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困境与对策

2024-01-23

乡村科技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中国式城乡现代化

李 星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0 引言

现代化是当下历史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实现现代化,我国立足实际,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1]。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现代化的5 个特征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全面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把建设农业强国摆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

1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耦合

乡村振兴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反之,中国式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方向指引,不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1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支撑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中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1 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这一主要矛盾的有力回应,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农村现代化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其不仅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还是其他产业的基础。只有发展现代化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极大地提升农业的作业质量、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对农村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才能实现乡村振兴,进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基于我国农村人口占据总人口将近1/2 的基本国情,只有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吸引和培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将农村“人多”转换为“人才多”,进而促进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1.2 中国式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方向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特征决定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特征决定了乡村振兴要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相对于城镇而言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和关键环节,致力于确保现代化进程中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特征决定了乡村振兴要协同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乡村振兴同样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的软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特征决定了乡村振兴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就是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

2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当下,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我国应以推动乡村振兴为重要抓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但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一系列现实困境却不可忽视。

2.1 返贫致贫风险较大

虽然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农村脱贫人口返贫风险依旧存在,贫困边缘人口致贫风险依然较大[3]。绝对贫困的消除并非意味着脱贫人口完全脱离了贫困,脱贫人口抗风险能力薄弱、发展潜力小,如生活在农村的低保户、残疾人等低收入人群,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较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客观致贫因素很容易导致其返贫。同时,农村地区原本生活不贫困的家庭也有可能因大病、大灾、突发意外等出现经济困难,同样存在致贫隐患。此外,贫困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存在直接联系,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发展水平较低,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脆弱,贫困人口规模相对较大,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受交通、资源等条件限制,农业发展困难较多,生存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仅靠农业收入不能有效抵御返贫致贫风险。

2.2 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相比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广大农村的贫困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相较于城市而言仍存在较大差距。第一,农村地区产业单一,通常以农业为主,其他产业发展滞后,资金、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始终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第二,虽然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传统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城乡间交流更加密切,但是历史原因导致的城乡差距问题并未全部解决,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例如,截至2022 年,城乡居民收入依然存在着2.56 倍的显著差距,远远超过1.60 倍的世界平均水平[4]。第三,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存在生产生活设施不足、交通不便、看病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远低于城市。第四,受地理位置、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农村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家庭综合素质与能力偏低,在“虹吸效应”的影响下,农村人才大量流向城市,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使城乡差距持续扩大。

2.3 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

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支撑[5]。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存在较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不足。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造成了我国小农户众多的局面。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小农户的现代化,但是目前我国小农户存在经营规模小、资本投入少、效率较低、现代化科技应用总体水平偏低等问题[6],无法与农业现代化形成有效衔接。第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多仍停留在农产品初加工阶段或者只是简单的农旅融合,没有因地制宜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较为单一。第三,各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当前,我国各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方式主要有“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普通农户在和企业等较大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时缺乏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常常处于弱势地位,无法获得应有的收益。第四,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由于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造成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年龄较大,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使用现代农业装备的专业技能,大多依靠自身多年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使得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

3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工作的现实回应,坚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推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现实困境,坚持从实际出发和靶向治疗。

3.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当下,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全面完成,但是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停止,我国应该加强对脱贫攻坚成果进行巩固拓展,积极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

第一,政府应在农村建设发展中高度重视脱贫攻坚成果,延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坚持“驻村数量不减、驻村队伍不撤、党员干部结对联系不松、驻村点和驻村队员视情况调整”的原则,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确保脱贫对象不返贫。

第二,政府需要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帮扶机制,将脱贫不稳定、处于贫困边缘的低收入群体和突发致贫的群体进行分类记录,重点聚焦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做好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兜底保障。详细记录监测对象的致贫和返贫原因,并及时整理出应对风险的方案,坚持“因户因人施策、分层分类帮扶”的原则进行精准帮扶,并在完成帮扶和救助后,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

第三,牢记就业是保障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基本盘[7]。就业是民生之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出路在于保障脱贫人口的就业。为此,政府要不断完善农村人口的就业扶持和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就业服务,采取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帮扶措施,提高就业匹配的有效性,对于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脱贫群体,可以积极开展区域间的劳务协作;对于农村妇女、轻中度残疾人群及无法外出的脱贫人口,可以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帮扶车间等方式,使其在家门口就业。

3.2 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8]。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缩小城乡差距,以加快城乡融合的步伐,但是城乡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状况依旧存在。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促进城乡劳动力要素的双向流动。劳动力要素是城乡发展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劳动力的动态转移可以带动其他要素的流动和融合,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程度相比于发达国家明显滞后,许多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中,将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政府要积极推动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将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同时城市劳动力要下沉到农村,带动农村发展。

第二,着力补齐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突出短板。发展是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9]。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政府要积极发展农村产业,解决农村就业困境,增加农村农民的发展机会。政府应积极鼓励城市青年骨干人才返乡创业,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提供给农民,同时应积极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等服务密集型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加强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在立足村庄现实情况并征求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村庄布局,完善乡村道路、水电供保、垃圾处理、乡村厕所等基础设施。政府还应加大对现代农业设备、农业水利水电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相关场地、设备建设,通过提升硬件基础水平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基层组织应着重加大提升村民幸福指数项目的投入力度,如通过建设和升级村图书馆、休闲广场、学校、村医务室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3.3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6]。

第一,政府应该促进小农户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给予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发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二,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最大限度激发各产业之间的联动作用,通过第二、第三产业带动农业的发展,并尽快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发展问题,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政府还应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例如,在拥有深厚文化底蕴或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政府应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业态,将当地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传承融入旅游业,打造田园综合体、特色文化小镇等精品产业,同时要注意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基本功能得到良好的发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第三,相关部门应围绕各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纽带,通过积极发挥各经营主体的自身优势,推广产业托管、股份合作等新型利益联结机制,促使农户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紧密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

第四,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政府应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构建一种有效的、多样化的教育机制,保障农民职业教育得以落实;加强对教育机构的资源整合与利用,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户合作,共同创建培训基地;还应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培训内容上,也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农民,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突出产业性和专业性,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联系。

4 结束语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国家现代化建设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乡村振兴是纾解乡村治理困境的重要抓手,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底线任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和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同时,要明确乡村振兴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总结当下农村治理的经验,针对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坚持靶向治理,统筹全面协调发展,找准乡村发展的历史方位,加快发展乡村现代生产力,发挥好“三农”事业在新时代的“压舱石”作用。

猜你喜欢

中国式城乡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城乡涌动创业潮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中国式失败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