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广适小麦品种珍麦168 的选育

2024-01-24佟汉文刘易科张宇庆付鹏浩朱展望

中国种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西农郑麦区域试验

佟汉文 刘易科 张宇庆 陈 泠 付鹏浩 邹 娟 朱展望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武汉430064)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粮食作物的20%以上。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湖北地处我国中部,复杂的地理条件和多变的气象因素,给小麦高产稳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1]。因长期以来灌溉条件的缺失,湖北小麦“干播等雨”等因素,早播呈现增加趋势,导致湖北小麦生产中倒春寒危害时有发生,成为当前湖北小麦生产的主要隐患之一。

近年来为破解湖北小麦种业发展困局[2],加快突破性广适小麦新品种的选育进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加大与河南等小麦强省种业的合作。2011 年与河南金粒种业有限公司合作,以株型紧凑、旗叶短小上挺,产量潜力高且前期发育稳健的半冬性品种西农979 为母本,以当地主推近20 年的广适型品种郑麦9023 为父本,杂交后代通过湖北、河南两地穿梭选育,育成了高产稳产、商品性好、耐寒性强和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珍麦168。该品种是2023 年湖北省审定的16 个小麦品种中唯一的半冬性品种,在继承双亲优良抗病性的同时,产量性状得到了大幅提升。该品种在湖北、河南经过连续3 年的大面积展示和示范,受到了种子经销商和种植大户认可,初步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1.1亲本来源

1.1.1母本西农979母本西农979[3](西农2611//918/95 选1,国审麦2005005、陕审麦2005002)有效结合了春性发育特性与匍匐苗,群体调节能力强,综合抗性好,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选育。其产量潜力高(国家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8052kg,最高产量10200kg),产量三要素协调(国家区域试验有效穗数570 万~630 万/hm2,穗粒数33~38 粒,千粒重40~47g),矮秆(国家区域试验平均株高75cm),株型紧凑、叶色深绿、短小上举,方形大穗、小穗排列紧密,拔节晚、灌浆速率快,结实和熟相好,籽粒白皮、角质、饱满、卵圆形、外观商品性好,具有丰产性好、抗倒性强、前期发育稳健、后期灌浆速率快等优点。

1.1.2父本郑麦9023父本郑麦9023[4]({(小偃6 号×西农65)×[83(2)3-3×84(14)43]}F3×陕213,国审麦2003027)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选育,早熟弱春性,品质指标超过国标强筋优质小麦品种1 级标准(角质率超过90%,粗蛋白质含量15.2%,湿面筋含量35.7%,沉降值55.2mL,面团形成时间10.5min,面团稳定时间19.9min,具有较高的制粉附加值),综合抗性较好(高抗赤霉病,属抗扩展类型,高抗梭条花叶病毒病,中抗叶枯病、叶锈病、条锈病,纹枯病轻,耐渍性强,耐肥抗倒),具有高产、优质、综合抗病性好、广适等优点。

1.2选育过程2011 年春在湖北武汉配置5 穗杂交组合西农979/郑麦9023,2011 年秋播种植杂交籽粒F189 粒(2 行),2012 年春F1杂交植株优势明显,5 月中旬混收获得杂交籽粒F2。2012 年秋点播F2籽粒,2013 年春F2植株分离明显,夏收选拔综合性状优异单株126 株。2013 年秋播开始对F3籽粒在湖北、河南两地分株系种植,每个株系种2~4 行不等,2014 年夏收结合大田性状表现和室内考种情况选择优良单株12 株。2014 年秋播分株系种植,2015年从夏收优系中选择18 个优良单株。2015 年秋播每个单株种2~4 行,2016 年夏收决选10 个优良单株分株系种植F6,每个株系种植2~4 行,继续选择优系31 个。2017-2018 年度根据河南和湖北两地田间表现,结合室内考种推选系谱号11(36)25-1-6-8 等3 个品系进入小区鉴定试验,11(36)25-1-6-8 优系在试验中产量较对照郑麦9023 平均增产7.38%。2018 年夏收该品系进入多点鉴定试验,试验代码168;2019 年夏收平均比对照郑麦9023 增产8.23%,命名为珍麦168。2020-2021 年度和2021-2022 年度顺利通过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和湖北省小麦生产试验;2023 年1 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审定编号:鄂审麦20230009。

2 品种特征特性

2.1生物学特性珍麦168 半冬性,幼苗深绿色、匍匐,株型中等,分蘖强,茎秆蜡粉轻,旗叶中等大小、上举,穗纺锤形、小穗着生密度中等、长芒、白壳,籽粒卵圆形、白皮、饱满、半角质。珍麦168 在2020-2022 年度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的表现列于表1,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514万穗/hm2、32.9 粒和44.92g,株高、单株分蘖数和单株成穗数分别为83.7cm、4.71 个(3.08~7.83 个)和2.17 穗(1.69~2.96 穗),生育期191.7d,比对照郑麦9023 迟熟2.3d。相关分析表明,珍麦168 的籽粒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单株成穗数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表1 珍麦168 在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2.2品质检测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2020-2022 年度珍麦168 容重、吸水量、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和拉伸面积相对稳定,而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变异较大(表2)。根据GB 1351—2008《小麦》,珍麦168的容重在2 年度均达到1 级麦标准。根据GB/T 17320—2013《小麦品种品质分类》,珍麦168 粗蛋白含量在2020-2021 年度和2021-2022 年度分别达到中强筋和中筋水平,而湿面筋含量分别达到强筋和中筋水平。2 年度吸水量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稳定时间均达到中筋小麦标准,而最大拉伸阻力和拉伸面积均达到中强筋小麦标准。在首届中国南方馒头小麦品种质量鉴评会上,珍麦168 被评定为“优质南方馒头小麦品种”。

表2 2020-2022 年度珍麦168 品质分析

2.3抗性分析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所接种鉴定,珍麦168 中感赤霉病和白粉病,高感条锈和纹枯病。田间试验条锈病、纹枯病和倒伏发生情况轻于对照郑麦9023,赤霉病略重,白粉病相当(表3)。

表3 珍麦168 与郑麦9023 田间抗性表现

3 产量表现

3.1区域试验对2020-2022 年度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的籽粒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年度、地点及其互作对珍麦168 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2年度珍麦168 每hm2平均产量6226kg,比对照郑麦9023 增产7.31%,达显著水平。2 年度17 个试点中16 点增产,增产点率94.12%;2020-2021 年度宜城点减产0.08%,减产不显著(表4)。

表4 2020-2022 年度珍麦168 在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产量表现

3.2生产试验2021-2022 年度参加湖北省小麦生产试验,珍麦168 每hm2平均产量6540kg,其中钟祥和襄阳产量均超过8000kg。11 个试点全部增产,较对照郑麦9023 增产7.97%,其中鄂州和广水增幅均超过10.00%(表4)。

4 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2021-2022 年度生产试验以及在随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茬水稻)和襄阳原种场(前茬玉米)进行的大面积示范结果,珍麦168 在稻茬麦每hm2籽粒产量可达到6000kg,在鄂北旱茬麦籽粒产量可达到8000kg。结合珍麦168 的特征特性及其产量性状表现,其生产中需注意以下栽培要点。

4.1种子处理珍麦168 抗病性一般,播前宜用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种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种子重量0.012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4.2播期播量珍麦168 属半冬性品种,播期弹性较大,鄂东南及江汉平原适宜播期在10 月20 日至11 月5 日,鄂北地区以10 月20 日左右为宜。在不同的播期、茬口、肥力水平条件下每hm2播量120~150kg,基本苗225 万~270 万,整地质量差或播期推迟,可适当增加播量。

4.3合理施肥珍麦168 属于高产品种,产量潜力大。在中等地力水平下,全生育期每hm2需施纯氮(N)150~180kg、磷(P2O5)60~90kg、钾(K2O)60~90kg,微量元素缺乏地区可适当对症施用锌、硼、硫等微肥。磷、钾及微肥可以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氮肥应60%作底肥,40%作追肥。追肥应在拔节前施用,避免贪青晚熟。

4.4田间管理珍麦168 穗子较大,生产上需加强后期管理以保穗数、增粒重、防早衰。如播种后保证沟厢配套,雨后及时清沟排渍,促进根系生长;年前或春季拔节前化学除草,控制草害;抽穗扬花期做好“一喷三防”,重点防治条锈病和赤霉病。

4.5适时收获人工收获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联合收割机收获的适宜收获期为完熟期。

猜你喜欢

西农郑麦区域试验
宝鸡市2020-2021年水地小麦新品种产量性状调查分析
Unidirectional Identity-Based Proxy Re-Signature with Key Insulation in EHR Sharing System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816
西农系列小麦品种在连云港地区种植筛选试验
国审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西农100
河南省强筋中强筋及弱筋小麦品种清单
汝州市2018年度12个优质小麦品种比较试验报告
小麦品种西农979 的社会贡献
2014-2015国家甘薯品种南方区域试验广西试点报告
广西引种台湾桤木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