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高校提升协同育人能力研究——以天津农学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为例

2024-01-26杨菊超王一冰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协同劳动育人

杨菊超,王一冰

(1. 天津农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天津 300392;2. 河北传媒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石家庄 051432)

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不仅是提高劳动技能的教育,也是通过劳动过程提升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劳动教育的开始时间应该自学龄起。学生的劳动不单单是指经济意义上的劳动,也可指以家庭作业形式的家务劳动。劳动教育能够教会学生认清目标,具备行动力,能够有计划地使用工具,具备为达成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决心,同时收获来自社会环境的认可。劳动教育着重强调了社会劳动的教育作用,即让每个人全身投入,而且必须考虑如何达到组织化的劳动过程所提出的要求。这一系列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清洁和整齐、勤奋和纪律、客观和细心、自我批评、认真负责和独立。通过劳动获得的教育效果最好,因为个人服务于一项现实存在的任务并融入一个有组织的劳动环境,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劳动需求、团结、认可和社会义务。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首次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中,这一举措具有历史性意义。劳动教育被提升为全面育人的重要战略任务,成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深化发展素质教育,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时代意义。目前,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我国劳动教育提倡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劳动,在劳动中掌握劳动技能,在劳动中创新劳动方式方法,在劳动中收获劳动成果,进而深层次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1 劳动教育与协同育人的理论渊源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这是党中央文件首次鲜明指出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协同育人模式的内容不断增加且内涵更加丰富,不但包括协同教育、协同学习还包括协同管理[1]。

协同育人模式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合力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过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合力”[2]。刘纯姣[3]在《学校家庭协同教育构思》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协同教育的概念,这是协同学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而形成的理论。该理论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学派,并代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协同教育认为,人类社会有三大教育系统,即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高素质、有特色学生的培养需要整合四个要素,即:家庭、学校、社会、受教育者。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协同教育的形式不断创新。韩光道[4]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哲学、科学、实践双“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创新,协同教育创新的显著优点在于它使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紧密、更具体。

劳动不仅是人类的起源,也是教育的渊源。教育旨在让每个人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发展的同时又离不开劳动。因此,劳动和教育的联姻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劳动教育应运而生。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 月15 日,教育部也发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领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劳动教育是协同育人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劳动教育还应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获得感、成就感以及荣誉感,这与当前课程思政的要求不谋而合。

2 农业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2.1 发挥农业高校的专业优势,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农业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和农业农村发展的结合体,其人才培养与劳动教育在实施途径、实践要求、目标定位、价值追求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协同性、兼容性、互促性。农业高校的专业优势表现在:第一,农业高校的专业涉及并涵盖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学领域,比如动物科学、农村区域发展、农林经济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能够成为劳动教育发展的科技依托。第二,农业高校聚集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他们不仅掌握着先进的学科领域前沿信息,还拥有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成为了劳动教育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师资力量。第三,农业高校拥有特定的环境条件,能够为劳动教育提供稳定的、连续的、综合的、先进的硬件服务,有利于各地区劳动教育的迅速开展。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路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课程体系构成,课程体系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5]。农业高校多数专业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和针对性等特点高度契合。因此,农业高校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构建具有农业高校特色的系统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及社会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格局。

2.2 利用农业高校的资源优势,构建立体化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劳动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程,系统性很强,涉及很多领域,比如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场地设施、校园环境、政策制度等,这就需要对教学、科研、财务和服务等各类教育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调整[6]。因此,构建立体化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需要上下合力、统筹推进、协同发挥各类资源的保障作用。

农业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不仅表现在拥有人才、科技、场地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还表现在能够整合挖掘各类资源服务,构建立体化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7]。一是建立坚强的领导机制。农业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领导作用,在劳动教育中全面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确保劳动教育资源要素共享共用,参与主体价值认同、协同体系高效运转。二是明确划分责任,对人事处、组织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内部机构在劳动教育中的职责进行详细的分工,并对劳动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实施部门和配合部门进行明确规定,构建各部门紧密衔接、协同共治的制度保障体系,确保经费、场地和人员保障到位。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确保劳动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需要培养一大批具备专业知识、愿意投身劳动教育的教师,引导他们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育人情怀和使命担当。同时,进一步拓宽师资来源,聘请农业企业家和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和实践指导工作,提高他们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能力。四是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开放共享、协同服务的原则指导下,整合校内外教学、科技、管理等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对接劳动教育的实践需求,对校内实践基地、场所和平台进行实时改造优化,创建符合实施劳动教育实践的环境与条件。同时,逐步完善产学研、农科教、产乡教协同育人机制,与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部门、涉农企业及行会加强联系,建设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基地。通过立体化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将资源优势变为教育优势,将行业优势变为特色优势[8]。

3 天津农学院劳动教育实践的亮点

3.1 顶层设计,高位谋划

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以来,天津农学院作为天津市唯一的涉农高校,积极发挥教学科研及实训场地资源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天津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的精神,在天津市教委的直接指导下,积极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立足其办学特色和涉农领域人才优势,整体推进和提升天津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水平。

天津农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筹备,完善顶层设计,狠抓工作落实,成立了天津农学院天津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校长担任组长,下设综合协调组、教学教务组、基地运行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和基地建设组6 个专项工作小组,由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具体推进教学、基地规划建设以及管理服务工作,形成学校全面领导、专责部门一抓到底的系统工作格局。

3.2 完善多方联动机制,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天津农学院天津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全面组织指导工作,6 个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具体推进基地的教学、建设及管理工作,形成了统一领导、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的紧密管理网络。

在劳动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打造上,基地从本校专业教师队伍中遴选出有志投身于劳动教育的教师和涉农专业研究生、农业行业的专家和劳动能手,对他们开展劳动教育理论、实践和中小学身心发展理论的培训,将专业和技能优势转换为学农劳动教育优势,逐步成长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专家。

在劳动教育助理班主任队伍打造上,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本科生作为助理班主任,配合学校班主任管理班级、沟通信息。同时依据学校条件和中小学生学段特点,基地与驻区武装部沟通合作,为每个班级配备教官辅助管理团队,对学生的内务和作息进行教育培训,培养学生纪律严明、服从指挥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为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学校为每门课程配备了一名教师和一名助理教师,在承接劳动教育项目开始之前积极与项目校对接,在课程方案和课余活动安排上与项目校达成统一意见。基地实行全封闭管理,安保人员和宿管员24小时值班巡逻,同时为学生购买了相应保险并配备了医务人员。

3.3 聚焦新时代,育人导向鲜明

天津农学院教学团队认真学习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深入研究劳动教育理论,他们积极走访相关的劳动基地,主动与中小学校进行联系,尝试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学农劳动教育。为更好地推进这一教育实践,还组织了专家开发了学农劳动教育课程。目前,已经成功开发了6大类40 余门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农业生产各个方面,如大田种植、蔬菜栽培、果树管理、中草药种植、桑蚕养殖、植物保护等。此外,还有农业加工艺术创意方面的课程,包括昆虫标本制作、植物标本制作、农产品厨艺加工、中草药香包制作等。为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还设置了一些生活类的课程,如内务整理。

“天农耕读”特色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点,选择在当时最适合进行的农事劳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相关的农业知识。这种沉浸式的劳动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过程,并产生实际的劳动成果,从而深刻感受到“真劳动”的意义。由于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在农业劳动的安排上应具有连贯性。比如,最初来到基地的天津第一中学学生主要进行了整地、做畦等工作,后续的学生主要进行松土、施肥、播种等劳动,使他们感受到农业劳动中的合作精神。

在育人导向上,天津农学院设计的特色课程体系体现出很强的年龄特点。由于来到基地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均有涉及,基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力特点和兴趣点而设计了不同的劳动课程。比如在种植劳动中,中学生更多体验在田地中种植的工作,需要用到比较大的劳动工具,而小学生则更多地安排了水培植物的种植,以观察操作、聆听讲解为主。通过鲜明的育人导向,让每一位到基地的中小学生都有所收获。

3.4 开启新思维,创新育人形式

天津农学院承办了天津市2021年度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涉农项目,并明确了大赛涉农项目的要求。一是充分体现农业劳动技能,二是真实实景化操作,三是项目标准化可训练。比赛项目一经公布立即掀起了中小学劳动竞赛高潮,从涉农区县校级比赛、区级比赛到市级比赛,参与人数众多,各区县就此开发了学农劳动基地,比赛效果喜人。

为起到以赛促学的作用,学校专家团队立足于自主创新设计,依据比赛日农时和农事特点,设计了在同一比赛场地上,连续六项不同学段的集体比赛项目:第一项,平整土地起垄做畦(高中组);第二项,施用底肥(小学组);第三项,深翻平整土地(初中组);第四项,移苗定植(初中组);第五项,挑水浇园(高中组);第六项,搭黄瓜架(小学组);表演项目,稻草人制作(以区为单位高、初、小组合作完成)。这些项目都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劳动操作技能,可使学生懂得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学会最基本的农事劳动,熟练掌握常见农用劳动工具的使用。同时,增进了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劳作的辛苦,养成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团结互助的品德。这些创新形式既可以使学生体会农业劳动的实际操作过程,也可以锻炼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

为更好地宣传劳动教育,将此次比赛的效果由点及面地散播开来,学校在比赛现场特设了视频直播。学生和家长积极收听、收看,视频点击超过百万。比赛影响了全城,激发了中小学生学农爱农的积极性。劳动教育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也锻炼培养了一批劳动教育教师,掀起了全市劳动教育的高潮。

4 天津农学院劳动教育实践成效

天津农学院主办的劳动技能大赛和劳动周活动赢得了高度赞誉,满意度超过95%。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对农业劳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劳动实践中有了全新的体验。带队老师和领导也比较满意劳动周的课程安排和服务,消除了开展校外劳动实践的各项顾虑,重塑了原有对学农劳动的理解。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频道、学习强国平台、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天津教育报等各大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深入宣传报道,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猜你喜欢

协同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