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2024-01-25周飞
周飞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很多事物等着我们去观察,去探究。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探究,就一定能发现许多不易察觉的美好,写出特别有生活味儿的习作。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如此,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仍然有某些特点还没被人发现,还没被人写过。留心周围的事物,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写新发现,才能让文章与众不同,使读者眼前一亮,给读者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张浩同学写的《墙角下的朋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群蚂蚁搬了半天,馒头还是纹丝不动。这块馒头只有火柴盒那么大,但是在蚂蚁面前却是一座大山啊!这时,另一群蚂蚁又冲到馒头旁,其中还有五六只大蚂蚁。蚂蚁们齐心协力,终于把馒头慢慢移到了蚁洞旁。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馒头太大,洞口太小,进不去。蚂蚁可真有办法,它们各自用武器——“大夹子”把馒头夹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运进洞里……
蚂蚁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动物,它们似乎总是闲不下来,要么匆匆忙忙地赶路,要么团结一致地运输食物,绝大多数人对蚂蚁的印象仅此而已。张浩同学通过观察,意外地发现了蚂蚁把馒头搬进洞里的过程,写出了蚂蚁的智慧,刷新了读者对蚂蚁的认知。这类有新意的素材,应当受到偏爱。
世界上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植物在变化,动物在变化,场景在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间万物的奇妙。观察时,要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有些事物甚至还可以尝一尝。只有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才能把事物形状、大小、颜色、位置、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写清楚,写精彩。
在《猎猎》这篇习作中,李晶同学写自己教小狗“猎猎”握手,可它不肯学,于是有了这样的一幕——
它好像明白了我是在生它的气,于是就蹒跚地跑过来,懂事地趴在我的腿上,温顺地蹭着,还一边“呜呜嗯嗯”地叫,好像是在请求我原谅它。这时,我又重新立起身,拍拍猎猎的脑袋说:“猎猎,好猎猎,我不生你的气了,我教你学握手好吗?来,试试,就这样!”我说着,连着做了几次示范动作。我向它伸出手去,他圆睁着一双明亮的黑眼睛瞅了瞅,又歪着小脑袋瞧瞧我,终于会意地将它的前肢放在了我手里。我高兴地一边叫着“好猎猎”,一边把它抱起来。猎猎毛茸茸的小脑袋紧贴在我的脸上,是那样的柔软……
小作者借助视觉、听觉、触觉观察“猎猎”,收获了不少感人的细节,比如“猎猎”用“呜呜嗯嗯”的叫声表达歉意,用小脑袋紧贴“我”的脸表示亲昵。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小作者通过对比的方法描写“猎猎”的变化——从不肯学握手到主动学,表现了“猎猎”的善解人意、聪明可爱,同时也表达了小作者对它的满心喜爱。
在觀察事物的过程中,事物的变化会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好奇、喜悦、惊讶、担心、同情、感动……不管是写动植物,还是写生活场景,都应该穿插描写自己的联想、想象、感想。主动分享自己观察时的所想,不仅可以从侧面衬托事物的特点,还能有效带动读者的情思。
请看季羡林先生《神奇的丝瓜》中的片段:
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的窗外,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看到小瓜随风摇摆,“我”担心它坠落;看到小瓜停止生长,“我”想象它仿佛得到了停止生长的命令,悬着的心才放下;看到三楼窗外新出现的两个瓜正疯长,“我”不禁再次担心起来。作者结合丝瓜的神奇变化,穿插自己的感受,写得一波三折,让人忍不住跟着担心,迫不及待地往下读。
请你拿起笔,将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