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代红色博物馆的美育功能

2024-01-25刘薇

文教资料 2023年18期
关键词:美育新时代

刘薇

摘 要:新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新内涵,对我国的美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红色博物馆不仅能为学校美育提供教育资源,同时也是开展社会美育的重要力量。本文试以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美育工作的实践为例,探寻新时代红色博物馆发挥美育功能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 红色博物馆 美育

美育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先秦时代的《礼记》便介绍了周代礼乐教化的精华。美育的实践也有相当长的历史脉络。如古代诗人赏菊,有感于菊花傲霜斗雪、坚强不屈之美,便将菊之气节作为勉励自我、指导自己行为处世的精神标杆。“千古高风说到今”,描绘的正是中国人利用菊花进行美育的实践。近代中国的美育概念起源于蔡元培,其在担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期间,便首次将“美感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蔡元培认为美育是一种“超轶乎政治者”的教育,“美育之设备,可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1]。

他的观点为当代中国的美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1919年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美育观也开始被广泛接受。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认为,美育是与人类社会改造相联系的。劳动创造了美,人在实践中认识美,形成审美经验,经由“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2],根据具有“不可违背的制约性”的、“为建造作品所不可脱离的实践原则”[3],即美的规律,创造美。美育通过提升人的审美需求,激发其改造自身、改造客观世界的热情,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步骤。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中国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育作为团结、教育人民,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抓手,成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内涵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以学校为中心的当代中国美育体系逐步形成。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美育思想的同时,又融合了西方美育思想中的精髓,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赋予了全新内涵,并将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就美育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如2018年8月,他在给中央美院8位老教授回信时就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4]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5]同时,党和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力图将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落到实处。在党和国家统一部署的指示下,美育工作以学校为中心,不断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美育联系,逐步推进深化,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认为,美育是审美、情操、心灵、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美育工作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育工作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美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为本,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工作应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美育应由学校走向社会,侧重社会属性美育的引导,让美育走进公共场所,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红色博物馆的美育功能

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是开展社会性场馆教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教育对象是广大观众。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包含智育、德育、美育三方面。博物馆的智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展览陈列、互动等形式向公众传递文化科学知识,德育、美育功能的发挥则都是通过观众参观时获得的情境体验,形成情感经验,进而提升自身道德水平与精神境界。德育、美育是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博物馆美育的作用路径是:观众通过在博物馆内开展审美实践,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审美感情;感情是人的感受与思维联系的桥梁,在其催生下,观众生成审美经验,并经由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审美取向;审美取向形成后,必然会对具体的审美过程产生作用,观众经过一次次理智的、能动的审美实践,逐渐提高审美水平,完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博物馆的美育具有直观性、体验性和自由性等特征。审美实践是培养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博物馆美育中的审美对象——场馆、展陈文本、展品等都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可以给予观众直观的审美刺激,其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心灵冲击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所无法比拟的,能切实增强美育的感染性与实效性。观众置身于馆内一切审美对象共同构筑起的审美情境中[6],能全身心地融入美的氛围中,更好地调动所有的审美感官,拉近与审美对象及美本身之间的距离,培养审美感情,加速美育经验的形成。观众在博物馆内享有高度自由,即接受美育的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的自由、选择欣赏对象的自由。不论何种教育,在自愿接受的状态下所发挥的成效是最佳的。高度自由是博物館发挥一切教育功能的优势与效率保障。

红色博物馆是博物馆的特殊分支,具备一般博物馆的所有基本功能。红色博物馆的特殊性在于,它承载的是革命史,宣扬的是红色文化,成立的目的是为党发声,它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它的一切功能都被打上了红色印记,具有政治导向性。也正是红色博物馆极强的政治属性,使得其所追求的育人目的与新时代美育工作的目标高度一致,其美育功能的特征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要求亦高度契合。在红色博物馆里,红色资源的密度与红色文化的含量远高于一般博物馆,呈现红色艺术风格的场馆建筑、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展陈文本与展品,都是让观众能直观地接触到红色文化的物质媒介。红色博物馆的展陈通常以历史事件或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因此格外重视情境营造。充满红色审美取向的情境,有助于观众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红色审美体验。自由之于红色博物馆,既是其展陈反映出的精神追求之一,也是其开展美育工作的理论依归。马克思认为,美不仅是个体性的体验,而且是与人的最终解放联系在一起的;异化的人是不自由的人,不自由的人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美的创造的。因此,在高度自由的红色博物馆开展美育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此外,红色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服务对象涵盖社会各阶层,切实发挥红色博物馆的美育功能,能同时满足学校内外一切受众接受美育的需求,符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要求美育面向全体、走向社会的要求。

三、新时代提升红色博物馆美育效果的有效路径

红色博物馆要发挥美育功能,须遵循美育的特点、尊重美的客观规律,守正创新。即在坚持新时代美育工作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坚持育人导向,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为学校美育提供教育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美育服务。

(一)以展陈为中心,开展全方位美育

展陈是红色博物馆的基础功能,也是开展美育的主要途径。要搞好美育,必须将展陈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将人文艺术与先进科技相结合,为观众提供质优量足的红色教育资源。

1. 传播符合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红色审美取向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红色审美取向植根于红色文化,以革命活动及其蕴含的精神为事实依据,推崇人類崇高精神品质的升华,表现为爱国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红色博物馆将红色审美取向作为美育的审美导向,借助展陈大力铺陈红色文化之美,有利于帮助观众确立符合新时代马克思美育观的审美标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观众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作为行动指南。

红色审美取向包含两个层面,即艺术层面与精神层面。

(1)艺术层面的红色审美取向

红色博物馆在优化展陈内容、甄选精品文物时,不仅要考虑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要突出艺术价值,并在必要时合理使用辅助展品,完善布局,突出主题。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以下简称“福建省革”)在福建革命史基本陈列的开篇,便以巨幅浮雕作品装饰序厅作点题之用。这一巨幅浮雕展示了福建革命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雕刻风格古朴、线条遒劲,充满正义之美、力量之美。又如在描述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单元,福建省革以古田会议会址巨幅漆画为背景,搭配毛泽东伏案挥笔著雄文的大型半身雕像,通过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体现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充满理性之美、希望之美。观众经由这些充满艺术性与韵律感的审美对象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美的感受,并为其中蕴含的英勇顽强、积极向上的红色精神所感染,从而增强自身对红色文化之美的感知、认同与向往,逐渐形成红色审美取向。

(2)精神层面的红色审美取向

福建省革一贯重视展陈文本的构思与锤炼,变传统的“史书式”陈列为“史诗式”陈列,在保持历史感的同时,注重提炼典型历史事件及人物,以突出展陈文本的形象性。如在三年游击战争章节,通过讲述瞿秋白烈士英勇就义的事迹,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理想信念之美。又如在苏区建设章节,通过流传于闽西苏区的民歌,表达了群众对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赞誉,展现了其爱民之美、廉洁之美。观众在展陈中感受到了先烈们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与清正廉洁的道德作风,这些精神层面的体验,不仅能加深其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领悟,也能推动其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帮助他们增强爱国热忱和民族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内驱力。

2. 融合发挥各学科优势

在红色博物馆的美育实践中,审美感受的形成源于观众在审美情境中的体验。博物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因此,要营造符合红色审美取向的、具有艺术性和高度体验性的审美情境,必须要融合发挥各学科优势,使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相融合,广泛运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以优化观众的审美体验。福建省革以科技为展陈赋能,大量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观众在博物馆审美情境中的体验感。如在展示新时代数字福建建设成果时,福建省革用多个柱形led屏幕构筑出现代化城市高楼林立的场景,通过滚动播放数字影片搭配立体环绕式音响,展现数字科技的无限魅力,极大优化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二)以服务为桥梁,创新美育方式方法

随着教育理念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早已不再囿于固定的场馆内。红色博物馆应以专业细致的服务为桥梁,连接博物馆与社会大众,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使其美育功能向全社会拓展延伸。

1. 提供形式多样的馆内教育服务

固定的场馆空间是红色博物馆配合学校美育、开展社会美育的天然课堂。红色博物馆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教育心理学,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提供适应其群体特点的美育服务,因地制宜,提升观众接受美育的意愿及学习成效。如对待不具备历史学科知识基础的幼小学生群体,宜强调动手体验,向其提供“在做中学”的儿童教育服务;对待具备一定历史学科知识基础的初高中生、大学生,可提供以教导解说型为主、引导发现型为辅的美育服务,在系统讲解中引导他们认识美。福建省革定期在场馆中举办各类面向幼小学生的美育手工体验活动,如将民间刻纸艺术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的“礼献建党 刻制传承”活动、手绘明信片寄情红色记忆的活动等,引导儿童学习红色历史、欣赏红色艺术;向初高中生提供的美育服务,则以红色研学为主,如“中央苏区——福建”金融史研学活动,通过讲述苏区金融史,介绍苏区货币设计中蕴含的红色美学,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创新美育馆校合作模式

当前,以学校为主导的馆校合作教育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但是,红色博物馆如仅将自己定位为美育工作中的辅助型角色,或是单纯的美育资源提供者,不仅不能发挥出馆校合作模式的最佳效果,也不符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对整合社会资源做好美育工作的要求。创新,是红色博物馆在美育工作中突出自身存在感的不二法门。红色博物馆应从专业立场出发,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新美育方式方法,将观众吸引进馆校合作的美育课堂,使其自觉自愿地接受红色美学熏陶。福建省革立足红色文化传承,积极开展馆校联办艺术活动,举办了有福州多所高校、企事业单位参加的“赓续红色情·奋进新时代”诗歌朗诵会,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联合主办的“传承民族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主题艺术党课暨钢琴作品音乐会等活动。这些将人文艺术与党课相结合的美育活动,在传递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让观众获得了美的感受和思想洗礼。

3. 提高讲解服务质量

讲解是红色博物馆的基本服务功能,也是提升美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事实上,讲解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要求讲解员既要掌握“因人施讲”的交流艺术,又能充分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讲解员要通过精心编写的解说词和艺术性的讲解,帮助观众理解展陈内容,引导观众认识美、提炼美,同时获得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愉悦感。福建省革在对职业讲解员进行系统培训的同时,也着力打造志愿者隊伍,定时开办儿童志愿者讲解员培训班,培养出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儿童讲解员。他们成了场馆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彰显出朝气蓬勃的红色之美。此外,福建省革还与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合作,创造性地引入“话剧讲解”模式,将静态展览与动态的话剧表演完美融合,由专业话剧演员扮演谷文昌、廖俊波等极具时代特色的人物,引领观众沉浸式互动观展。这一跨专业的红色艺术展演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

4. 提供流动性服务

红色博物馆拥有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研究人员队伍,研究成果颇丰。这些研究成果同样是美育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通过举办流动性美育主题展览,组建红色宣传队前往各地举办讲座、报告会宣传红色美学,出版以本馆藏品为主的美术图册、科普读物、参考资料等形式,让红色博物馆的研究成果走进社区、院校、各企事业单位,与全社会分享研究成果,是美育向社会拓展延伸的应有之义。在“互联网+”背景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对红色博物馆的数字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何运用好大众传媒与新媒体,扩大自身在美育工作中的声量,是红色博物馆应该长期探索实践的新课题。

四、结语

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活动,美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在每个人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塑造人格、美化情感、培养道德的作用。在校生群体需要通过美育提高自身审美和人文素养,同样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非在校生群体也有接受美育的权利和需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认为,美育应当面向全体,但现阶段,我国美育工作的开展依然以学校为中心,其美育对象主要为在校生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就成为非在校生群体接受美育的主要选择。这对红色博物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红色博物馆应不断开展美育探索与实践,承担起引导科学思维、提升公众审美水平的责任,点燃全社会奋斗激情,激励人们踔厉奋发,书写新时代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等.先生归来兮 蔡元培,以美育改变中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51-5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3] 王向峰.美的规律与艺术规律[J].艺术广角,2020(4):72-79.

[4] 杨宗元.坚持立德树人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J].红旗文稿,2022(8):40-42.

[5] 高鹏.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21-12-13.

[6] 徐望.博物馆美育场域的审美情境[J].文艺争鸣,2022(1):176-181.

猜你喜欢

美育新时代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美育教师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