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探析

2024-01-24王友成

中国标准化 2023年9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城镇化体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泰州市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基础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最后给出当前新型城镇化标准化体系应围绕推进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推进文明创建,提升社会文化;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生态环境;推进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推进民生改善,提升市民生活五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关键字: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市民生活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09.013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Standards System

–Take Taizhou City as An Example

WANG Youcheng

(Taizhou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into and research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Taizhou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new urb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standards system. It finally gives suggestions in five aspects: the current new urbanization standards system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boost economic growth;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culture; facilitate gree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mot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nd improve public services;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standards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ety and cul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blic service, civil life

0 引 言

泰州市圍绕城镇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探索提高城镇竞争力、彰显城镇特色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泰州市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基础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作的重点领域与内容,从而进一步梳理泰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制定标准的需求,建立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1]。

1 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基础

1.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明显

泰州市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常住人口居住证制度,落实流动人口“同城待遇”,全面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农业转移人口享有更多更好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技能培训等服务。近五年共发放居住证40.13万张,累计转移农业人口43.4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56%上升到64.4%。

1.2 城镇化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

泰州市积极响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与周边城市一体化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坚持对接上海、融入苏南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跨江融合,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动车组列车实现进京达沪。中心城市融合速度加快,组团式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1.3 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泰州城市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突破 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创新创业活力持续释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1件。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做强城市两年行动计划,中心城市新型空间架构有序展开。

1.4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聚焦数字赋能城乡建设和治理,创新实施“网格+”和“一中心三平台”基层综合治理服务模式。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开展“健康长江泰州行动”,长江干流岸线生产性利用率下降到50%以下。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省考及以上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居全省前列,PM2.5浓度累计下降36.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9%,林木覆盖率达25.1%。

1.5 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

聚焦土地、产权等关键要素,积极探索农村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和农村资源变资产渠道,积极推进全域整治、整镇整治和整村整治等农村土地整治,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6个。率先开展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示范乡镇创建,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与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居)全部脱贫摘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99。

2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功能存在短板,特色形象不够鲜明,在全省发展大局和区域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作用亟待提高;二是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有待优化,融入都市圈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县城公共服务功能仍需强化,乡镇综合实力偏低;三是人口、人才吸引力不强,城市活力不足,老龄化程度加剧,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吸引力有所下降,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进程不快,包容、开放、普惠的发展环境有待提升;四是城市现代治理体系亟待完善,运行管理效率仍需提升,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安全健康、绿色发展等领域存在薄弱环节;五是适应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有待集成突破,土地、投融资、城市管理服务等领域改革任务任重道远,新型城乡关系建立仍需付出更多努力[2]。

3 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

在经过详实调研、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应当涵盖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支撑、相互交融、共同促进城镇化建设和发展[3],如图1所示。

4 新型城镇化标准化体系建设建议

4.1 推进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

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以产业升级促进企业发展,增强市场适应性、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力度,建立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持的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城市新的增长极。要让城市成为易于创新之地,提供一流的资源,创造便利的条件,形成宽松的环境。要重视加强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科研机构、重点企业解决产业或企业技术瓶颈问题,加大成果转化投入,加快产业链配套、延伸,集中力量推進产业高端化,形成具有创新优势的产业集群,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实施个性化、差异化发展[4]。

4.2 推进文明创建,提升社会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建设新型城镇化首先要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构筑城市质量精神,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名城、文明城市。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推动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弘扬城市质量精神,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把文明城市创建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深化常态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培植诚信文化,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完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一方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促进城市品牌建设。

4.3 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之魂,决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一是实行生态环境倒逼,严格执行城市生态规划,不触碰生态管理“红线”,并以土地亩产效益为依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按照发展目标规定,制定城市实施方案,进行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对目标兑现情况分析评估,完善措施,持续改进。三是完善生态配套工程,加大生态修复的资金投入,有效遏制城市生态退化现象,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同步与协调。

4.4 推进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服务

加强公共服务,有利于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率,改善市民福利,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建立都市圈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完善都市圈住房规划和用地供应机制,扩大资源开发水平,消除人口自由流动的障碍;在管理模式方面,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办医;在社保对接方面,加快推进社保体系互通。搭建基础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服务网络化和资源开发社会化。完善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建成城乡一体、供给多元、服务多样、高效安全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高供电、供气、供水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创新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供给。

4.5 推进民生改善,提升市民生活

城市居民生活随着城市发展得到普遍改善,但区域性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在缩小,但居民生活改善程度并不到位,需要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带动城乡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加强供给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挖掘消费潜力,确保满足居民消费增长需求。聚焦改善民生要求,突出保障人群重点,精心做好教育、医疗、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各类民生工作,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扩大受益人群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加政府与公众沟通渠道,解决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使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谭薇.标准化服务的技术实施路径研究——以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服务为研究对象[J].中国标准化,2018(3):147-153.

[2]唐晓阳,蔡立辉,邓祥明.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顾丽媛.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及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2):65-67.

[4]丁仁船,范海洲,连瑞瑞,等.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6.10(5):1-8.

作者简介

王友成,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制(修)订、标准化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张佩玉)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城镇化体系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