关系,苏洁和陈磊的相识过程,叙述可以更简洁,甚至直接切入,不需要来龙去脉全都交代。面面俱到了,重点就不突出了。
当然,完美的作品是不存在的,完美永远是文学努力的方向。希望李岩能以《群象北上》作为写作生涯一个前进的里程碑,一个攀登的阶梯。总结得失,加强阅读、思考、练习,有更多新的优秀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