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豚影十年寻微笑精灵永迷人
2024-01-23叶雷凯
叶雷凯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俗名“江猪”。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最早见于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1829年被科学界正式命名。长江江豚是鼠海豚科下属物种中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是江豚由海入江进化历程的唯一见证物种,它们由海洋进入长江,并在长江中定居、繁衍生息,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干流及其通江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中。
长江江豚长着光滑浑圆的小脑袋、一双迷人的大眼睛、一身黝黑柔软的皮肤、流线型的身躯,再加上呆萌治愈的笑容,甚是可爱。古人的诗歌中也常能看到江豚的身影,宋代王禹偁的《江豚歌》这样描述江豚:
江豚江豚尔何物,吐浪喷波身突兀。
依凭风水恣豩豪 ,吞啖鱼虾颇肥腯。
肉腥骨硬难登俎,虽有网罗嫌不取。
江云漠漠江雨来,天意为霖不干汝。
读此诗,我们仿佛看到江豚吐浪喷波、捕食鱼虾的可爱模样。然而,长江江豚种群曾一度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走向灭绝的“红色警戒线”,目前种群数量也仅为1200余头,仍然极度濒危。
偌大长江容不下江豚?
高一时,我就开始关注江豚。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我国江豚研究与保护中心。2014年初,我有幸认识了当时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读研的居涛,在他的指引下,高考结束后,我从家乡广西来到武汉,在中科院水生所亲眼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江豚。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2015年6月11日那天,当我第一次走到水池边时,几头江豚好奇地把头探出水面打量我的情景。
所以,我坚定地选择到武汉读大学,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启了4年的江豚保护志愿者生涯。在这里,我目睹了小江豚F7C的出生,陪伴并记录下他的成长,一个个豚妈妈F7带着小江豚在水中游弋的温馨画面仍历历在目。新生命的诞生,代表着江豚保护新的希望。
4年里,我还与世界上第一头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出生的江豚“淘淘”一起度过了他的10岁到13岁生日,参与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论证,与科研人员一起在长江上风里雨里追寻大江豚的身影。
当时,江豚处于最危急的时刻,各地不断发现非正常死亡江豚。我一直清楚地记得,在洞庭湖畔,我们遇到的一头江豚,那是一头尚未成年的小江豚,它静静地躺在岸上,眼睛闭着,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脸上依然流露着微笑。它的鳍肢上有鱼钩和渔网留下的痕迹,可能是被渔具缠住后无法出水呼吸而死亡的。我的心中满是疑惑,偌大的长江,真的容不下江豚吗?
2016年,长江开始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江豚命运也将因此发生根本性转变。
学生社团能做社会动员?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处于长江最下游的江豚保护区,是连接上下游江豚群体的重要生态走廊,也是江豚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2016年,我在这里结识了江苏科技大学的江豚保护志愿者,共同组建江苏科技大学长江江豚保护实践团。
2017年,受镇江豚类保护区委托,我担任长江镇江段江豚科学考察的总指挥,面对茫茫江水,我们再一次意识到,仅凭科研力量还不够,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长江生态系统修复中,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江豚的处境。同年,我们以动员大学生力量作为切入点,联合长江流域的高校共同创办了全国大学生江豚保护夏令营,7年来,有百所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通过夏令营成为了江豚守护者。
有了夏令营的尝试,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保护的热情成为持续的社会治理力量?此时,镇江还没有與江豚保护相关的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学生团队,能否承担起社会动员的角色?团队拟成立社会组织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学校、保护区地方民政部门和农业部门的认可。在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下,2021年8月,全国首个由大学生发起成立的江豚保护社会团体“镇江市京口区江豚保护协会”诞生了。
国家针对江豚保护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了修复栖息地、深化基础研究、多主体参与、营造社会氛围的要求。围绕为江豚自然种群恢复创造条件这一根本目标,协会从生态修复与生态补偿、区域协作与政策推动、科学普及与科学研究三个方面为江豚护航。
在生态修复方面,我们联合政府部门对江豚栖息地定期开展巡航巡护,及时发现并制止危害江豚的行为,例如及时提醒过往船只注意减速、注意避开江豚群体较为集中的水域,降低人类活动对江豚造成的影响。同时,开展季度长江渔业资源调查,并于每年春秋两季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年放流鱼苗30万尾,促进长江渔业资源生态链的修复和江豚食物资源的恢复。
在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我们深入长江中下游开展上岸渔民跟踪调研,共调研了长江中下游的6省29市,采集并分析问卷700余份,深度访谈60余人,形成的帮扶对策建议。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将《调查研究报告》印发全省。
在此基础上,协会对口支援镇江上岸渔民社区,建立了江豚栖息地巡护队伍和渔民驿站,动员上岸渔民从捕鱼人转变为护豚人。帮助上岸渔民申请巡护项目资金和公益岗位补贴,提升上岸渔民就业质量,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优秀巡护队伍一等奖。
我们结合环境、生物、化学等专业特长,每年与保护区开展区域科考,调查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评估栖息地环境质量,形成系列研究报告,为野外江豚种群的保护持续提供科学依据,年科考里程540公里,守护着镇江段65公里水域的江豚群体。
我们参与了全国首例针对单一物种的跨省域协同保护立法,配合镇江市人大开展立法实地考察调研、草案编制和审议。2022年10月24日,《關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在镇江、南京、马鞍山两省三市实施,我们为其中第四条“依托高等院校为长江江豚及其生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第五条“对自然保护区范围以外的长江江豚经常活动水域设立保护小区”、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中关于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如何参与江豚救助救护、科研监测、公益宣传等,提供了参考意见并得到采纳。
奇迹般恢复!
2022年9月28日上午8时许,一艘科考船从码头出发,经镇江江心洲南汊向下游扬中夹江行驶,采用近距离目视观察和远距离望远镜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镇江段的基本情况、长江江豚和航行船舶数量进行详细记录。下午3时许,科考船行驶至扬中夹江与长江交汇处时,两只长江江豚映入我眼帘。我急忙通知其他观察员,科考船立即减速并采取“接近模式”进行观察,同时,使用无人机对相关水域进行高空观察,对群体数量进行确定,经仔细辨别,确定为两群共6头长江江豚。
这是第四次全国江豚普查镇江段科考,此次科考是长江流域实施“十年禁渔”以来开展的第一次江豚种群全面普查。考察结果公布时,我们特别惊喜,长江江豚的数量,奇迹般地开始恢复了。经统计,全流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数量止跌回升,实现历史性转折。镇江段江豚数量在全流域增长幅度最大。
团队2020年成立的全国首个江豚保护科普宣讲团,至今已成为拥有7省18所高校的“江豚保护大家庭”。我们通过打造线上平台,提升科普深度和广度。江豚保护志愿者联盟线上平台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
作为一支年轻的江豚保护队伍,团队的成长得到领域内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和鼓励。长江十年禁渔首倡科学家曹文宣院士寄语鼓励我们为留住生机勃勃的万里长江而不懈奋斗。魏辅文院士和曹文宣院士还分别为团队成员编写的两本书《守望长江微笑》《与鲟有约》作序。
2021年,江苏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开江豚保护课程,持续培养江豚保护后备力量。我们还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一本江豚科普教材《我们的江豚 我们的长江》。教材内容广泛,以长江豚类为主干,重点介绍了长江豚类,以及如何保护,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满足科普性、专业性、真实性、生动性、时代性,希望让学习者认识和了解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和长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了解长江豚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种群现状、濒危程度和致危因素,认识保护长江豚类和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为满足研究性学习需要,教材在部分章节中设置了“探究与思考”栏目,引导学习者深入思考和探讨相关问题。
一代代护豚人在保护江豚的路上,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保护长江,守望江豚”的队伍中,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引领下,为我们、为后人留下一条生机蓬勃的万里长江。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