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2024-01-25罗燕
罗燕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
春节将至,准备年货成为家家户户的大事,民生商品将迎来消费热潮。同时,重要民生商品价格、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也备受关注。
各地纷纷出台措施稳价保质,为节日消费保驾护航。比如,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日前发布重要民生商品等领域稳价保质合规提示,要求各经营者自觉规范价格和竞争行为,坚守食品安全底线,严把质量安全关。
就节假日如何更好地稳价保质、促进销费,《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
对于百姓来说,最重要的民生商品应该是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商品的供应。总体来看,今年春节这些东西的供应是充足的。去年以来,我国粮食蔬菜水果的产量比较大,不会出现短缺的情况。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我国粮食收购平稳有序,全年收购量保持在4亿吨以上;粮食储备规模进一步增加,粮食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产量占世界50%以上。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粮食蔬菜的供应保障能力。
但供应总量上来了,加工能力还有待提升。在丰收的同时,有些地方的农产品出现滞销,影响农民采摘收获的积极性。
还有些地方,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运输的原因,出现个别商品的短缺,但总体是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
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自己生产的粮食、蔬菜很少,很难满足市民的需要。河北是蔬菜生产大省,还有一些粮食储备也是在北京周边。北京需要跟周边地区建立紧密的供应关系,万一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应急保障,就近供应。京津冀联合发布,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北京、天津、河北建立紧密的联系。
联合周边省份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这是大城市一种比较好的做法,有利于应对紧急状态。当然,正常情况下,还是由市场来解决。
要过节了,政府要求不要哄抬价格,要丰富民生商品的供应,这是政府的职责。但是到了特定的几天,有一些特殊的食材,比如北京的韭黄,出现价格稍微上涨,也是正常现象,没必要强行压价,只要加大供应量价格自然会降下来,这是市场调节。
我们在要求保供“量”的同时,就有“质”的要求,包括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要求。比如,近年来,北京在河北一些地方投资建设了蔬菜生产基地,协议上就明确了量和质的要求,产品要符合相关标准。
不只是北京,全国各地的市场监管部门都会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等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抽检,一旦发现不合格,相关单位就要承担责任,接受惩罚。
农业农村部已经取消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也就是说所有上市的农产品都应该是无公害的,是符合基本标准的,如果达不到这些标准,就不能上市。此外,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供应则是根据市场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价格由市场调节。
近年来,我国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97.8%。
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一件大事,为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为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2023年农业农村部制定75种农药在食品中的327项最大残留限量,发布农业行业标准170项。
电商平台销售商品,也是有相关部门监管的。电商平台的价格波动、促销行为都会受到监管,消费者也会比价。
电商也是企业,就要保障产品质量,所售产品要符合相关要求和标准。当然,相关监管也要加强。尤其是对一些产地直销的农产品,要从源头严控产品质量。
保供稳价与节日促消费其实是一件事。只要价格稳定,供应稳定,质量有保障,消费者的节日消费就会提升。
这几年,百姓对食品安全更有信心,农产品的品种在不断丰富,产量也在提升。有些原来价格很高的水果、蔬菜,比如阳光玫瑰葡萄、樱桃等水果,品质很好,价格很高,但随着产量的提升,价格越来越低,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买得起了。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有些农产品供应量过大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市场,一窝蜂上,最后还是影响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