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价值、表征与路径
2024-01-23张婧吕奕静沈欣忆
张婧 吕奕静 沈欣忆
[摘要]当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理念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高职院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等重大使命。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深入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技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在政治逻辑、育人逻辑与社会治理逻辑层面都有着深刻内涵。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不同频、教与学的创新模式不深入以及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对此,需要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以数字化教育为依托,通过多维活动培育绿色技能;以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为抓手,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以全机构为支撑,形成高职教育多维绿色合作网络。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绿色发展
[作者简介]张婧(1972- ),女,河北邢台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北京 100036)吕奕静(1998- ),女,山东烟台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江苏 南京 210024)沈欣忆(1987- ),女,浙江杭州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北京 100036)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优先关注课题“基于互联网+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JEA19065,课题主持人:沈欣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2-0052-07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升级,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工业生产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个人消费主义兴起所带来的物质需求增多。这在给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倒逼劳动力市场做出积极回应。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与升级,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开辟高职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领域,发挥高职教育职业性的本质特征,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与绿色行动能力的现代技术从业人员,成为时代的必然。
一、可为之维: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价值逻辑
(一)政治逻辑维度:响应党中央号召,强化职教使命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绘制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势在必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前瞻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位一体”建设,再到“四位一体”建设、“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贯穿党的方针政策,这不仅是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1]。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赋予了我国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更具中国特色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2]。生态技术人才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主力军,更不可或缺。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绿色经济持续释放出新动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正在悄然改变能源与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批绿色职业应运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标识了134个绿色职业,绿色岗位的需求持续增长,绿色职业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作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培养绿色职业、提升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高职院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履行其为社会培养具备绿色技能的建设者的使命,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中日益增长的绿色岗位的要求。
(二)育人逻辑维度:立足生态道德教育,提升人才素养
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助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及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不断壮大,提升一线勞动者的生态文明素养极为迫切。高职院校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首先要从生态道德教育出发,以育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先,以生态文明建设与技术服务紧密结合为目标,将生态文化纳入培养体系,结合绿色校园建设打造多学科、立体化教育框架,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青年大学生是可塑性最强的群体,大学期间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塑的关键时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吸收生态文明知识,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促使其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下自主进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变革。高职院校需要从学科教学观念加快转变到“双创”育人、生态文明育人观念,这对培养学生的自然观照、人文关怀和生态道德情感与行动能力,增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具有最为明显的影响[3]。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高标准的绿色企业合作较少、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缺位严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普遍不高[4]。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不仅可以拓宽传统高职教育的视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高职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还可以帮助技术技能人才树立正确的生态世界观,增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三)社会治理逻辑维度:对标生态文明建设,培养绿色技能
基于人口老龄化、社会治理形势复杂等现实问题,社会治理迫切需要青年群体的加入。青年技术从业人员是最具活力、创新力的群体,只有青年的参与,才能打破传统固化的社会治理理念,激发劳动力市场的生机与活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所标识的绿色职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领域、生态环境领域、清洁能源领域、清洁生产领域、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领域、绿色服务领域六个领域的生产生活活动。面向未来,以绿色职业厚植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底色、助力产业结构与资源调整,肩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之道,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的时代要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总体规划和具体落实措施,推动青年发展。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具有良好生态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的新时代绿色技术技能人才,是参与社会治理、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学术界对“绿色技能”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如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菲尔·拉文德(Phil Loveder)提出,绿色或可持续性技能指的是,用于发展和支持企业、行业及可持续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价值观和态度的总和。根据国内对绿色技能定义的典型观点,绿色技能是指劳动力支持并促进工商业和社区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而需要的技术、知识、价值和态度,主要包括绿色生活技能、绿色服务技能、绿色监测技能、生态修复技能、绿色设计技能、绿色数字技能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绿色技术人才阵地,肩负着弘扬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综上所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价值逻辑主要体现在响应党中央号召、立足生态道德教育、对标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通过这样的教育融入,可以提升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生态文明素养,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全过程。
二、难为之因: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问题表征
(一)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亟待推进
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大职能,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当前,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仍存在理念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差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5],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与教育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和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观念的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未能兼顾可持续性、复合性与效用性。某高职院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意识状况调查显示,仅有4%的学生表示自己通过课程渗透了解到生态文明,大多数同学(占比78%)则选择网络渗透[6]。有的高职院校仅口头表示会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一理念贯彻到教育体系建设中,但形式大于内容。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新生劳动者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环保观念,进而影响潜在生产要素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导致实际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形式不重内涵的问题,“宽知识、强技能、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健全[7]。
(二)生态化教学模式的形成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职教育变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与生态文明的矛盾冲突要求高职院校融高等性与职业性于一体,主动将绿色教育理念融入实际教学过程。由于生态文明教育所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其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多受制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课程设置固化、教学实施方式单一等现实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一,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其生态文明素养与相关知识、技能的积累直接影响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形成,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相关培训较少且多以理论课程为主,致使教师生态文明教学水平提升缓慢,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多浅尝辄止。其二,当前绿色校园建设的口号性较强,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仅面向新能源、农林等环境生态类专业开设,对非绿色专业生态文明教育仍缺乏足够重视。专业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较小,其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延伸内容出現,且缺少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形式——跨学科主题式活动课程的关注。其三,如何结合数字化时代教学模式转型要求,开创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增加主体参与机会,增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连接,是高职院校亟须回答的问题。同时,借助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形式也值得关注,但这种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具有强制性,也缺乏监督和反馈机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综合来看,教师专业程度、课程生态化、教育教学形式等方面的问题不仅影响高职院校生态教育现状的改善及全方位、全过程推进生态化教学模式的进程,也未能促使技术技能人才的生态文明素养、绿色环保理念及意识得到实质性提升。
(三)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刻不容缓
高职院校学生不仅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坚力量,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接受人群。就现实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虽然接触过生态文明,但对于基本的生态文明知识了解程度并不深,其生态文明素养仍处于较低层次,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宗旨、技能应用及相关职业需求等知之甚少[8],且学生们多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学习过程凸显出不主动、不自觉、不全面、不深入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引导及有针对性的实地训练;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养成在课余时间主动接触生态文明教育内容[9]、培养良好生态文明行为的习惯。尽管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一些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但仍存在部分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落后、生态法制观念不足等情况,课上所学的生态环保理念与知识没有充分贯彻到课下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仍然有待提高,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实践活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三、应为之路: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时代路径
(一)以监督反馈机制为保障,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课程
高职教育改革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融入课程。在教育体制上,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强调融合实用知识与亲身实践经验,以理解和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亟须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首先,要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环境,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不同学科,丰富现有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引领未来人文教育发展趋势,培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22年,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该方案指出,到2030年,实现学生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系统养成与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绿色低碳理念育人体系并贯通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其次,以绿色学校建设为契机,将生态文明教育跨学科、多学科融入教育教学。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印发《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倡导在学校厚植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高职学校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来自不同部门和学科的协同与合作,例如,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教学中开展以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为主题的跨学科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结合混合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模式,开发、设计独具学校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生态文明行动,促进校园可持续性创新设计,包括商业和社区推广、课程管理、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绿色课程与校园建设方面的课题研究与创新实践。同时,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逐步设立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与碳汇计量监测等新兴专业或课程,以专业化教学培养绿色技能型人才。
上述改革措施执行的效果和质量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定期开展如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讲座、环保志愿者社团社会参与和服务学习座谈会、高职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意见征询与建言会等,可以保证生态文明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教师和学生要有将自己关于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的新想法发表出来并付诸行动的渠道,确保生态文明教育在高职院校落到实处。
(二)以数字化教育为依托,通过多维活动培育绿色技能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强调为了使每个人能深刻认识到他或她对地球的美好未来所肩负的责任,进行教育和交流是极其重要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学校或社区组织学生参与相关项目。一旦确信自己可以发挥作用,他们往往会改变态度和行为。[10]这进一步说明了实践活动在助力青年技术技能人才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行动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应以“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中国特色职教理念为基础。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变革创新的核心推动力量,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处于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以数字教育为依托,培养高职学生的绿色技能亦是职业教育的时代重任。
第一,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融入高职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程,进一步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为加速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理念与政策支撑。将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切实融入项目式、体验式、生态情境互动、环保任务驱动、跨学科学习等多种体现生态品性的方式中,实现沉浸式的“教”、个性化的“学”、精细化的“管”、数据驱动的“研”以及智能化的服务,[11]帮助学生获得生态文明实践的可视化经验,引导青年技术技能人才对“我们应该如何生存及生活”“我们如何参与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价值”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在线上线下的复合式交流、碰撞中实现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等的联结[12]。
第二,开展数字教育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绿色技能。2022年教育部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旨在通过统一、开放的技术服务,促进教育的公平、快速、优质发展。高职院校基于产教融合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大课堂。相对于课程教学,举行关于生态环境保護的企业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性更强的交流学习、参与式合作机会,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生态认知与实践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生态文明核心素养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只有让学生多参加线上和线下的综合创新实践活动,他们才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从仅具有生态文明知识的人转变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实际行动者,以此增强自身对产业的适应性。此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围绕绿色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等社会性科学议题,通过数字教育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进而赋能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
(三)以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为抓手,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强调发挥教学的协作性,重塑教师的核心代理人地位。同时,提倡遵守新教育社会契约,加强师生之间团结合作,并认识到个体、群体、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13]。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作为立德垂范之人,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传递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实践。教师要从根源出发,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且不断学习探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渗透教育[14]。因此,面向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做到:
第一,要坚持全过程育人,注重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要加大教师培训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15],在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中加入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要求、教育领域的职责与使命等内容,推动教师队伍率先树立绿色低碳理念,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第二,通过混合式培训学习提升教师生态文明素养。教师是社会变革的有力推动者,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是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16]。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需要高职院校教师的协同合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引领下,要通过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学科体系,开发、编写、更新专用教材,开通或引入网络微课资源,打造生态文明特色课程等方式,丰富高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加大对学生生态思维的培养,为生产建设领域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统筹纳入高职教师培训,分级分批开展专题培训,通过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等方式,举办绿色技能等特色职业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会议与研讨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与绿色职业、绿色技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定期开展高职学科教师培训,建设一支具有高阶生态文明素养的高职教师队伍。
(四)以全机构为支撑,形成多维高职教育绿色合作网络
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还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铸牢技术技能人才的绿色价值观。以政府引导为前提,积极联合其他各类教育组织机构参与,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改革路径,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将生态文明教育拓展到全社会层面必不可少的一步。
第一,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争取获得不同企业、民间社团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与支持,在鼓励授权与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其成为涉及不同行动者的价值利益和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需以高职院校为依托,联合当地企业,以“校企+”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围绕企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当地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经验在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教学作用。
第二,把握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标准化教育供给与多元化、个性化、优质、灵活的终身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17],加强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交流合作,构建多样化的高职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积极发挥“中国职业大学联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组织的示范作用,依托“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大学联合会全球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全球性教育交流对话平台[18],推动高职院校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提供者、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者、生态文明领域应用型人才的聚集地。在发挥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为社会主义国家培育高素质公民的育人教育,重视学生理想与信念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从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19]。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面对未来,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以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挑战,成为高职院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服务的重要职责,应主动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20]。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职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是高职院校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的责任担当。从生态环境到社会关系再到经济发展,每个人都处于三大层面的影响中,没有人可以脱离生态环境而独立存在。新时代青年技术技能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最强大的后备军,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责任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新课题、新使命。高职院校应从社会需要及自身职能出发,充分发挥引领、服务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教师、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构建绿色生态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尧飞,王新娟.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逻辑与方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28-33.
[2]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当代党员,2019(4):4-10.
[3]刘霞,冯建军.“双减”政策下的生态文明教育:机遇与实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3(4):24-32.
[4]邬晓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实难题与路径探索[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7):78-83.
[5]李京蔓.教师身份认同视域下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2):45-48.
[6]胡章平.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49-52.
[7]徐林,王阿舒.技能型社会高职思政教育的逻辑、审思与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3(7):67-76.
[8]赵小彦,丁三青,熊韵波.美丽中国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建设的梗阻与改进[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6):22-27.
[9]熊希瑶.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究[J].吕梁学院学报,2023(1):65-68.
[10]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芝佳,柯金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40.
[11]胡新岗,黄银云,沈璐,等.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价值意蕴、实施逻辑和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8):83-89.
[12]乐先莲.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实之困与教育之为[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6-67.
[13][16]岳伟,王欣玉,杨雁茹.革新教育: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和可持續的未来——《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22(6):1-11.
[14]徐新容.理科教学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策略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8(8):82-85.
[15]徐新容,张婧.教师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时代诉求与实践路径[J].环境教育,2021(10):49-51.
[17]姜恩来.打造一流社团组织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N].中国教育报,2023-01-30(1).
[18]沈欣忆,许玲,苑大勇.元宇宙与未来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资源的供给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23(8):22-28.
[19]张婧,郭俊朝,尹雨晴.高职学校教育功能现代化:历史、逻辑与未来[J].职业技术教育,2023(19):60-65.
[20]吴朝晖.全面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9-0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