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视图巧解地球自转运动难点问题的应用研究

2024-01-24尚先志

凯里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时区经线经度

尚先志,郭 莹

(1.凯里实验高级中学,贵州凯里 556011;2.凯里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区时与地方时的计算、日期分布问题,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中依然经常出现,仍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难点在于该部分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大多数学生未形成地理空间思维,缺乏空间定位、空间差异比较、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分析的能力[1].加上教师教学方式传统,强调记忆、套公式等,解题容易出错,教学效果普遍偏低.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为克服这一难题,通过构建地理极视图模型(以下以北极俯视图为例),并用极视图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解决难点问题,该方法避免解题利用繁琐公式、死记硬背的方式,从而使解决问题图示化,直观易懂.

1 地球自转运动的教学难点思考

在新高考背景下,地球运动知识虽不再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内容,以选择性必修内容出现在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中,但其相关考题在新高考卷中仍经常出现.因此,对地理选择性必修教学来说,地球运动知识仍然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新教材把地球运动的课程教学安排较过去延后许多,学生学习有了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础,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困难,教师教学面临的挑战依然非常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从内容上看,地球运动中的时间计算、日期分布以及涉及的相对方位问题本身知识抽象性强,涉及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变化,对学生地理时空思维要求较高,学生对其理解难度较大.另外,虽然时间与日期问题与生活联系紧密,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但时间和日期分布具有抽象性、宏观性,难以直观、可视的感受.

从教师方面看,由于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不够深入,不少教师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强调公式、方法记忆,而轻视引导学生多看图、多观察经纬网地球仪,轻视引导学生对经纬度分布规律和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

从学生层面看,学生是在初中地理中学习到地球经纬网知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较长,学生把相关知识都遗忘得差不多了,不少已分不清经纬线,经纬度分布规律没掌握,空间想象能力缺乏,地球经纬网空间思维模型难以构建.学生习惯性停留在记公式和口诀,陷入死记硬背陷阱,很难用地图直观地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2 极视图的构建

针对学生地理空间思维不足的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经纬网地球仪,并总结经度的分布规律.强调从极地上空多看,从而形成极视地球的立体空间印象,便于构建极视图空间模型.教学中可让学生在地球仪上用水彩笔或记号笔加粗0°、90°E、90°W、180°四条经线,并画出从地球仪极地上空俯视看到的加粗的四条经线示意图,即得到极地俯视图模型,这里以北极俯视图(图1)为例.

图1 极视图模型

用极视图来分析解决相对方位(东、西)判读、时间计算和日期分布问题时,较通常用的数轴表示全球经线(或时区)法,在经度表示上更具有东西方向上连续性,地球空间地图的连续性和直观性.

3 极视图巧解地球自转运动教学难点问题的实践研究

3.1 相对方位的判定

两地相对方位判断是认识地图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尤其在非常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中,或只提供地理坐标信息时,判断两地方位显得尤为困难.两地相对方位的判断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两地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其相对方位为正南或正北关系;二是两地位于同一条纬线上,为正东或正西关系;三是两地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纬线上,这种情况可分为先找两地的相对南北关系,再找两点的相对东西关系[2].从学生做相关试题出错情况来看,后两种情况出错较多,难点在于东、西方向的判断具有相对性,而学生未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经纬度空间分布模型,只注重方法规律的记忆.如:同在东经度,数值大的在东,数值小的在西;同在西经度,数值小的在东,数值大的在西;分别在东经度和西经度,若两地经度和小于180°,则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这里巧用极视图模型判读东、西方位,更直观、简洁地解决了东、西方位判断具有相对性的难点.

例1: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可用于定位、导航.若在甲、乙两地GPS接收机显示的经纬度坐标分别为北纬36°31′、东经118°28′和南纬74°19′、西经76°32′,则甲在乙的( )

A.东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解析:首先判南北,这比较容易,从纬度看,甲、乙两地分别位于北纬和南纬,则甲地在乙地的北方;其次判相对东西方向:①构建极视图模型(以北半球为例),如图1;②在模型图中标出甲、乙所在经度的相对位置,如图2;③找劣弧段(两地经度差小于180°的弧段),顺着自转方向从甲所在经线至乙所在经线为劣弧段(经度相差165°),反向看相差195°为优弧,得出甲在乙相对的后方(或乙在甲的前方),即甲在乙的西方(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前进方向为东方,后方为西方),综合判断甲地在乙地的西北方,该题选D.

图2 两地所在经线的位置图

3.2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近些年高考卷对地方时和区时计算的考查频率还是比较高,如2021 年辽宁卷、2020 年新高考山东卷和2020 年新高考浙江卷等.而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是高中教学的一大难点,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可以说是望而生畏,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脑海中没有建立一个经纬网空间模型,对经度分布规律不熟悉,算经度差出错[3];二是算出时间差后在加、减时出错,关键在于对“东加西减”理解不透,东西方向判读不准,没有建立地理空间思维,只记公式和口诀,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陷阱,这里巧用极视图可以避开这些问题.

3.2.1计算地方时

例2:(2020 年新高考山东卷第8 题)2020 年5 月27 日上午11 点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实现了四十五年后我国测绘队员的再次登顶.从位于5200 m 的大本营向上,队员们要经过甲、乙、丙、丁四个营地(图3),其中一个营地由于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被称为“魔鬼营地”.据此完成7~8题.

图3 登峰线路地形图

问:5 月27 日位于28°N 的温州昼长为13 时44 分,该日珠峰顶部(28°N,87°E)日出时刻在北京时间

A.7:20以前 B.7:20—7:39

C.7:40—8:00 D.8:00以后

解析:题意为依据珠峰顶部日出时刻求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可理解为120°E 的地方时或东八区的区时),因已知时间为地方时,所求时间可看成求北京时间120°E 的地方时.由已知信息可知珠峰顶部纬度与温州纬度相同,得出两地的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的地方时也相同,从而依据温州昼长13 时44 分推出珠峰顶部日出时刻的大致为:日出时间=12-昼长/2,得出珠峰日出时刻的当地时间为5:08(为已知时间).然后在构建的极视图模型图1中标出已知地方时和所求地方时的大致相对位置,如图4,从图中可直观地算出两地经度差,从已知地方时所在经度87°E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至120°E,得出经度相差33°,根据经度每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1°/4分钟),计算出两地时差为2小时12分.再根据所求时间=已知时间±时差(算式中的“±”采用“顺加逆减”确定加或减,即从已知时间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求未知时间用加,反之用减),所求北京时间=5:08+2:12=7:20.

图4 两地所在经度位置图

若从已知地方时所在经度87°E逆着地球自转方向至120°E(见图5),计算出两地经度相差为327°,两地时差为21小时48分,根据“顺加逆减”方法,则所求北京时间=5:08-21:48,此时出现时间不够减,将日期倒回一天(为5月26日),被减时间加上24小时再减,即所求北京时间=5:08+24-21:48=7:20,但因在该逆着自转方向找经度差过程中,跨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根据其规定日期又需要加上一天,所以日期不变,即所求时间为5月27日的7点20分.这种方法涉及日期变化,计算比较复杂,所以当问题涉及日期时,尽量避免计算时差跨越日期变更线,从而可以降低难度减少出错.该题中由于珠峰峰顶海拔高,其看到日出的时间比理论日出时间(参照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更早,因此日出时间早于7:20,故选A.

图5 两地所在经度位置图

3.2.2计算区时

例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6题)恩克斯堡岛(图6)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下题.

图6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6题

问:2 月7 日,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

A.2月7日9时 B.2月7日15时

C.2月7日17时 D.2月8日7时

解析:求北京时间,可看成求东八区的区时,根据2 月7 日,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即当地时间为12点.读图可知,恩克斯堡岛的经度在160°到170°之间,约为165°为已知时间及所在地,用自转法结合经度分布规律(顺着自转方向看,经度度数增加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得出该地为东经165°E左右,刚好位于东十一区中央经线附近.

构建极视时区分布模型图7,并在模型图中标出已知区时和所求区时的相对位置.如图8,从已知时间东十一区逆着自转方向至所求东八区,相差3个时区,时间相差3小时,或顺着自转方向相差21 个时区,时间相差21 小时.然后采用“顺加逆减”方法,北京东八区时间=12 时-3 小时=9时,北京东八区时间=12时+21小时=33时,这样就出现了时间超过24时的情况,就需要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上一天,即为2 月8 日9 时,但因这样算是顺着自转方向跨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又需要减去一天,结果日期不变,同样为7日9时.

图7 极视时区分布模型图

图8 两地所在时区位置图

从已知时间向东或向西求所求时间结果均一样,这样“顺”“逆”两种方法都讲,让学生感知地球球体空间模型,培养学生全球视角看问题,时间计算可向东也可向西,避免利用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模型计算时间的局限性,更具灵活性.

利用极视图模型计算地方时、区时的方法步骤可以归纳为:一是建立极视图模型;二是确定已知时间和所求时间,并在极视图中标出其相对位置信息等;三是在图中找出经度差或时区差,确定时差,四确定加减,求出所求时间.巧用极视模型图解地方时、区时,只需知道经度、时区分布模型与基本时间的换算(经度每15°相差1小时,每1个时区相差1小时),可以不用记忆繁琐的计算公式,利用“顺加逆减”的原则,更直观、简便、灵活和有效地解决了难点问题.

3.3 日期分布问题

近年来高考中关于某时刻全球日期分布的问题经常出现,如2018 年海南卷第12 题和2022年1 月浙江卷第20 题等,日期分布问题对于很多学生也较容易出错,甚至害怕去做这类题型.其实只要抓住两条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和零时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是固定不变的;0时所在经线随着地球自转,其位置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全球新的一天和旧的一天的范围不断变化,结合极视模型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例3:(2022 年1 月浙江卷)摄影爱好者在南半球某地朝西北固定方向拍摄太阳照片,拍摄时间为K 日及其前、后第8 天的同一时刻.图左为合成后的照片,图右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图略).完成下面小题.

问: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5点,全球处于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A.1:1 B.1:5 C.2:5 D.3:5

解析:解该题的关键要抓住已知时间,即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5 点,把该时间标在极视图中的相应位置,如图9,此时找零时界线位置就不难了.根据“顺加逆减”原则,从东经120°向逆着自转方向倒推5小时,即为零时经线所在地,该地经度=120°E-75°=45°E.而另一条日界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在解题过程中可看作在180°经线上,两条日界线在极视图中标出如图10,根据国际日期变更线和零时界线的特点(零时界线向东“超过”24 点说明进入了新的一天,国际日期变更线则规定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可判断出阴影部分日期(K 日)共占135个经度,非阴影部分(K-1 日)占225 个经度,从而得出全球处于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135°:225°=3∶5,故选D.

图9 已知时间位置图

图10 日期分布图

4 结论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建立极视图经纬度空间模型来解决相对方位中的东西方向判断、地方时和区时计算和日期分布问题,使问题图示化、直观化,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并加以应用,不易出错,同时避免繁琐的公式记忆,解除学生学习该内容的畏惧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时区经线经度
巧用四步法 妙解地方时
巧用四步法 妙解地方时
横跨四个时区的大巴西
横跨四个时区的大巴西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在你自己的时区,一切都刚刚好
基于单片机的时区时钟设计
为什么春节联欢晚会从晚上8点开始?
抗生素入选2014年“经度奖”研究课题
专项突破:日界线与日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