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方法

2024-01-24胡景梅

种子科技 2023年24期
关键词:纹枯病病菌田间

胡景梅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农业农村局,河南 济源 459000)

小麦纹枯病又被称为小麦立枯病,在我国主要小麦产区都有出现,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真菌性土传病害,发病概率高、传播范围广和为害性大,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出现纹枯病后,防治不及时会造成小麦穗粒减少,甚至绝收。在易发生小麦纹枯病的田块,发病率高达10%~20%,如果氮肥施用过多,空气相对湿度高,发病率高达70%以上,严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田间调查表明,发生纹枯病会造成小麦减产10%左右,严重时达到30%。

1 发生原因

1.1 小麦品种

当前市场上小麦品种较多,一些小麦品种产量高,但是抵抗纹枯病的能力不强,会增加发病概率。

1.2 气候因素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当地温度、湿度有一定的关系。纹枯病的病原菌为禾谷丝核菌以及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适合在5~35 ℃的环境下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0~25 ℃;立枯丝核菌适合在15~35 ℃的环境下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1]。田间防治研究表明,当温度超过15 ℃有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在5月上旬日均温度超过30 ℃时是发病高峰期。

1.3 田间菌源

纹枯病连年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田间菌源充足。纹枯病病菌寄主范围较广,除为害小麦外,还寄生在玉米、大豆、花生以及部分杂草中,并且病菌通过菌核方式可以在土壤或者病残体中越冬和越夏。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快速,会产生大量秸秆,传统的处理方式是焚烧,随着国家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利用秸秆还田技术,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有些小麦种植地区秸秆还田不彻底,无法将秸秆深埋到土壤中,加之秸秆粉碎和处理不彻底,秸秆中的病菌会进入土壤中,为病菌越夏和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

1.4 田间管理

在小麦种植中,没有控制好播种时间,播种太早会增加分蘖量,染病概率上升;没有控制好小麦播种量,会导致田间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性不好,为病菌滋生和蔓延创造了条件;播种深度控制不科学,造成小麦出苗率低和长势弱,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没有做好田间施肥管理工作,有些种植户过度依赖化肥,不重视施用有机肥料,加之氮磷钾肥搭配不合理,使植株抗病能力下降,也为小麦纹枯病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长期在同一块田地种植小麦,导致土壤菌核量增加,菌源积累导致发病。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带菌土壤和病残体是主要传播媒介,不科学的农事操作和灌溉都会引起病菌的传播和扩散;黏土壤透气性较差,降水后排水不畅会造成病害流行;种植户没有掌握小麦纹枯病最佳防治时机,不重视田间检查,错过了最佳用药时期,加大了纹枯病的为害程度。

2 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

2.1 发生特点

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小麦主产区都有出现,传播速度快且为害范围广。病原菌会在土壤或者病残体上越冬或者越夏。该病害菌除了会为害小麦之外,也会为害玉米、高粱、水稻等农作物,感染一些禾本科杂草,包括狗尾草和蟋蟀草等。病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尤其在干燥土壤中能够存活6年,在水中能够存活6 个月。温度为16~20 ℃、湿度为85%~95%的条件有利于病菌传播和扩散,在pH 值为5.4~7.3 的环境中有利于菌丝生长,气候干燥和温度高不利于菌丝生长,能够对菌丝起到抑制作用。小麦出苗期至拔节抽穗期会出现小麦纹枯病。小麦出苗后菌丝会直接接触接近土壤的小麦叶鞘部位,在3 叶期前会出现明显的病症。如果初冬时节温度偏高,会造成病菌侵染,加重病情,造成小麦苗枯黄甚至死亡。冬季温度降低后,病害的传播和扩散速度下降。在小麦越冬返青后,病菌会随着气温升高而逐渐传播和扩散,从而加重病情。在小麦拔节抽穗期,茎秆会出现浅褐色病斑,病斑逐渐增大,并且随着茎壁扩散蔓延,造成茎壁坏死。

2.2 流行规律

2.2.1 越冬前感染期

土壤中的病菌源会导致小麦播种萌发后地下幼苗的根部和幼芽受到感染。幼苗3 叶期前后开始出现病斑,因为冬季温度较低,在冬季前发病速度较慢,发病率约在10%以下,如果播种过早,麦苗生长快,但会出现弱苗,发病率为10%~20%。如遇暖冬,在温度和湿度适合的条件下,侵染速度加快,患病植株增多。该时期主要侵染叶鞘部位,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土壤附近或者略高于土壤处。如果是冬季染病的植株,随着病情的扩散或治疗不及时会使小麦出现白穗。

2.2.2 春季气温上升期

如果春季平均气温为13 ℃左右,病菌逐渐活跃,在气温逐渐回升后,小麦返青拔节期是旺长期,也是病菌活跃期,对幼嫩茎叶组织的为害较大,如果湿度和温度条件适合,会直接导致病菌传播和扩散。

2.2.3 发病高峰时期

小麦拔节后孕穗期是发生小麦纹枯病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该时期植株生长旺盛,导致病菌传播速度加快,并且逐渐向上发展,为害茎秆,出现白穗,影响小麦产量。

2.2.4 纹枯病逐渐稳定的时期

小麦抽穗后茎秆组织逐渐老化并且变硬,不利于病菌入侵和扩散。但如果已经是受害的小麦,病菌直接由表层进入茎秆部位,为害严重,遇到风雨天气易倒伏,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

3 主要症状

纹枯病在小麦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时期的为害症状不同,主要症状为烂芽、花秆腐烂、穗部枯萎和倒伏等,严重时会造成小麦死亡,其中叶鞘和茎秆部位染病较多。一旦小麦苗染病,出现病苗和死苗,在苗期会感染根茎和叶鞘。发病初期,叶鞘上会出现淡黄色斑点,之后逐渐变为梭形黄褐色病斑。随着病斑扩大,颜色逐渐变深,开始向茎秆部位蔓延,直接造成茎基部、茎节腐烂,导致幼苗猝倒和死亡。病菌入侵根部后,幼苗根部遭到破坏,根部表现为褐色,轻则病苗能够长出新根,重则病苗逐渐死亡,地上部分植株矮小。在小麦返青后发病概率逐渐增加,主要出现在下部叶鞘部位,患病部位中间呈灰白色、边缘呈浅褐色,出现云纹状病斑,严重时病斑相连,温度、湿度适合逐渐向上扩展蔓延,小麦茎秆会出现梭形病斑[2]。

4 主要的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1)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小麦纹枯病直接受品种特性的影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条件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从小麦种植情况来看,龙辐麦7 号和龙麦26 号的抗纹枯病能力较强,可大范围应用和推广,能够减少纹枯病的发生,降低防治成本。为此,技术人员应该加大对抗病性强品种的研发力度,重视研究抗病基因,培育出更多抗纹枯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

2)科学轮作倒茬。不能多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禁止连作小麦,可以选择春小麦和夏大豆轮作,或选择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减少田间菌源数量。

3)土壤处理。小麦纹枯病与田间菌源量有直接关系,可坚持深耕或者旋耕的整地方式,可利用机械设备,如大型拖拉机或者伸缩机械设备,将深度控制在20~25 cm,把土壤中的病菌翻到地表,通过阳光暴晒灭杀病菌,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概率。

4)药剂拌种。在小麦播种前,可以选择专用的杀菌剂包衣处理种子,能够减少越冬病菌,目前比较常见的种衣剂包括4.8%苯醚·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选择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用量为20~30 mL,兑水100~150 mL,拌种10~15 kg,在预防纹枯病的同时还能预防其他土传性病害;选择12.5%硅噻菌胺悬浮剂3 000~4 500 mL/hm2,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选择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0~45 g,拌种100 kg,可降低小麦纹枯病发生概率。

5)科学播种。要控制好播种深度,控制在3~4 cm,播种太浅不利于保墒,容易造成土壤表面失去水分导致苗枯、苗弱、苗黄、死苗;播种太深会造成种子汲取过多营养物质,会出现秧苗细弱的情况,增加纹枯病的发生概率。

6)合理密植。当前采用播种机播种具有下种均匀和播种深浅一致的优点,是主要的播种方式,有利于苗全和苗壮。行距为15~16 cm,每播幅预留20 cm 宽行,旱地播种量为112.5~150.0 kg/hm2,水浇地播种量为187.5~225.0 kg/hm2,如果播种期提前1 d,播种量减少7.5 kg/hm2,如果播种期延迟1 d,播种量增加7.5 kg/hm2。发病严重的地块可以稀植,能够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在播种后,覆土后镇压,有利于保墒,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7)科学施肥。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坚持因地制宜的施肥原则,应该合理搭配施用氮肥,但不能过度依赖氮肥,可适当增施磷、钾肥。在小麦拔节期追肥,控制好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提高玉米抗病能力。要做好田间湿度管理工作,降水后要及时排水,发现田间干旱要控制好灌溉量和灌溉频率,做好水肥管理工作能够减少纹枯病的发生,保证小麦健康生长。

8)科学灌溉。合理灌溉可避免小麦徒长,提高抗病能力。科学灌溉还可避免田间湿度过大。杂草是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主要宿主,要做好杂草清理工作,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破坏病菌生长环境,防止病原菌积累。科学灌溉能保证土壤干燥,破坏小麦纹枯病繁殖环境,降低纹枯病发病概率。

9)预防晚霜冻害。做好小麦田间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排水和灌溉系统,保证排水和灌溉畅通。春季要做好中耕工作,目的是促进小麦秧苗健康生长。如果春季有寒潮,应结合天气状况适当灌溉,减少因为低温和冻害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4.2 药剂防治

在小麦返青期,病菌会迅速扩散和蔓延,是小麦纹枯病高发期,要及时对叶面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选择12.5%烯唑醇300~450 g/hm2或者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200~1 500 g/hm2,兑水450~600 kg/hm2后均匀喷雾防治,每隔7~10 d用药1 次,要轮换交替用药,并且对准发病部位均匀喷洒,避免漏喷[3]。需要注意的是,未经拌种处理的小麦田块,每隔7~10 d 用药1 次,连续用药2 次,能够控制疫情传播和扩散。

小麦孕穗期,一旦发现纹枯病,要重新喷洒1 次药剂,防止病害传播和扩散。适当增加用药量,保证药液均匀喷洒在叶片部位,控制纹枯病病菌扩散。施用药物时,切不可擅自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以免影响防治效果。

4.3 生物药剂防治

选择对纹枯病有一定作用的新型药剂,当前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芽孢杆菌B3,小麦播种前可以喷洒5%井冈霉素水剂,之后堆闷处理种子,能够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出现纹枯病,可以选择井冈霉素600 倍液等生物杀菌剂,对准患病部位喷雾防治,每隔14 d 用药1 次,连续用药2~3 次,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4]。

4.4 抓住关键防治时期

在小麦任何生长阶段都会出现纹枯病,应选择有效和省力的防治方法,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幼苗较弱,药剂防治很关键,应对准小麦茎基部喷洒,可增加小麦产量。此外,小麦茎秆高、叶片大喷洒时费时费力,防治效果较差。

4.5 积极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

加大对抗纹枯病、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的研究力度,做好土壤和种子消毒工作,采用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来提高小麦抗病性。植保部门应分析纹枯病的发生趋势,结合当地天气变化发出预警信息,指导种植户防治。派遣专业技术人员监测小麦生长情况,一旦发现该病害要落实防治对策[5]。

5 结束语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是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引发纹枯病的原因有多种,要根据具体的发病原因,分析流行特点和规律,加大对农业防治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发现该病害后及时用药喷洒防治,减少种植户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纹枯病病菌田间
春日田间
田间地头“惠”果农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头状茎点霉病菌的新寄主高粱及病菌的检疫鉴定(内文第98~101页)图版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病菌来了 快穿好防菌衣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