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珙县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思考

2024-01-26杨利文黎德阳刘德勇

四川蚕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珙县蚕农蚕业

杨利文 黎德阳 王 磊 刘德勇

(珙县蚕桑与经济作物站,四川 宜宾 644000)

珙县是国家级蚕桑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优质茧基地县、中国蚕桑之乡,是全省培育的5个20 万亩(1.33 万hm2)以上蚕桑重点基地县。“珙县蚕茧”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石漠化地区绿色高效蚕桑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推广项目” 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棘人人”牌优质茧质量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珙县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原则,以蚕桑“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为主线,以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为突破,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蚕业作为山区农民增收的特色效益农业,使蚕业成了珙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农增收的一张“名片”。全县桑园达22.93 万亩(1.53 万hm2),2023 年截至到正秋季,已发放蚕种19.2 万盒,同比增长4.2%,生产蚕茧9 920.7 t,同比增长9.4%,蚕农售茧收入54 635.5 万元。

1 产业发展模式取得新跨越

1.1 坚持规划引领,落实行动方案

深入实施“2233”现代蚕业发展战略,制定《珙县100 亿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生产、加工、经营”三大体系,明确高标准建设基地,高水平发展加工,多渠道开发资源,智能化科技提升“接二连三”的发展路径,制定《珙县促进蚕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以“集中连片提升打造标准化绿色高效蚕桑基地20 万亩(1.33 万hm2),新增能缫6A 高品位丝的精品蚕茧2000 t,新增蚕业综合产值10 亿元”为三年新发展核心目标。

1.2 提升基地建设,突出科技创新

一是建设粮经复合标准化桑园。面对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的约束,珙县积极改革种植制度,推行8×2×2(尺)“粮食-蚕桑”“大豆(蔬菜)-蚕桑” 粮经带状复合种植5 万余亩(3333.33 hm2),示范推广“蚕桑-食用菌”套种,粮桑复合种植亩均收益达1 万元以上。逐步改造老化低产桑园3.2 万亩(2133.33 hm2),集中连片建设优势产区高标准桑园;建设蚕区桑田生产便道500 余km,推进田网、路网、水网、电网、讯网建设,实现蚕桑主产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改造升级现代蚕业设施。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共育设施,对全县200 个共育室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今年已完成150 个218 间改造并投入春蚕使用),每张蚕种单产可增加5 kg,实现全县蚕农年增收2 000 万元;新建规模化共育工厂10 个,新建户用养蚕大棚500 个,户用养蚕中转房5 000 间;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新建一批工厂化养蚕大棚,配套新型自动化升降蚕台。实施县域16 个蚕茧收储站鲜茧烘干设备煤改电、煤改气和音视频实时收购系统建设,提升优质茧初加工水平。三是抓好技术措施集成创新。推广提升蚕桑科技“七化”,即桑蚕品种优良化、桑园建设管理规范化、桑蚕消毒防病统一化、小蚕共育智能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茧方格蔟自动化、蚕桑生产机械化,良桑面积占比达98%,“七化”关键技术入户率达100%。优化养蚕布局,由“5+1”批次养蚕改为全面推行7 批次养蚕,合理调节劳力,充分利用桑叶资源,提高养蚕数量和质量,全年可增发蚕种1 万张。四是建立技术试验研发应用体系。依托宜宾市农科院“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宜宾综合试验站”“宜宾市桑蚕产业技术研究院” 等平台,立足珙县丘陵山区、寡日照、夏季高温高湿、秋季易低温阴雨的实际,积极开展桑蚕品种适应性、病虫防治有效性、养蚕技术和设施先进性、人工饲料养蚕、桑枝食用菌发展等课题试验示范和技术攻关,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

1.3 “接二连三” 突破,促进延链增值

一是推进桑枝食用菌一体化项目建设,该项目已在珙县四星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开工建设,一期投资6 000 万元建设工厂化菌棒制作中心和食用菌示范基地,通过“统一制作菌袋、分户种植管理、技术培训指导、产品统一回收”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充分利用大蚕棚、养蚕中转房等冬闲场地作为出菇房,实现“夏养蚕,冬养菇”。一期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生产食用菌1 200 万袋,产值3 亿元。二是促进蚕业新业态发展,着力培育“珙县蚕茧”“珙县桑枝菌”等区域优势品牌,“棘人人”牌优质茧、“智溢”牌蚕丝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从南丝路文化、五尺道历史着手,投资2 000 万元打造智溢茧丝绸文化主题酒店,全面体现珙县蚕业发展历史。

1.4 夯实发展基础,构建良好体系

一是培育带动主体,巩固“公司+基地+农户”“茧站+共育户+蚕农” 的生产组织模式和技术服务体系,新增蚕种共育补助80 元/张,进一步夯实共育体系基础。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的蚕桑大户6 500 余户、家庭经营农场330 户,通过村级供销公司成立的劳务机构,组织好专业化的劳务、机械服务。二是营造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建立“村企共建”产业发展治理模式和利益链接机制,建立“龙头企业+村支“两委”(村集体经济组织)+共育室+蚕农”的产业组织服务构架,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建设现代蚕业设施,村支“两委”协助龙头企业与蚕农签订订单合同,有效约束蚕农履行与龙头企业的订单合同。

1.5 强化要素保障,严格落实责任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财政项目资金、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农户、金融资金“五个一点”的多方投入机制,细化产业扶持政策,按照“财政项目资金安排不低于6 000 万元(今年已下达1 600 万元),智溢茧丝绸公司投资基地建设、连农带农资金不低于8 000 万元,国有平台公司筹措不低于1 亿元资金”的模式,充分保障优质茧基地建设、蚕业保险、桑蚕综合利用、茧丝绸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二是专班强力推进,县蚕桑产业工作专班统筹各方力量,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推进清单,包装落实一批基地建设提质增效、产业加工突破性增长重点项目。严格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加工园区建设、优质茧工程、桑枝食用菌发展、村企共建等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 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2.1 蚕桑生产经营风险较大

珙县蚕桑生产主要以传统小农家庭模式为主,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蚕工厂(场)、人工饲料饲养比例低,桑园面积基本上局限于栽桑养蚕,桑园和桑树的综合开发尚未形成主推品种,更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容易受到气候、技术、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2 蚕业结构性短板突出

珙县“棘人人牌”高质量蚕茧蜚声全国。但长期以收售鲜茧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没有很好形成“农头工尾”和“接二连三”,制约珙县蚕业进一步高质量的深度发展。

2.3 基地养蚕设施基础薄弱

基地道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标准化蚕棚、省力化蚕台、养蚕废弃物处理装置等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全县小蚕共育工厂规模较小,新型养蚕大棚需要大量新建。

2.4 产业秩序维护难度增大

县域边界乡镇乱订乱发蚕种现象突出,给小蚕共育、消毒防病带来极大的危害,特别是蚕茧收购期间,无证照私商私自收购导致跨县边界地方无序竞争激烈,对正常的蚕业生产经营秩序冲击较大。

3 产业发展建议

3.1 创新运行模式,强化支撑保障

推进“一个专班+一个国有公司+一支科技队伍”的产业专班运行模式,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落实产业发展规划,包装落地项目,研究解决项目建设、公共服务、政策落实等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建立目标责任制,强化督导落实,严格考核标准,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县级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等,持续完善现代蚕业设施配套、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工企业技改、蚕业科技研发等设施建设及新业态发展。

3.2 深化科技兴蚕,实现提质增效

以小蚕共育为核心,全面推广小蚕共育、大蚕集中饲养、滚动多批饲育、方格蔟自动上蔟、仪评定级等主体技术,因地制宜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省力高效新机具,提升蚕桑科技“八化”水平,继续深入推进“优质蚕茧工程”,“十四五”末实现全县优茧率98 %以上,蚕桑生产机械化装备覆盖率70 %以上。

3.3 弥补二产短板,着力产业延伸

引进知名高端茧丝绸品牌企业、非绢丝产业(桑蚕食品、桑枝食用菌、桑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加快与省内外茧丝绸集团对接落实茧丝绸加工项目;以珙县桑枝食用菌一体化一期投资项目为契机,拟定桑枝菌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围绕桑枝再复制一个蚕桑产业。积极推进珙县鹿鸣茶业有限公司开发“鹿鸣桑叶茶”项目,提高品牌知名度,实现珙县蚕桑产业一体化发展。

3.4 构建良好机制,维护产业秩序

持续探索“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职业蚕农”利益链接模式,加强村企共建,培育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实行订单蚕业,形成利益链接,实现“企业有赢利,村集体经济有收入,蚕农得实惠”合作共赢目标。强化维护蚕业生产经营市场秩序工作专班,严厉查处无证收购、贩运蚕茧的违法案件,严格按照《蚕种管理条例》,加强执法工作。

4 结语

珙县蚕桑产业基础较为坚实,富民增收效果明显。今后的发展思路仍然是:立足蚕桑产业“生产、加工、经营”三大体系,围绕珙县“2233”现代蚕业发展战略,推进“三个转变”,建设“三大基地”,实现由规模增长向提质增效,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转变。

猜你喜欢

珙县蚕农蚕业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国家级“非遗”珙县苗族蜡染纹样创新设计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躲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珙县355.4万元良种推广补贴惠粮农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