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州《杏花村志》版画插图的艺术特色研究

2024-01-24董秀锦

铜陵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村志杏花村版画

董秀锦

(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我国村志的发展未引起重视和妥善保管,存世较少,直到21 世纪才出现由政府、专家和当地村民共同编修村志的情况。村志版画是中华文化瑰宝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地域性文化的范本,其研究价值不可小视。安徽池州《杏花村志》是明清时期诗文和图文结合较为紧密的,也是唯一一部被收入中国古代文献《四库全书》中的村志。通常一部好的山志或村志都会有插图的使用,因为图文结合更能让观者深入了解当地的真实景象与历史文化。 清代章学诚更是认为“图者,史之无文词者也。无图,则不可以表形象,书志不得不冗”[1],《杏花村志》中除了对诗歌的记载,也有相关版画插图的描述,这些版画插图是一种不同于文字的可视化史料,具有形象直观、浓缩概括、图文互证的三大优势,凸显了杏花村的地方特色。 村志是展现地域文化、地方特色的重要载体,其中的版画插图也必然会突出本土特色的内容。研究《杏花村志》版画插图艺术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和发扬地域性文化,更是在此之上实现可持续的创新性发展,挖掘被忽略的地域性艺术形态, 提高了人们对版画插图艺术的认知,保护古村落独特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一、池州《杏花村志》版画插图概况

《杏花村志》主要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郎遂刻本,另一种是民国八年(1919)的刘世珩刻本,后者是前者的复刻。 这两本村志都有版画插图,但绘画作者不同,前者由清代初年著名画家钱又选先生绘制而成, 后者是由刘世珩的夫人傅春姗所画。 本文主要以郎遂刻本中版画插图作为研究对象,该刻本中的《杏花村志》共包含三幅版画插图。 第一幅是《小杜行春图》,杜牧与随从一道骑着马、挑着担,到西郊踏青,不远处有牧童、有农耕之人,无疑就是一幅清明诗意图。 第二幅是《杏花村全景图》,这幅图具有导视作用,它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几乎标出了杏花村所有重要景点,让三百多年后的我们, 能够了解这些景点相对应的位置以及今天所在的大致方位。 第三幅包含十二幅分图,分别是“平天春涨”“白浦荷风”“西湘烟雨”“茶田麦浪”“三台夕照”“栖云松月”“黄公酒垆”“铁佛禅林”“昭明书院”“杜坞渔歌”“桑柘丹枫”“梅州晓雪”。 每个分图代表一个景点, 不同之处是这十二幅版画插图都各配一件标识文物图像,分别是:石镜、香奁、石钟、青琅玕、贝业、玉壶冰、竹册、尊胜钟、晋钱、三台石、铜圭、泄螭菏瓶、周雷柄铎。 如《三台夕照》的文物是“三台石”,《铁佛禅寺图》的文物是“贝叶”,《栖云松月》的文物是“石钟”,《黄公酒垆》的文物是“青琅玕”等,这些版画插图刻画细腻、线条清晰,构图明朗、意境悠远,让人一看就感受到杏花村景色的优美。

二、《杏花村志》版画插图文献研究

现有的明清版画插图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特征、图文关系、传承发展这三个方面。 如丁梦月从版画插图的主题表现、构图布局、人物塑造、场景营造四个方面研究其艺术特征[2];孙莹从艺术社会学、图像学以及叙事学方面探析版画插图的图像叙事、图文关系等方面特征[3];马学良分析了版画插图的使用方式和艺术特点阐述版画插图的历史价值与影响[4]。这些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尽管现有关于明清版画插图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关于《杏花村志》版画插图研究却很少。 只有潘琤首次以郎遂刻本《杏花村志》版画插图为参考资料,分析了清代古杏花村的构成,该文虽然记载详实,但对于村志中版画插图的艺术特色以及艺术启发并没有深入探析[5];郑红杏通过对《杏花村志》中版画插图与当下杏花村实景图的内容分析对比,解析了杏花村文化景观,但文中并没对版画插图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进行展开分析[6];孙齐从版画插图的历史渊源、画面形式、艺术功能分析了《齐云山志》的版画插图艺术特征以及对徽州版画发展的影响, 其研究对象虽是以山志版画插图为主,但其研究思路局限于《杏花村志》版画插图的历史渊源、审美特征、构图方式[7]。 本文从《杏花村志》版画插图的概况、审美特征及构图方式这几个方面分析其版画插图的艺术特色, 并在此基础上对版画插图的延伸与发展创新提出新观点, 以期结合当下新思想、新科技的进步,打破版画插图作为村志插画附属品的现状, 使其回归追求独立美学的创作目标,在创作题材、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全新的艺术创作。

三、《杏花村志》版画插图的审美特征

(一)概括传神的笔画线条

明清时期村志中的版画插图,往往借景抒情,留下了非常多的艺术精品,开创了一代古朴典雅之风。 《杏花村志》版画插图中用笔看似随意草率,实则概括传神,郎遂刻本中强调“分朱布白”“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追求刻画平面上的变化与协调,强调现实情境与虚拟意境相结合,以达到在方寸之间求气象万千的刻画目的。 在艺术特性上,其构图与渲染过程中极少应用大面积色彩、墨染,具有“洗尽铅华、独存本质”的特点。 在艺术形式上,运用概括传神的线条、虚实饱满的构图,使其具有更为强烈的装饰性以及温婉蕴藉的意境。《杏花村志》插图版画以山水画为主,古人在村落规划中追求诗情画意,刻画中更加注重刻画线条的表意功能,融入了一种独特的转折顿挫法,用这种方法来表现线条,突出了挥洒自如的意境,审美意图带入了一种表达之中,同时也增强了版画插图创作的审美格调,进而提升了《杏花村志》版画插图的整体艺术性,使人有身临其境感。 《杏花村志》插图版画两种刻本,针对不同画面作者表现的笔法、线条、绘画方式也有所不同,为促使画稿与镂刻相适配,在刻画过程中利用阴刻或阳刻充分把握线条的轻重转换, 将画家绘制的画稿转为木刻画,使线条具有强烈的韵律感。 在这方面,郎遂刻本版画插图线条的运用更能体现出杏花村的美景和诗意。 《杏花村志》版画插图是徽州版画最初形式之一,“凡是徽州人(包括书坊主人、画家、刻工、印刷者)从事刻印版画书籍的都算徽派版画”[8]。 “徽州刻书史上刻了那么多精美的插图本、图谱类图书,走过了漫长而辉煌的道路,创造出了举世公认、举世赞誉的徽派版画艺术”[9],与其他村志插图形式和意境上有所区别,超出民间“绘图工”的程式化模式。

(二)诗情画意的意境渲染

《杏花村志》版画插图虚实结合,意境优美,同时也透露出人们崇尚山林,陶醉于田园山水的情趣,其版画插图形式实现了村落与诗画的统一, 渗透着徽州版画的艺术风格。 其中“杏花村全景图”是根据杏花村地理面貌和当地的名胜古迹布局绘制而成,山水建筑疏密繁简的处理达到繁而不杂、 多而不乱的画面与静谧村庄的形成对比,整体画面浑然一体,使得杏花村的原貌再现, 也充分展现了画家的洞见和对画面的高度组织和驾驭能力, 将整个杏花村的世态炎凉、波澜不惊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小杜行春图》以景为中心,通过人物与动物小型化的处理方式, 将杏花村自然风光实景与人融为一体,“可见画中山水依依、芳草萋萋、老杏森森,生动地描绘了杜牧骑马携从春游踏青的情景”[10], 刻画得惟妙惟肖,有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表现技法上, 通过镌刻技艺展现出了杏花村落温婉细腻的绘画风格,与明代早期粗犷、概括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采用虚实对比,侧重于人物及其内心情感的表达,图中三组人物和牛马的动态展现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 灵动自然、形神兼备的形象让整个画面都呈现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叹,其中头戴斗笠,骑牛追赶杜牧为其送行的片段, 让画面延伸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意境。 画面整体的色调上,也用了黑白灰的虚实对比,凸显出了送行场景的厚重色调,以提高读者的注意力与想象力。 这幅画无论在造型、色调、构图还是布局上都是最能体现《杏花村志》版画插图的美学价值与艺术意境的。

四、《杏花村志》版画插图的构图分析

(一)全景式构图法

一般设计中构图可分为全景式构图、 层叠式构图、片段式构图以及对角线构图等构图方式。 中国画的构图方式多注重位置上的布局,而《杏花村志》中版画插图运用的构图还可以从平面设计角度去分析。 “杏花村全景图”是全景式构图,运用了俯视构图法,从右往左引导着视觉走向,且每个景点都清晰标注,具有很强的导视作用。 明清时期,地方志里插图最初的功能具有导视作用, 所以常被称为旅游导览图。 “杏花村全景图”(见图1)的方位是“上北下南”,画中标注了杏花村所有景点的大致方位, 让后人们能够直观看到杏花村的全貌。 全景图中近景远山、一步一景的画面布局容纳了整个古村落的景点, 整个画面没有高耸入云的高山,也没有行色匆匆的路人,反而整体上凸显了村落的恬静和诗意, 这样的构图方法与国画讲究的“高远深远、平远深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杏花村志》版画插图与前文所提到的徽州山志(黄山志、齐云山志)中插图相比较,它们在构图形式和构图用意上有差别也有相似之处, 后者大多采用叠加式来凸显前后关系,如:前景多为树、水;中景多为山脉;远景多为远山,在前中后三层叠加凸显的映衬下, 观者映入眼帘的便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和一泻千里的瀑布,不禁心潮澎湃,感叹大好河山的雄伟壮观。 《杏花村志》版画插图中山、水和建筑的刻画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逸美好, 真正体现了既可预期又可实现,既可旅游又可居住的理想生活。

图1 《杏花村志》郎遂刻本杏花村全景图

(二)虚实对比构图法

《小杜行春图》(图2)是《杏花村志》中唯一一幅有人物的风景版画,且采用了近实远虚的绘画手法,这种对比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主体, 产生强烈的反差,让人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这幅插图后面采用细线勾勒出群山与湖面,慢慢把景推至远处,形成了纵深感;在近处采用粗线勾勒出树木与人物,线条简练豪爽,富于变化,整体画面的前后关系与空间层次表现得淋漓尽致;树木采用稠密的线条来塑造其外形,用聚散有秩的点来表现树叶的层次关系, 虽然表现方式单一,但未降低画面的精美度,而且这个刻法非常考验刻工的精心和耐心。 画面中从前往后的黑白灰叠加关系,同样也采用了虚实对比法,前实后虚的表现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杜牧游玩的场景, 凸显画面中的主体内容。

图2 《杏花村志》郎遂刻本小杜行春图

(三)综合构图法

《杏花村志》十二景中版画插图都是风景绘画,大多是运用综合视角,构图角度有对角线、三分构图、引导性构图、近实远虚的综合构图手法等,画中清晰准确地再现了古杏花村当年的景观。 其中“杜坞渔歌”“栖云松月”“昭明书院” 版画插图用的是对角线构图法,使画面具有视觉平衡感,前实后虚地对比也让人心旷神怡;“铁佛禅林”“平天春涨”插图用的是三分构图法,形成了四个固定的点,使画面沉稳平静;“白浦荷风”“桑柘丹枫”“三台夕照”插图用的都是引导线构图法,连续地引导着视觉走向,使画面具有纵深感。 这些风景版画再现了杏花村的自然风貌, 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杏花村志》图文互映,为后人对杏花村风景建筑的重新修建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五、《杏花村志》版画插图的艺术启示

“随着当代艺术的多元融合趋势,各类艺术的边界逐渐开放,另外,数字媒体技术及各种新兴材料和技术的介入也为未来版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11]。 为了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及传播方式,版画插图艺术也在不断地寻求多元化创作方式和传播途径,力图创造无限可能性。

(一)融入新科技手段,增强版画插图视觉效果

徽州版画插图艺术经历了历代画家、 刻工们创作技法的不断精进,其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与创。 从最开始简单粗糙的线条雕刻到后期粗细、虚实、层次丰富的线条变化,创作技法得到了突破,一直到明万历年间, 创作技法的改变已经让版画插图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社会地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版画插图艺术。 当下传统版画插图在创作技法上想实现更大的突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借用新媒体技术的辅助,利用设计软件,手绘工具、数码设备等工具模拟传统版画插图的绘画风格及效果, 让我国传统版画插图特有的本质属性得到延续和创新。 二是利用感光技术的新型创作手段实现版画插图形式的多种可能。 线条是版画插图构成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利用感光技术中光的流动、循环路线、结构连接、虚实结合去替代传统版画插图的线条, 可实现之前难以完成的各种精准绘制技法, 并促使版画插图视觉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插图版画在保留传统艺术特征外,其创作技法还可以通过融入科技手段来提升传统版画插图制作与传播效率, 实现整个版画插图艺术跨思维、跨语言、跨元素、跨学科的综合表现。

(二)采取多元化传播途径,寻求版画插图艺术新的发展方向

版画插图艺术应不断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一是借助现代新媒体技术改变其传播方式。 版画插图艺术的传统传播方式较单一,主要是以书籍、报纸作为传播媒介,人们了解和欣赏版画插图的资源较少,对版画的理解也相对局限, 因此可借助现代新媒体技术改变其传播方式,实现传播途径的多元化,比如电视、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媒介传播;还可以改变插图版画艺术的传播方式以增强版画插图艺术的曝光率, 从而将具有地域性文化属性的版画插图艺术更好更全面地传播出去, 提升版画插图艺术的影响力和大众的接受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到版画插图艺术传承与发展中, 帮助版画插图艺术寻求出新的发展方向。二是积极举办版画艺术展。随着全世界对版画艺术的关注越来越高, 人们欣赏版画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版画艺术家们可以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版画艺术展,以拓展版画艺术的传播方式。 三是借助当地的文创作品形式进行实物传播。 例如,对版画插图进行变形的再设计,将版画元素运用在手工艺品、纺织品、旅游纪念品等实物上,扩大版画插图艺术的传播范围。 比如,安徽宏村、查济、 西递等旅游区的旅游纪念品就呈现了在竹片上雕刻出徽州山水、人物、花鸟、神话传说等版画内容,这也间接地向游客传播了当地版画插图艺术,促进当地经文化济的发展。

六、结语

各地都有对方志、山志、村志的版画插图研究,但因村志读者范围小,出版数量少,原始材料收集困难等因素,给此项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本文通过对《杏花村志》版画插图各个方面的剖析,力图阐释出《杏花村志》的艺术特色及独到之处,并通过对其历史渊源、 艺术特征、 构图原理以及艺术启示的分析,概述了池州《杏花村志》版画插画的艺术特色与村落景观的真实性、艺术性、合作性,以多维度地展望未来村志版画插图的传承延伸与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村志杏花村版画
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版画作品选登
“一域全景式村志”的编纂模式探索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江苏省张家港市村志编纂调查
杏花村文化研究的学术审思
把村志打造成村民的“传家宝”工程
——江苏省张家港市较大规模推进村志编纂的调查
关于村志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