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质量提升赋能内涵发展
——幼儿园课程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研讨会综述
2024-01-26潘奕冰王方圆
王 希 潘奕冰 谢 薇 王方圆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2023 年9 月20 日—9 月22 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婴幼儿教养研究院及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联合承办的“幼儿园课程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研讨暨学前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交流会”在宁波市鄞州区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主旨报告和分论坛的形式展开,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前教育专家和实践工作者围绕幼儿园课程评价、高质量师幼互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的科学育儿等关键议题,以及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的成果经验进行了深刻且富有成效的探讨。
一、高质量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1.幼儿园课程内涵特征的厘清
明晰幼儿园课程的内涵是高质量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础。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活动说”和“经验说”已深入人心,课程不是静态化的、书面的符号知识,而是鲜活的、生动的经验。本次研讨会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幼儿园课程内涵特征做了进一步厘清。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园长张俊指出,幼儿园课程必定是“关注生活、看见儿童”的,要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看见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幼特教部主任徐则民强调,幼儿园课程具有游戏化的鲜明特征,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盘活课程。来自山东、河南、江苏、上海等省市的优秀园长分享的园所课程创生实践也证实了幼儿园课程是师幼共同建构的产物。课程不仅仅只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幼儿园课程建设正更多地转向生成与预设协同。这也揭示出幼儿园课程具有开放、动态的特性。
2.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探讨
课程价值取向密切影响着课程建设实践。课程价值取向是动态发展的,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进步发生相应变化。在当前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与会专家就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一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进一步得到肯定与树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召存通过梳理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话语中的知识表述情况及其局限,提出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建设需摒除等级性知识观,进一步重申经验取向的知识观。他指出,幼儿在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中所获取的经验具有丰富性、具身性、反思性和叙事性的特征,这些经验能够为幼儿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来自上海、江苏、山东、陕西等全国多个省市的园长代表在交流园所课程建设情况时都强调,课程应始终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为宗旨,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充分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作为活动构建的关键依据,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推动幼儿园课程从教材和知识走向幼儿的生活与经验,从重教师教授的课堂走向重幼儿探究体验的活动。这些理念的更新将指引幼儿园课程建设朝向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二是强调在确立课程价值取向时应注重多元价值取向的和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霍力岩分享了团队运用“四梁八柱”的思维方法,借鉴CIPP评价模型的结构逻辑,所建构出的中国高质量学前教育指标体系,包括价值质量、条件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4 个一级指标,涵盖价值取向、保育教育等8 个二级指标。她强调,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要站稳国家立场,切实回应“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时代问题,同时坚守儿童立场,在科学理解儿童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支持儿童有意义的学习发展,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合。此外,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应关注当下价值和未来价值的和合,指向儿童整个人生阶段的发展,不仅要立足于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与需要,也要着眼于儿童后继的可能生活与发展。如上海市荷花池幼儿园园长宋青“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影响儿童终身发展的重要品质”的主张即体现出这一课程价值取向。建设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正视课程体系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才得以更加科学适宜,从而更好地指导课程建设实践。
二、高质量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1.聚焦《评估指南》,深化课程评价改革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幼儿园决定本园具体课程的自主权增大。课程的质量要依托课程评价进行检验、反馈与提升,因而课程评价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得到凸显。2022 年《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的颁布也从更高层面上明确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与改革方向。
本次研讨会聚焦《评估指南》,围绕课程评价“为何评、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对话。报告内容表明,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
一是课程评价理念从注重结果、强调选拔与甄别转向关注过程、指向改进与发展。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高敬基于新时代评价改革背景,结合《评估指南》,提出教师在对幼儿观察评估的实践中要落实“客观”“常态”“真实”和“高效”四个原则,尤其是要加强对后两个方面的关注,即要公正可靠地观察记录和分析解读幼儿的表现信息,要利用评估结果反哺保教质量的诊断和提升。温州大学教授李娟提出应探索“增值评价”,并强调在新时代评价改革背景下要切实扭转不科学的评估导向。
二是课程评价内容从窄化转向拓宽。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幼教室主任林鹭介绍了课程审议机制在幼儿园课程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虽然幼儿发展评价是课程评价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但要想全面把脉课程建设情况,还应通过课程审议机制等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等进行评价。
三是课程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李娟指出,应支持囊括幼儿自评与家长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发展性评价的归宿是促进自我评价的形成。重庆市新村幼儿园园长刘静分享了幼儿园在课程实施中促进多元主体共同评价的经验,具体包括:确定本园的过程质量评价标准,针对不同评价主体制定不同表达风格的评价量表;开发支持家园协同评价软件等举措。
四是课程评价方式从单一、基于经验转向多样、基于证据。当前许多幼儿园在实践中已能够较灵活地运用国内外先进的课程评价方法与工具,还自主研发适应本园需要的评估工具。例如,宋青介绍了其园所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的整合创造性、学习品质与情绪情感等为一体的“大艺术”幼儿发展评估体系。但与此同时,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如何真正嵌入到课程中,多元主体如何有效参与课程评价,本土化课程评价工具如何研制等,有待通过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加以厘清。
2.关注教育过程,重视高质量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的保证。《评估指南》的颁布引发了学界对于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再度关注。本次研讨会围绕高质量师幼互动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是深化了对高质量师幼互动价值的认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瑾指出要多维度重审师幼互动在当下教育发展中的价值意义:从高质量发展角度来看,师幼互动是幼儿园过程质量的核心要素;从教育的本质角度来看,教育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来实现的,师幼互动是聚焦有效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从教师发展角度来看,高质量师幼互动是教师“真功夫”的体现,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二是探讨了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实现策略。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幼教教研员沈颖洁指出,儿童的表达表征是理解儿童的重要载体,一对一倾听和真实记录是教师实现与儿童共成长的重要方式。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蔡志刚聚焦游戏活动分享交流环节,强调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应与幼儿的思维同频,支持并适当地引领幼儿思维的发展。此外,上海市宝山区青苹果幼儿园园长黄豪芳还从环境创设的角度提出要打造基于师幼共建的儿童空间。
三是交流了师幼互动研究的不同视角与范式。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李琳分享了团队基于教育改进科学视角开展的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自我评估的实践探索情况。结合阶段性研究成果,她建议幼儿园要充分借助政府、高校等“改进者朋友”的力量,同时借鉴“教育改进循环圈”思路,在实践过程中持续循环地进行计划、执行、反思与改进。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田方立足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介绍了基于视频的互动分析方法,指出可从认知建构、参与结构、具身学习及人与物多方互动等角度对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进行微观分析。可以看到,师幼互动研究的视角与范式日益多元,呈现出更多地采用功能情境的分析、行动改进的思路对师幼互动开展研究的转向。
3.坚持科学育儿,构建托幼一体化课程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托幼服务供求不匹配的问题愈加突出,“托幼一体化”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科学育儿与“托幼一体化”建设日渐受到关注。立足大教育视野,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同样离不开对托幼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和婴幼儿科学教养的关照。针对此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探讨。
一是探讨了当前我国家庭育儿的需求与现状。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范洁琼基于前期实证研究和当代社会城市家庭的深度访谈资料分析得出,当下代际育儿合作模式具有多样性,祖辈参与育儿呈现出诸多复杂问题,这也指向了对托育服务的需求。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原主任茅红美也指出,当前家长育儿存在“不知道发展规律”“不尊重发展需要”“不重视个体差异”等理念与方法上的误区,需要进一步科学引导。
二是探讨了支持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的实践策略。茅红美分享了其项目组关于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精准指导支持系统及其保障体系的构建经验。该系统建立了基于分类的家庭科学育儿精准指导模型,针对不同领域发展情况的婴幼儿家庭分别提供支持性、改进性或康复性指导。为保障系统运行,项目组从管理机制、队伍建设、培训课程建设、资源开发及信息技术支持五大方面进行机制完善。成都师范学院教授文颐提出通过亲子指导课程提升家长教养理念与行为。
三是探讨了托幼一体化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经验。文颐强调了课程设计中基于观察的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杨长江从脑科学角度指出,婴幼儿时期是大脑神经发育关键期,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增进对婴幼儿发展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实践。上海市紫薇实验幼儿园园长张爱莲分享了园所架构的0—6岁婴幼儿生命教育整体性课程体系,强调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发展特点践行科学适宜的课程理念、课程实施形式及课程评价。该园课程构建的一大亮点在于,为有效衔接0—3 岁与3—6 岁课程体系,专门针对24—36 个月幼儿设计了发展衔接课程。
三、高质量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样例
1.区域层面的实践样例
徐则民介绍了上海在整体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上的实践经验。上海学前教育通过确立提升保教质量新观念、构建幼儿为本的活动课程、锚定游戏为保教提质支点、助推园所自我评估与发展以及健全“纵横到边、责任到人”市、区、园三级教研机制网络5 项重点举措,将保教质量提升切实落实到了园所和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徐则民认为,上海注重区域内幼儿园整体质量的提升,主张视角的转换,期望看到更多具体的、个性化的、真实的儿童。在活动课程建构上,上海的实践以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四类活动来推进一日课程,旨在给予幼儿充足的机会,丰富幼儿经验,使其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
此外,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局长陈萍萍也分享了在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地方经验。在“全成长”体系的引领下,鄞州区通过构建三层级研训塔式支架、研发贯通式幼小衔接课程、完善多元化质量评估体系等举措,实现了政府职能、课程实施以及教师发展等各方面的相互呼应,整体提高了区域学前教育的保育教育品质。
2.幼儿园层面的实践样例
张俊分享了活教育思想引领下幼儿园青年教师成长的创新实践,其中涉及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及幼儿园管理等多方面的思想精髓。张俊认为,新时代“活教师”具有三方面的核心内涵,即和爱的性情、创造的实践及研究的态度。“活教师”的成长路径从关注儿童、研究儿童开始,在“活课程、活教研、活管理”的良好生态中持续发展。谈及“活课程”,他着重强调了班本化课程决策与反思性课程实践两方面的经验。班本化课程能使课程最大限度地贴近班级幼儿的经验、兴趣、需要以及他们的生活,而依托于嵌入式评估和教研的实践反思是高质量课程建设的保证。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园长邵瑜分享了园所“绿色课程”的创生实践。该园在“自然天放·尽性成德”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构建了“开发—审议—实施”三位一体的实践机制,包括从资源调查到实施方案的四步课程资源开发路径、“四步递进”的绿色课程实施保障机制和预定与生成相互转换的绿色课程完善机制。同时,园所也生成了以“过程性、情景性、智能化”为特征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河南省实验幼儿园园长张秋萍分享了园所耕读育人的田园实践。该园以“不教之教、不学之学”为耕读育人理念,立足园所实际,创建包含田园式的农耕体验空间、动物饲养空间、田野游戏空间、生活保障空间的“耕读苑”育人空间,并构建短期体验式、长期浸润式、节假日亲子式的三种田园实践样式和“守时而作”的耕读生活作息指南。从两位园长的分享可以看出,园本课程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动态持续的过程,是园所立于自身条件基础,协调各课程结构要素逐渐自然生长出来的。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幼儿园园长李娟分享了家园社协同推进幼儿园“大健康”保教模式的实践探索经验。该园提出“大健康”概念,强调既要面向全体儿童又要关注个体差异,既要认识到儿童健康发展的阶段性也要关注连续性。此外,该园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实践,如在幼小衔接方面,联系小学成立核心教研组进行双向研修,积极建构衔接课程;在普特融合方面,利用家长及社区资源优势,组建医教团队,更好地支持园所开展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