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设计院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模型的思考
2024-01-25姚翠霞
姚翠霞
摘 要: 通过研究国内外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现状和通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分析导致目前设计院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运转不佳的原因,提出了設计院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思路,初探建立具有设计院企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迭代优化模型,即:T0创新体系原则值+优化值(项目全生命周期实践)。提出科技创新活动以项目为基本实践单元和载体,尊重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运行的需求和规律,得到优化值。首次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关键因素及原则,以设计院型企业为建模对象,随着模型的不断优化迭代和成熟,可逐渐推广至更多类型企业应用。
关键词: 科技创新体系原则 优化值 项目全生命周期 模型思考
中图分类号: F279.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9-3567(2023)12-0059-03
基金项目:云南省数字水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项目编号:202305AK340003)。
1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意义和目的
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开始爆发,世纪疫情来势汹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央企将承担新的任务与使命,在科学研究国际化、分散化等竞争压力下,直面科研任务大型化、人员流动常态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管理挑战,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升科技人的精气神,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并作为央企工作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同时应努力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既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民生社会经济需求,也是满足企业自身持续健康发展需求。可见,央企设计院的科技创新自带“使命性”“自驱性”基因底色。
隶属央企的国家特大型综合甲级勘测设计院,现大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转型升级需求和压力,由相对单一的勘测设计业务逐渐转为“规划设计+投资运营+工程总承包”三位一体的业务模式,随之也会引发市场经营模式、企业管控模式的改变,倒逼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能够帮助加速核心业务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差异化竞争,抢占战略领域和目标市场竞争制高点。
企业自身业务模式、经营模式都面临重大转变,大型央企设计院出现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人才梯队断层、产品质量下降、收益率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企业是否能维持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能否加快塑造未来科技竞争优势,取决于能否构建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集聚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本文结合笔者在大型央企设计院的科技创新管理实践,提出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优化路线,并对技术创新体系主要构成要素进行阐述,以期对改革中的国有大型企业有所借鉴。
2 科技创新体系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创新体系特点
科技创新体系一般由创新的主企业主体、基础设施及场地、人才资源、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成果与需求互动机制等因素组成[1],不同国度在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组织机构性质和形式的科技创新体系有所区别。日本农业的科技创新构建了包括协调型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官产学各具特色并联合开发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重点参与、农民协作的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辅以科技人才支持和法治化保护的辅助政策体系,有力推动了日本农业发展[2];美国硅谷科技创新体系包含政府、企业、大学这三类核心主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空间广阔,但需要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优化创新氛围、创新环境,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优秀民营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难题联合攻关,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增强技术研发力量之路。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当前国内外困境的中坚力量。新时期科技创新内涵的拓展赋予了国有企业新动能,也是破解国有企业发展困境的制胜绝招[3]。
国有企业与国内民营科技企业、科研结构的科技创新体系存在差异。民营科技企业以科技求生存,用科技谋发展,从成立之初就将研发能力、技术水平、科技人才数量、核心产品等指标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民营企业因规模、行业特点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相对于国企均偏低[4]。高校科研院所作为知识传授和科技创新的中心,侧重于基础性、基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对于我国企业创新联合体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5]。
基于上述的基本调研和理解,科技创新体系已转向为以企业为重心,始于创新构思、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各种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相互作用的要素协调者,为政产学研用全面合作搭建有效的服务平台。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资金和战略订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输送、民营企业技术成果及转化、外部环境及资源、企业内部科技管理和创新氛围[5]等。所以国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是为了提升科技创新组织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协同能力,调动科技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科研项目、创新平台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科技人才与科研投入等配置与聚集,充分发挥出国企的创新潜能。
随着近年来国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实践积累,逐渐形成具有国企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立足于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创建信息反馈体系,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带动创新链和产业链,通过人才支撑体系等一系列的创新保障体系,致力于构建一套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打造技术创新文化体系。该体系涵盖创新主体、科研项目、创新平台、创新激励机制、科技人才队伍等核心要素,具有高度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合度。
然而,这一过程存在不少难题和困境。国企下设的设计院型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会逐渐出现部分不适应、创新一定受阻、推进缓慢等问题,导致创新体系浮于形式化、规模化,无法有效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创新闭环。
2.2 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研究能源建设系统下的设计院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现状,分析导致科技创新体系运转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设计院主要以技术立院,以工程项目为基础,主体是靠市场业务经营来盈利。科技创新体系与技术质量体系重叠度很高,人才具有专业精细深耕、多专业协同、工程实践强等特点,但人才的科研能力存在不足,缺乏关键技术攻关研究的相应优势技术、领军人才做支撑。
二是创新资源,政府给予科技扶持政策及资金支持度相对于高校明显偏低,自身科研投入、科研装备场地以及外部高层次人才引进受限,且受市场业务影响波动,创新资源分配不稳定、不持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品市场应用比例偏低。
三是科技项目技术团队凝聚力不够,科技项目管理松散,科技项目和创新研发平台申请立项与建设执行与成果转化应用等阶段紧密度不高,甚至出现一定脱节现象。项目负责人或课题负责人经常身兼数职,不能很好地投入科技研发中,团队松散,无法形成相互激发创新和互助的氛围,科技创新者无很好的归属感和被尊重感。
四是设计院的科技创新工作目前主要是鼓励激励机制并非考核机制,成果仍偏向于专利授权、论文发表等指标性成果,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投入和关注不够;成果转化应用更多的是技术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证明,相对缺乏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
3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迭代优化方案
设计院科技创新体系运行且在持续改进中困难重重,其根本原因是企业习惯性用工程项目管理思维模式,遇到实际问题,只是提出和制定自我管理约束规则,并延展对外创新资源关系网,这些规则和关系网放在单个项目周期内运行管控上都是正确或必要的,但是在企业各个部门全面运行过程中,很多具体的规定、政策和关系管理是相互冲突的。在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领导者、科技创新带头人、科研项目负责人及核心技术骨干该如何决策、保证体系高效运转是个难题[6]。
设计院企业科技创新迭代优化的基本思路是调研目前设计院面临的新形势、新业态下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结构需求,把设计院的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好、研究透,通过建立具有设计院特色的创新原则体系,将多种类型、性质的具体约束规则精简为底层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形成一整套方法论指导科技创新。即,在科技创新实践(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中应用底层的原则指导创新,尊重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运行的需求和规律,而不是应用浅层面的规定、政策约束创新。简而言之,央企设计院科技创新体系迭代优化方案基本模式:创新体系原则值+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形成的优化值。
3.1 创新原则体系
根据设计院科技创新需求,特提出以下三个原则。
3.1.1 原则一:以知识产出为目的
通过知识管理促进科技、经济发展、市场开拓。这里所指的知识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
3.1.2 原则二:执行积极型组织模式
最大程度减少臃肿的行政管理层级。积极型组织的核心力量和基础是来自组织的人才及附加在人才身上的知识。既要注重技术带头人的品牌效應和资源整合能力,又要关注青年科技工作者,充分激活他们身上的科技创新积极的力量,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工作。
3.1.3 原则三:创新体系数字化
建立创新体系的运作平台、知识管理平台。不仅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平台、科技社交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更需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信任体系和可溯源体系,进行企业内外组织管理,扩大科技连接范围同时也降低自身科技创新投入风险、增加市场机遇[7]。
3.2 ΔT优化值(项目全生命周期实践)的提出和计算
以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为载体,针对项目不同阶段,明确科技资源范围或对象、组织模式、人才管理方式、资源运作模式、资源转化及资源管理约束条件,在不断累积的项目资料中,通过自主学习+人工调节的模式,逐渐演化形成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演化迭代模式,用于智能指导项目高效运行管理,通过项目的高效运行倒逼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服务部门[8],如人力资源部、科研经费管理部、招标采购部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部门等做出一系列符合项目自身发展规律的改革措施和方法。
4 技术创新体系主要构成要素
设计院不能受困于眼前的问题,例如:过度制定自我约束规则,编制烦琐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文件,从而使企业内部形成巨大的内耗、内卷旋涡而不能自拔。
首先需要做的是梳理出区别于技术质量体系的科技创新关键约束规则或条件,并精简为底层原则,然后根据这些原则形成优化方案、迭代器指导科技创新。
根据设计院科技创新需求,精简提炼出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P1):以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成果为科技绩效考核点。原则二(P2):执行“以人为本”积极型组织模式,发挥“人点燃人”——科技中青年与前辈以及团队共同探索卓越的催化连锁效应。原则三(P3):实现创新体系数字化建设运维。建立创新体系数字化管理平台、创新产出信任体系和可溯源体系,降低自身科技创新投入风险、增加市场机遇。
央企设计院科技创新体系迭代优化方案公式为
优化迭代的创新体系T=Pi+(工程项目,科研项目)实践×D(迭代器)i,(i=1,2,3)
(工程项目,科研项目)实践×D(优化)
设计院的科技创新的载体不仅是科技项目,还包含工程项目,工程项目是设计院立院之本,创新需求是它们,创新成果最终回馈的也是它们,工程项目对于科技创新投入比例也越来越高(5%~10%)。
P1对应的D1是创新成果与项目匹配度、支持度以及成果转化转移率,只有D1值不断提升,P1才会正向改善。P2对应的D2是保障科技人才的职业通道畅通,不仅在科研岗,还在技术岗、管理岗上,都有流转和提升的机会。P3对应的D3是提供一个科技创新的数字化账本,看清走过的创新路,明白将要走的创新之路。
在不断地创新累积中,通过不断调整迭代器,指导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服务部门采取一系列符合项目自身发展规律的改革措施和方法,配合科技创新高效管理,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最终目标。
5 结语
央企设计院的科技创新体系的“使命性”“自驱性”基因,促使其势必将科技生产与工程需求的情景高度融合在一起,致力于接跨学科合作、跨行政管理部门、科技产业融合等问题上的瓶颈,推动技术创新,逐步转变企业业务、管理的深层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孙战伟,赵蕾.推动构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4-13(011).
[2]李慧泉,毛世平.日本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现实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2): 44-52.
[3]钟宇生,邱利民,刘征侃,等.关于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思考[J].轻工科技,2023,39(5): 186-188.
[4]张亮,王再进,郭明.强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J].企业管理,2023(9):10-13.
[5]黄建,余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57-59.
[6]刘开强,沈玮,谭乐,等.新时期支撑高质量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23,37(4):675-681.
[7]韩国元,冷雪忠.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理论溯源、时代内涵与实践议题[J].科技导报,2022,40(7): 13-22.
[8]汪伟.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及规划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