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勤从虚实论治慢性失眠经验
2024-01-26吴晶晶刘勤刘静武宁县中医院江西武宁333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9
吴晶晶 刘勤 刘静 (.武宁县中医院 江西 武宁 333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9)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世界成人失眠发病率为10%~20%,其中慢性失眠占比约50%[1]。目前中国失眠患者有五六千万人,且人数仍在逐年增加,仅有不到2%的人群接受治疗[2]。引起失眠的病因包括环境因素,呼吸、神经系统疾病等病理性因素,过度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以及饮用兴奋性饮料或服用药物等因素。失眠在中医学中归属于“不寐”,慢性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或频繁地觉醒,并且使用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睡眠障碍,其发生频率为每星期至少3 次,且连续3 个月以上[3]。目前西医治疗慢性失眠,多以镇静催眠药为主,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和耐药,对人体危害较大。中医药治疗慢性失眠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不易复发的优势,深受广大患者信赖。刘勤名老中医(以下尊称刘老)为第五批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第三批名老中医,从医40 余年,在内科杂病、疑难病诊疗方面颇有建树,对运用中医药治疗失眠有其独到的见解。刘老认为慢性失眠多虚多瘀,治疗当补虚祛瘀相结合,常以四逆散合四物汤作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现将刘老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失眠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阐述如下,供临床借鉴。
1 病因病机
刘老认为慢性失眠的病因主要是情志不遂和久病体虚,导致气滞、血瘀、血虚。而气血失调是发病的关键,慢性失眠患者气血失调主要以气滞血瘀和阴血亏虚多见。
1.1 情志不舒,气滞血瘀
刘老认为慢性失眠情志因素为主要病因,病位在肝、心、脾三脏。肝为魂所藏之所,具有主疏泄之功,若情志不调,则肝气不达,失于疏泄,进而气机郁滞,一则血行不畅,不能上奉营养心神;二则气血凝结滞于大脑,神明受扰;三则日久肝郁生热而扰神。心藏神,主血脉,若血脉瘀阻,心神失去充养,则心神不安,神不内守,最终导致失眠,《医林改错》载“夜不安者……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亦说明失眠和血瘀关系密切。胃不和,则卧不安,若忧思过度则伤脾,脾与胃相表里,二者相互影响,若脾主运化功能失常,必影响胃的通降,使水湿停聚,日久化热凝痰,痰凝导致气机阻滞,气血壅滞于中焦,使心火不能下降,肾水不能上荣,心肾失交而不眠。此外,痰也是人体气血的产物,痰阻滞于脏腑则产生脏腑病[4]。
1.2 年老体弱,阴血亏虚
刘老认为年老、久病多虚,故而阴血亏虚也是慢性失眠的主要病因。《灵枢》曰:“壮者之气血盛……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气血衰……故昼不精,夜不暝。”也就是说,年轻人血脉充盛,肌肉滑利,心神得养,故容易入睡。年老者之所以不易入睡,是由于年老血气渐衰,肌肉不再滑利,无法正常推动人体脏腑、经络运行,无法濡养人体而易夜不寐。年轻人若久病,致使阴血慢耗,心神失去供养,亦不能眠。所以,年高体虚或久病者,易造成阴血亏虚,难以营养心神,而且阴血亏虚日久易成瘀,瘀血不去,新血难生,不能濡养心脉,神失去依附而致夜不得寐。血虚日久易化热,内热上扰心神而难眠。
2 治疗
刘老认为本病多虚实并见,治疗上应补虚祛瘀相结合,治疗原则为理气化瘀、调补阴血,常予四逆散合四物汤加减治疗。
2.1 理气活血,祛瘀安神
刘老强调,慢性失眠治疗上主要应从调理气血着手,慢性失眠大多与情志相关,情志失调者,初期多气机郁结,日久必气滞与血瘀同见。患者多因肝失条达,致气机郁结、血行失畅,故睡觉时神不能归心、血亦不能归肝,气机失司日久必致血瘀,气血乖违,使其濡养功能失常,心脉失养,失眠顽固不愈,如《医方辨难大成》言:“气血之乱,皆能令人寐之失度也。”慢性失眠患者临床多见郁郁不乐,烦扰不安,心悸怔忡,头痛,入睡难、睡中易醒、醒后难以继续入睡,多梦,纳食差,脘腹胀满,女性则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大便干,舌质暗红、舌边有瘀点,脉象弦涩。《普济方》云:“凡病经多日疗治不痊,须当为之调血。”《灵枢》亦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在治疗上,刘老经常强调应注重理气活血祛瘀。所以针对其气滞血瘀之证,刘老常用四逆散作为基础方药,并易枳实为枳壳,加桃仁、红花、牛膝、丹参。方中柴胡疏解肝郁,白芍养肝阴,可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枳壳理气行滞,桃仁、牛膝、红花、丹参活血祛瘀;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刘老尤善用丹参,丹参别称赤参、红根、紫丹参等,其性微寒,味苦,归肝、心、心包经,具有养血祛瘀、清心安神的功效[5]。《滇南本草》载丹参可补心定志,善治惊悸不寐[6]。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刘老特别指出丹参应用在失眠方中,其剂量应大,一般15 g 以上,能明显改善慢性失眠的症状。对于肝郁较重者,刘老常加合欢皮以增强理气疏肝解郁安神之功。
2.2 养阴清热,养血安神
刘老认为慢性失眠患者在气滞血瘀的同时,多合并阴血亏虚,若阴血得不到及时补养,则使失眠进一步加重。气郁日久化火生热,长期肝郁火旺易灼伤肝阴,致阴液不足,虚火旺盛。肝藏血,若肝血虚,血虚日久易化热;瘀血内郁,气行受阻,气化失常,以致阴津化生不足,发为内热。血为阴,阴血亏虚日久生热,如此种种,皆可养阴清热以治之。《血证论》云:“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怔忡则难以入眠矣。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者常耗气伤阴,使阴血化生不足,阴虚阳亢,虚热内扰而致慢性失眠。故临床慢性失眠患者常伴头晕乏力,烦躁,心悸,脸色白或萎黄,女性还可表现为月经量少甚至闭经,舌淡、苔薄白,脉细。刘老常强调治疗应兼顾滋阴养血,清热安神,故喜以四物汤易熟地为生地,且必加酸枣仁以治之。方中当归补血养肝,生地黄养阴清热,白芍养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酸枣仁宁心安神。刘老认为阴血亏虚型失眠加酸枣仁至关重要,用量应在15~20 g,方能达到更好的安神作用。酸枣仁归肝经,可敛汗生津,符合肝藏血之特性,肝血能藏,则血供有源,补血有归,其性收敛,阴血可固,可增补血之效,加之其本身有安神之用,故方中不可或缺。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酸枣仁具有镇静催眠作用[7]。此外,针对此型,刘老还常加郁金、琥珀以清热调血安神,加五味子、首乌藤、制远志以养心安神,加牡蛎、龙骨以重镇安神;气血大亏时,可加人参、阿胶,大便干结者常加火麻仁、麦冬等。
因此,刘老常言临床实际中慢性失眠临床单一证型较少,气血瘀滞与阴血亏虚往往共见,且相互影响,无论瘀还是虚,日久均可化热,所以治疗应补虚祛瘀相结合,同时兼顾清热,故对于慢性失眠常以四逆散合四物汤加减灵活运用,临床疗效佳。
3 注重生活调摄,以安心神
除了药物治疗,刘老还特别注重生活调摄。他认为,失眠与不良的生活作息密切相关,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是要有良好的睡眠习惯。入睡时间应在阴气最盛的子时(23:00—1:00),23 时是重要的睡眠起点时间,入睡的时长保持7~9 h,不要过早躺卧或久卧不起,不要在睡觉前思考费解、焦虑的事情,可以适当阅读感兴趣或令人心神愉悦的书籍。睡觉时应该关灯,保持房间安静,冷暖适宜,并选择舒适度好的床上用品。二是要科学饮食。失眠患者应少饮咖啡、浓茶等,不宜多食海鲜、贝壳类等寒凉食品,以免伤胃,致使气血化生不利,心神失养;可以食用莲子、薏苡仁助眠。三是要保持心情舒畅,适度锻炼。要及时调整身体及精神状态,晨起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来固护阳气。晚上21:00—21:30 进行八段锦运动,每次锻炼30~40 min,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的情况适当增加或者减少时间,有助于身体顺利地完成阴阳转换,从而达到调和阴阳助眠的目的[8]。
4 典型案例举隅
患者叶某,女,57 岁,2022 年12 月2 日初诊。主诉:失眠2 年。自诉2 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失眠,先后在多处治疗疗效不佳,查头颅磁共振无异常,口服地西泮片后睡眠亦不佳。刻下症见:入睡困难、入睡后梦多易醒,每晚只能睡2 h,烦躁易怒、面色暗黄、头昏、头痛、纳食不佳、二便尚可,舌质黯红苔少、舌下瘀点,脉细涩。查体:心肺四诊(-)。中医诊断:不寐(虚实夹杂证);西医诊断:慢性失眠。治以疏肝理气祛瘀、养血清心安神。方用四逆散合四物汤加减,药用:柴胡10 g,生地黄15 g,当归10 g,川芎10 g,白芍15 g,桔梗10 g,桃仁10 g,红花6 g,川牛膝10 g,枳壳10 g,酸枣仁15 g,首乌藤15 g,丹参15 g,合欢皮12 g,甘草4 g。14 剂,水煎服,早晚各1 次。同时嘱其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科学饮食、平和心境、适度锻炼。2022 年12 月17 日二诊:睡眠质量好转,每晚可睡5 h,多梦较前减少,入睡较前改善,舌红苔少,脉细微涩,守上方调整丹参剂量增至20 g。服14 剂。2022 年12 月31 日三诊:患者诉睡眠时间每晚可达6~7 h,睡眠质量较前明显改善,舌红苔少,烦躁时易汗出,守前方去合欢皮,加五味子10 g,并加重酸枣仁剂量至20 g。再进14 剂。随访3 个月,患者睡眠较好,保持正常生活、工作状态。
按:该患者失眠2 年,病程较长,久病多虚多瘀,平素情志不稳定,急躁易怒,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血行不畅,心神失养,久病失眠易成瘀,故见舌质黯红苔少、舌下瘀点,脉细涩。肝血虚不能养心神,加上患者年老体虚,阴血不足,血虚不上荣则见头晕头痛。故治以理气祛瘀,养血清心为主。方以四逆散合四物汤为主方加减,四逆散中易枳实为枳壳,因枳实理气力强偏于破气除痞,恐伤人体正气,故改枳壳理气以增强疏畅气机之功且不伤正,四物汤易熟地为生地以加强清热养血安神之效,加牛膝、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加桔梗增强清热理气行滞,加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加丹参活血祛瘀、清心安神,加首乌藤养血安神,加酸枣仁宁心安神、养肝、敛汗。其中桔梗可引导药力上行,牛膝引邪气下行,有升有降,使药力上通下行,贯通阴阳、运行气血。全方可使血分之滞消、气分之郁解,血行瘀化,阴血不伤,心神得养,神明安宁。首诊后配合生活调摄,二诊时患者症状得到改善,因久病易化瘀生热守前方加重丹参剂量以清热祛瘀安神,三诊时患者失眠较前明显改善,但易汗出,守前方加五味子增强止汗宁心安神之功,并加重酸枣仁剂量以加强敛汗宁心安神之效。
5 结语
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西医治疗副作用明显,且远期治疗效果不佳,相反,中医药治疗失眠不良反应小、疗效持久、复发率低,刘老根据数10 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慢性失眠治疗关键在于理气祛瘀、养血清热安神,虚实兼治,将四逆散合四物汤灵活运用于临床,明显改善患者入睡困难、多梦、睡后易醒等症状,疗效确切,实用性强,可以为临床医师进行慢性失眠的中医药辨证诊疗提供很好借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