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和”文化视角谈与疾病“和谐相处”
——浅析带瘤生存

2024-01-26李诗颖李存雅王治英钟治贤

中医药通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医药疾病肿瘤

李诗颖 李存雅 王治英 钟治贤 钟 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其中“和”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中心存在。“和”文化贯穿我国社会发展的始终,影响着时代的主旋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和谐思想”等都是“和”文化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所延伸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文化不仅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更对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带瘤生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肿瘤治疗新理念,其中强调的“与肿瘤和谐相处”深刻地体现了“和”这一思想,展现了“和”文化与当代医学、社会发展的完美融合。

1 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自古以来各家各派都尊崇的主流思想。古有百家争鸣,各家各派都推崇其独特的世界观及价值观,思想得以交融碰撞促使新思考的产生。回首其中可以发现,各家思想虽不尽相同,但其中皆离不开“和”的内涵。

儒家学说的核心为“仁”,但“礼之用,和为贵”的提出体现了和谐思想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却也离不开一个“和”字,其提出的无为、无争体现的正是对于和平观念的追求;法家思想严肃,重视规则制度,究其根本也是为了追求社会的平和;墨家崇尚“兼爱、非攻”,短短四字体现出平等友爱,反对战争,追求和谐的基本思想。儒道墨法四家思想皆有其独特的价值,其中“和”一字作为一道绳索将各家文化串联融合,逐渐发展成为如今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气质之一。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和谐,追求人与世间万物的和谐,追求社会与世界的和谐。这些追求和谐的一举一动都是“和”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心中的有力证明。

1.1 “和”的由来与发展“和”一字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中,写作“龢”(见图1)。《说文解字》[1]中记载道:“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户戈切。”“龢”字为左右结构,以左边的“龠”表现形,以右边的“禾”表现声,表示从长短不一的竹管中吹奏出“和和”乐音以调和众声。而后金文承续了甲骨文字形,用来比喻人们的言论相互响应、合拍。由此可知,“和”的初始含义与音乐有关,其产生与古代乐器密不可分。此外,因“和”与“龢”读音相同,皆为协调、和谐之意,后来便慢慢发展为用简化字“和”代替“龢”,也就是人们如今所书写的“和”。

《广雅》[2]曰:“和,谐也。”经过不断的演化,“和”的含义从与音乐相关逐渐向“和谐”发展,又从和谐、相适延伸为协调、调和等意义。《逸周书·谥法解》[3]说:“不刚不柔曰和。”《荀子·天论》[4]说:“万物得和以生。”可以看出,此时“和”的含义已超越其本身,甚至成为世间万事万物共生共存的方式和动力。最终,“和”的含义变为独立个体间的协调、调和、和谐、恰到好处。

1.2 中医里的“和”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纵观中医药文化的各个方面,从阴阳五行到气血精液,从四气五味到理法方药,从功法导引到针灸推拿,中医药处处彰显“和”的魅力。回溯四大经典及历代名医名家凝练的学术思想理论,处处体现了“和”文化与医学发展的高度融合。“和”文化与中医药紧密结合,通过探索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性,维持“和”的平衡状态,这正是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核心所在。

1.2.1 人与自然相和 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命题。宋代的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早已多次强调“天人合一”和谐观的重要性。中医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医认为,人依赖自然界而生存,自然阴阳之和,人与自然之和,是人存在于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条件。《素问·宝命全形论》[6]207说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秉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之法则而生长的。自然有一年四季、黑白昼夜等时间规律,人生存于自然界中必定需要遵守自然的规律,使人体的“时钟”与自然的“时钟”相适应,这是人的生存之根本。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6]21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淮南子·本经训》[5]曰:“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埒类。”许多古籍当中都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阴阳之气遵循“和”的原则运行而化生万物。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一方面要适应自然,同时也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地对其进行改造,以求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此时的中医药“和”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有着独特的指导意义,其倡导的核心理念对从根本上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2.2 人与自身相和 人体本身可维持一种自和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健康”状态。人体不“和”则病,人要达到健康状态,除了与自然相和,激发“自和”的机能同样重要。《灵枢·邪客》[6]334谓“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外”,反映了机体本身是动态统一的。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体任何部分的机能失常都会影响疾病的痊愈。协调阴阳、气血、脏腑使机体达到“和”的平衡状态,不仅是健康的保证,更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武器。李国臣[7]认为,当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阴阳的失和,此时人体会自动进行调整,以消除阴阳不和现象,使二者归于和谐,这是中医的“和”与人的“自和”的最直接体现。除了机体自和,中医也追求身心的和谐,即把握生理与心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形神合一,达到真正的人与自身相和,是中医学“和”思想的重要体现。

1.2.3 人与社会相和 随着现代化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加重、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加快等一系列新的时代问题接踵而至,社会方方面面都可能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统一也会反作用于人与社会本身,最终达到“和”的平衡状态。中医学重视“和谐”关系对生命健康的影响,也强调人与社会之间应保持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工作,社会和谐、经济蓬勃、政策民主、科技进步等不仅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发展,更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2.4 中医治法之“和”法 中医治疗疾病八法中的“和法”,是通过调和或和解之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气血、营卫、阴阳、脏腑、形神和谐,人体则健康正常,反之则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有医家认为,中医八法概括起来皆为“和”法,“和”的理念贯穿于中医治法的始终。《医醇賸义·自序》[8]指出:“夫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即是和法也。”可见“和”法不仅包括狭义上的“和解”与“调和”二法,其他七法旨在恢复机体和谐,皆属于“和”法的范畴。郭延东[9]指出,中医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强调人体与自然、自身、社会的和谐,在治则、治法、组方法度、用药方法、治疗目标等方面突出“以和为治”,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治法。肿瘤的病机复杂,治疗关键是以脏腑和谐为本,无论哪种中医治疗手段,都旨在追求机体的“和”,以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2 “和”文化与带瘤生存

带瘤生存指的是肿瘤患者经过规范标准的抗肿瘤治疗后,常见的肿瘤症状消失,瘤体不再增殖甚至局部缩小,癌细胞不再扩散,病情长期稳定并趋于好转。带瘤生存理念与以往西医“完全消灭瘤细胞”的征服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中医整体观,强调治疗重心为“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生的病”,提倡让人体达到和谐统一的治疗模式,突出了中医的“和”理念。

2.1 肿瘤的防治现状对肿瘤的防治并非易事,其困境在于肿瘤疾病自身的特殊性。肿瘤细胞有别于正常组织细胞,具有特异的生长机制、分化增殖能力及侵袭其他正常组织甚至向远处转移的能力。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目前肿瘤的治疗方式多样。西医治疗方面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免疫治疗等;中医方面则有中药治疗、针灸、康复、功法导引等。目前对肿瘤的治疗工作大多关注在“除瘤”等方面,效果大多差强人意,有时甚至造成“过度治疗”,导致多数患者机体功能遭到破坏,免疫力受到重创,随后则面临无法避免的肿瘤复发或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能得到保障。而生活质量的构成(quality of life, QOL)除了肿瘤的消退,还应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重要方面的改善和恢复[10]。为此,将肿瘤防治工作聚焦于带瘤生存,其目的是让患者的生活更有质量和更有意义,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肿瘤治疗模式。

2.2 带瘤生存的发展潜力带瘤生存并非天马行空,不少专家针对带瘤生存这一理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在临床上皆取得了一定进展。曹敏等[11]提出,中医治疗肿瘤的带瘤生存理念,并非单纯的“姑息”治疗,而是持有“治病留人, 伺机再动”的态度,与肿瘤互相牵制,达到平衡的“和”的状态。殷书敏等[12]认为通过扶正祛邪法,调节阴阳以达平和,“重塑”肿瘤微环境,可以使患者达到带瘤生存的理想状态。王雨婷等[13]观察患者接受中药地龙鳖甲膏联合常规的抗肿瘤对症治疗,可以达到“带瘤生存”的状态,且效果显著。程悦蕾等[14]研究中医药干预对大肠癌带瘤生存患者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医药的辨证论治使带瘤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李洪波等[15]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在临床的应用情况,验证其可显著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获益,最终实现带瘤生存。上述研究显示了带瘤生存的可能性及可行性,为带瘤生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2.3 带瘤生存中的“和”文化带瘤生存,追求的是人与肿瘤之“和”,以求达到人与疾病和谐相处的状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充分反映。带瘤生存不是机体与肿瘤的博弈,而是在了解肿瘤现状的前提下,把肿瘤看作患者身体的一部分,针对患者的特点及肿瘤的特异性,提供相对应的治疗手段,平衡肿瘤与机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瘤共存的“和谐”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带瘤生存追求的是患者与肿瘤的“和”而并非“同”的思想。史伯[16]对“和”与“同”进行了区分:“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的思想不是追求万物相同或一致,而是提倡存在差异的内部和谐,即不同的事物相互调和,达到差异性的统一。世间万物有其独特性,求同存异是维持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可促进万物有序发生与发展[17]。带瘤生存追求的不是完全消除肿瘤的“异”,而是追求机体与肿瘤的和谐,达到人与肿瘤和谐共处,以减低肿瘤带来的恶性影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所谓“和调乃能处安”,带瘤生存强调患者与肿瘤“各安其位”,对待肿瘤既不过度治疗也不任其发展,以改善患者个人感受为最大前提,是向“将肿瘤作为慢病治疗”这一观念转化的关键一步。

2.4 中西医之“和”促进带瘤生存中医和西医虽是不同的自然观引导形成的不同的医学体系,在理论和技术应用上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对抗疾病,实现人类的健康。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应该携手发挥其各自独特的优势,实现治疗的有机融合,体现对“和”理念的追求。中医、西医应携手合作,发挥“和”文化的现实指导意义,充分融合中国传统的“和”思想与现代医学治疗理念,为人与肿瘤和谐相处创造条件,实现真正的带瘤生存。

3 总结与讨论

中华上下五千年,以“和”文化为中华文化的思想核心,凝聚了国民的智慧与信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进了民族的团结与友谊,实现了国家的振兴与昌盛。中医药学讲究“和”,汲取“和”文化,促进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的医学事业不断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和”文化的内涵。把中国传统的“和”文化融入疾病治疗中,利用“和”文化指导并解决现实医疗问题,是人与疾病“和谐相处”的最佳体现。面对中、西医的差异,医者要用和谐的眼光看问题,把握中医与西医的平衡状态,这将成为人类健康事业不断迈向新高度的重要动力。

猜你喜欢

中医药疾病肿瘤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ceRNA与肿瘤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