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国企如何优化全面预算管理
2024-01-26李明明
李明明
摘要:最近几年,为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部分地方国有企业纷纷开始创新管理方式,强化精细化管理,改善企业管理水平。相对于中央及其他地方国企而言,虽然我国基层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时间相对较短,但却已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基于此,文章主要以新形势为背景,围绕地方国企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形势;地方国企;全面预算管理;分析
一、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一)全面预算管理内涵
预算本质是指借助项目目标,对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划分。而预算管理指的则是,站在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对企业所开展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成功进行详细的分配和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开展全面预算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制定预算,企业能够清楚地设定目标,并确定资源分配的方向,并能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主要涉及企业的财务、经营、投资等方方面面,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一种更加细致、全面的预算管理方式,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组织和协调各种经营行为,并实现预期目标。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参与其中。这是因为预算管理需要从事前、事中到事后全程跟踪,需要每个员工对预算的制定、执行和监控都发挥积极作用。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做到全面监管和控制,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全面预算管理还要求将经营、投资、财务及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预算管理之中。这样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确保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只有将这些关键环节纳入到预算管理范围内,企业才能够做到全面管理,避免各个环节的偏差和失控。
(二)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背景
随着新经济环境不断演变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方国企在产品、服务等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所处运营环境也日趋复杂,进而使传统全面预算管理在成熟度、深度及广度上均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企业实际管理中很难得到有效应用。因此,站在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目标立场上,将其作为切入点,在理论与应用方面寻找新突破,并给其注入新鲜血液,紧紧抓住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红利,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提供科学技术保障与数据支撑,从而提升竞争优势。
(三)全面预算管理内容
1. 业务预算
业务预算一般指的是企业在某一时期或预期时间内,根据计划对企业产生切实影响的运营活动,能够反映出企业经营状态。其中,包含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制造成本费用以及成本预算、采购预算等等。
2. 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主要是指在计划期限或者预算期限内,财务收支状况及成果等方面的预算。在现代化运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现金预算。现金预算主要是指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企业在生产经营与投资开发过程中所进行的现金收支,可反映出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收入情况,以及未来活动能否顺利进行。通过与现金收支的对比,积极开展现金预算,可更好地反映出在经营活动中企业输入或是受损情况,及时调整企业战略目标,推动企业实现预期目标。通过对动态收益受损报表的观察,可更好地了解企业在这一期限内,在使用各种方法时,对企业运营所产生的影响,以便企业更好地调整今后经营中所采取的计划与方法。
3. 资本预算
现代化企业经营中资本预算旨在系统化分析与筛选资本投资,可有效反映企业资金运作能力。现如今,资本预算主要是指企业固定资产与债务债券预算及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
4. 筹资预算
在企业经营中,筹集资金无法回避。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为将来融资而进行的预算即为筹资预算。筹资预算既能够保障下一阶段资本运作及运营活动展开,又需负债偿还等。
在此过程中,筹资预算还可以反映出企业债务偿还及资本运作能力。
上述四种预算并不是各自独立进行,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共同构成完整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现代化公司企业管理中,全面预算无法分离,以预算目标为中心,以预算业务为出发点,依序编制综合预算,有助于企业在今后发展中制定计划及战略。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要性及目标
(一)全面预算管理必要性
全面预算管理旨在对外部宏观环境及内部企业环境展开全方位分析,科学判断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经相关研究实践表明,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十分有利。有利于对战略目标加以细化,并减少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进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利益最大化,從而保障企业实现长期发展。地方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重要性具体如下:
1. 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远景与任务的具体体现,这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预算目标的科学设定,并将目标与实际的企业发展战略连接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与此同时,将各执行部门进行反复分解,并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指标和计划,可以实现大指标和小指标之间的协调和衔接,从而确保企业的总体目标能够得到落实。行动方案和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也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然而,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责是制定和监督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然而,很多企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的素质和能力不足。一些委员会成员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和经验,对预算工作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导致其在制定预算和监督执行过程中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此外,一些委员会成员可能存在利益冲突,造成其在预算审核和监督过程中的行为不够客观公正,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正常运行。企业还应当加强内部培训和团队建设。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预算管理工作。通过团队建设,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团队意识,加强合作,促进沟通和协调。只有通过这些举措,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预算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使企业能够实现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地。
2.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地方国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部分地方国企所能掌握的资源相对较少,且利用效率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国企的发展和效益。尤其是一些公益性国企,其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困难。由于公益性质的特殊性,这些国企往往面临着资源有限、效益难以衡量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地方国企可以采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全面梳理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以及与外部的关联,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准确找到适合自身的市场竞争性定位。通过价值链分析,地方国企可以划分出自身在价值链上的核心环节,确定企业的关键业务和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地方国企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差别化分配,将更多的资源投入核心业务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预算管理目标
预算管理最根本目标就是为企业带来最大化利益。作为较为成熟且有效的管理方式,旨在统一信息流、资金流与业务流,加速企业战略计划。并在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持续深入,企业一系列权利,如所有权、经营权、转让权和分配权等均已发生重大改变,甚至还会出现权力分离情况。此外,一些企业投资者从以往更关注经验成果、收益总额等方面,慢慢开始将重点放在未来行业趋势、企业利润形成过程上。更加关注企业资产运转状况、企业获取利润能力。因此,在企业执行战略计划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大力实施整体预算管理。
三、地方国企全面预算管理难点分析
(一)应用全面预算管理环境薄弱
1. 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
在地方国有企业中,由于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间较短,有些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组织体系。此外,部分企业虽然成立不同类型预算组织结构,并且对各自职责进行分工,但却始终尚未形成有效工作协调机制。此外,目前诸多企业将所有的预算管理工作放在财务部门,这导致其他业务部门很少有机会参与,它们难免只会关注财务指标,而忽视了其他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这样的做法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合理,从而影响企业整体运营的效率和成果。这种做法导致各部门间沟通协调不流畅,进而造成预算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预算管理委员会应该扮演一个指导和协调的角色,而不仅仅是一个总结决策的机构。在制定预算的过程中,各个业务部门都应该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多部门的参与,可以确定每个部门的需求和目标,并更好地调配资源。
2. 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仍需强化
当前,我国地方国有企业信息化水平仍然很差,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运用比较滞后。在编制预算时,以电子数据表为主,或使用单一软件,从而导致编制品质不高、时间过长、效率低;在对财务进行预算过程中,财务信息采集、传递和处理都无法做到即时,因此不利于实现财务数据跟踪与管理,导致财务数据难以进行分析和监控;由于缺乏基本资料支持,导致企业财务状况定量化,从而无法实现企业财务状况整体、综合评估。全面预算管理与其他业务系统整合程度较低,导致全面预算管理数据分布在各企业间,形成“数据壁垒”,直接影响抓取、挖掘实时性、精准性与深刻性。由于预算的存在,造成企业内部出现“信息孤岛”,使企业运作无法做到精益化。
(二)预算编制科学性与合理性差
1. 预算目标合理性差
地方国企各项经济活动都要受上级部门与当地政府行政干预。由于管理者薪酬考核与工作效率相关,导致管理者在其任职期间由于“自我利益”驱使而忽略企业长远利益。同时,集团公司也尚未对其所屬企业展开深入调查,不清楚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及现实问题,对企业基本定位存在一定偏差。鉴于以上原因,地方国企在制定预算目标时经常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自身资源与能力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因素。这导致预算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匹配程度较低,无法合理分配资源,从而使得预算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地方国企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只有了解市场的需求、竞争格局和趋势变化,才能更准确地制定企业的预算目标。如果忽视了市场的变化,预算目标就会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与市场需求不符,降低企业竞争力。
2. 预算编制方法选择不当
新形势下,部分地方国有企业预算管理方式有误,方法选择不当。首先,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一些地方国企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仅仅依靠经验和简单的模型进行预测,导致预算编制结果不准确、不可靠。同时,缺乏系统性的思考,没有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导致预算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缺乏参与和沟通。一些地方国企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只有少数管理层成员或财务人员参与,缺乏全员参与的机制。这种做法在编制预算时,很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意见分歧等问题,从而降低政府科学公正编制预算。此外,缺乏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无法充分了解各方的需求和利益,也会影响预算编制的质量和可行性。
(三)预算执行不到位
预算执行具体包含预算授权审批,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预算调整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首先,预算控制缺乏严格约束,而授权审批制度也只是空谈。目前,我国预算审批仍然以人工方式进行,缺乏信息化支持,无法实时监控。在受到人为因素影响之下,财政审批可控性很大。其次,预算分析缺乏全面性。通常来说,只有编制年度预算,却没有具体划分。这对于各阶段经营项目变动较大的当地国有企业而言,显然不利。由于信息化管理方法落后,造成企业预算目标无法实现。最后,缺少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绩效考核指标主要是以财务指标为主,很少考核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非财务指标,因此无法对预算执行单位经营业绩展开客观评价。尤其是非营利性质企业。由于尚未建立在预算评估之上的激励机制,由于信息化管理方法比较滞后,导致无法承担总的预算管理职责。对与预算相关日常行政事项,由财政部门承担,并由财政部门进行编制并实施。
四、优化地方国企全面预算管理有效措施
(一)积极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强化预算环境
针对企业管理人员与相关领导忽视全面预算管理效果,企业下级工作人员难以将工作进度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挂钩,以及部分地方国企部门领导人员及员工普遍认为全面预算在企业管理中作用并不大,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不够主动,存在敷衍态度等情况,地方国企在全面预算管理时,就应强化企业中高层领导干部及全体基层员工对应用全面预算管理的认知,并及时改进与优化预算数据收集与总结工作。同时地方国企管理人员更要对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有足够了解。鉴于此,相关管理人员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可亲身参与到组织、协调、指挥中,积极创造良好预算管理环境。并有效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经济竞争力,推动企业良好发展,持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资产管理质量,强化预算环境。
(二)及时改进预算绩效考评机制,提高预算科学性
预算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工具,对于实现企业目标和决策的科学性至关重要。通过改进预算绩效考评机制,可以确保预算目标与企业战略一致,并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模型,从而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设立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地方国企应设立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包括财务目标(如收入、利润等)和非财务目标(如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等)。这些目标和指标应该与企业战略相一致,并能够量化和可衡量。通过设立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可以使预算编制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二是引入绩效评估工具。地方国企可以引入绩效评估工具,对预算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常用的绩效评估工具包括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全面了解自身的绩效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预算策略。三是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地方国企可以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将预算目标与实际绩效进行对比评估。这需要设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权重,确定评估周期和方式,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决策依据,对绩效优秀的员工和团队进行激励,对绩效较差的进行改进和培训。四是定期评估和修订。地方国企应定期评估和修订预算绩效考评机制,确保其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倾听员工和管理层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定期修订机制可以使预算绩效考评更加灵活和科学。五是提升员工参与度:地方国企可以提升员工的参与度,将他们纳入预算编制和绩效考评的过程中。通过培训和沟通,增强员工对预算的理解和认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配合和执行预算目标。员工的参与可以提高预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增加预算科学性。六是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地方国企应加强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支持预算的科学性。这包括市场数据、竞争对手数据、内部财务数据等。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公司实际状况,为预算编制提供依据和支持。由此可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体系对企业稳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就要求地方国企在构建科学评估考核制度体系时,应符合如下条件:
具有指导性。考核过程与结果要根据相应目标确定。同时,考核目标也要在员工工作范畴内。
具有公正性。促进标准与尺度更加统一。
具有甄别性。考核客体要有辨识力与区分能力。
具有可操作性。考核方法,考核过程,指标设置都十分简洁明确。同时,指标选取也非常直接,可进行定量,便于操作,进而避免抽象性指标产生。
(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力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中,地方国企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站在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在发展中提升经营能力,强化预算执行,进而使财务状况得到持续性改善,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预算控制与执行水平。
第一,不断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积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第二,严格按照地方国企发展策略设定财务预算指标。
第三,准确把握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与方式。
第四,严密控制财政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比如,对预算进行定期汇总和分析与考核,积极建立“考核与奖惩是预算工作生命之本”理念,以保证预算工作顺利进行。
(四)不断优化机制
1.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在地方国有企业由行政化转向市场化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使其能够与外界市场环境保持一致。从“管企业”到“管资本”加强国有资产市场主体作用,由此降低国家对国有资产的行政干涉,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率。此外,也要完善领导班子选拔与任用机制。通过引进高质量、复合型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市场化意识水平。
2. 优化全面预算组织管理机制
相对健全的机构与制度是实现全面预算前提与保证。首先,积极建立并健全组织架构。在建立相应组织结构期间,应对完整组织架构职责加以明确,预算监督机构负责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预算的合规性、公正性和有效性。这三个层级组织机构各自负责各自工作,保障预算管理工作井然有序进行。其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财政部门领导作用及主导作用。为了进一步优化集团管理层、各级子公司及预算单元、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高效配合和协同联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应该持续强化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融资预算、薪酬预算等之间的有机融合,确保在制定预算时充分考虑到各项经营活动的需求。这样可以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通过加强全面预算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机制,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内控管理、风险管理等各类管理资源和活动進行高效整合。这样可以确保各个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进一步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和效能。还需要注重人员培训和能力提升,确保各个管理层级和职能部门的员工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五)不断优化流程
1. 不断优化预算编制方法
在地方国有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是重要出发点。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很多种,而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特点与适用范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孤立使用。在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联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国有企业作为一个与市场有着密切关系的经济主体,关注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地方国有企业必须全面了解自身的经营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战略规划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国有企业应当积极探索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将其发挥到最大效果。通过信息化管理,地方国有企业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市场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预算编制和决策制定。
2. 强化预算执行管控
要想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整体效率,需不断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以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平台为基础,积极变革现行人工控制。并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从线下转向在线,实时追踪各环节,并对其进行反馈与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正,实现全流程、全过程、全场景动态管控,从而提高预算控制时效性。预算管理涉及很多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好各方面要点,使其更好地发挥出相应作用。此外,还要将刚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对预算外经济行为进行约束,确保企业经营活动不会超过预算控制范围,从而稳定提高预算执行严肃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地方国企预算管理的优化是促进地方国企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在实施财政预算过程中,地方国有企业必须正视存在的管理问题,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为了提升地方国企的综合预算管理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从管理制度、信息技术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地方国企需要全面审视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在制定预算时,应更加注重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对接,并结合市场需求和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此外,还需要提升预算执行的能力,明确责任和权限,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黄丽群.新形势下地方国企如何优化全面预算管理[J].纳税,2023,17(04):31-33.
[2]林菲.地方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应对措施[J].纳税,2020,14(24):153-154.
[3]曹宏伟.地方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对策分析与研究[J].纳税,2020,14(04):70-71.
(作者單位:潍坊市城区西部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