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美乡村建设的生成逻辑、价值内涵和实践路径

2024-01-23龙家维朱新山

乡村科技 2023年20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民农村

龙家维 朱新山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00

0 引言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对乡村振兴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部署,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的历史转变。这体现了我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对农业农村发展规律认识的发展与深化,标志着我国乡村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三农”工作的重点,其形成首先源于我国农村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与实践经验,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共生的追求;其次,秉承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以及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最后,它也承载着对农村社会、文化、产业多方面发展的全面考量,强调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对和美乡村建设价值内涵的探讨,需要将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相结合,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背景,构建乡村现代化的新时代价值内涵。其中包括经济的现代化,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的现代化,强调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供;政治的现代化,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美乡村建设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通过梳理其生成逻辑,阐释其价值内涵,能更好地探索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深化对我国乡村现代化的认识,引领乡村振兴迈上新的台阶。

1 和美乡村建设的生成逻辑

1.1 历史逻辑:赓续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最早的文明形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在5 00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农耕文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底蕴。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农村始终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曾对解放农民、发展农村做出了相应的探索,如“天朝田亩制度”和“平均地权”的思想。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未能真正地解决农民问题。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解放农民和发展农村作为重要使命,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对农民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党适时把土地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引导农民走生产合作化道路,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统筹推进农业发展、解决农民温饱和加强农村建设工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农民实现有效增收致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进入新时代以来,以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为主线,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党提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伟大目标。和美乡村建设正是以农村为基础,通过重视农村、发展农村、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来赓续农耕文明,使农村成为富有活力、和谐美丽的地方。

1.2 理论逻辑:创新“三农”思想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并认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2]。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理论,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思想。

早在1949 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了“使城市和乡村、工人和农民、工业和农业密切地联结起来”的构想[3],体现了对农村建设的重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84 年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乡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是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基础。”[4]进入21 世纪以来,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战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完成民族复兴重任的高度,提出和美乡村建设的目标。2023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和美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实施途径、体系构建作出了最新部署和要求,是和美乡村建设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基于时代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三农”思想的内涵与精神,体现了我党对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深化,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建设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新飞跃。

1.3 现实逻辑:聚焦社会矛盾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关资料显示,2022 年,全国乡村人口49 104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4.7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5]。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发展的不充分现状,突显了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紧迫性。马克思主义强调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正是聚焦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回应时代关切,我国适时提出了和美乡村建设的目标。

首先,农业农村短板制约现代化进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但是,从当前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需要持续发力。当前,农业农村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势在必行。其次,乡村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方面,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产业融合发展任重道远;在文化方面,传统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不断加速瓦解;在人居环境方面,村庄布局零乱、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还需要提升;在社会治理方面,急需优化传统乡村治理结构,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最后,传统乡风文明受到冲击。在工业化进程中,作为乡村文化载体的传统村落急剧消失。与此同时,传统优良乡风面临巨大冲击与挑战。

2 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内涵

2.1 “塑形”当先:实现农村生活条件现代化

“塑形”和美乡村之“美”,就是要实现农村生活条件现代化。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要。加强乡村建设是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要环节,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就是为了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其过上现代化生活。为此,实现农村生活条件的现代化正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便利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任务。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不仅是农村现代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基石。因此,建设和美乡村要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发展,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有效地弥补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不平衡性。与此同时,构筑宜居宜业的居住环境,塑造乡村生态之美,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而且是增强乡村振兴发展可持续性的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建设和美乡村要加强环境整治,满足人民群众对干净、卫生、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并及时出台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环保措施,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和美乡村建设强调乡村生态保护,努力营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且具有生态保护功能的乡村景观,使乡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2.2 “铸魂”为要:构筑乡村精神文化新风貌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其区别不仅是一字之差,更具有价值观和精神内涵的显著差异。前者强调了外在景观的美,而后者则重点关注“和”的内在含义。这里的“和”包含多个层面的内涵,如社会和谐、人际和睦、文化传承、精神丰富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和”的理念,讲求惠风和畅、人心和善、和衷共济。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以“和”的理念贯穿始终,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一方面,以“和”的理念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和凝聚人心,实现人心和谐,减少农村矛盾纠纷,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以“和文化”发扬“和善友爱”的道德观,通过大力弘扬和践行上慈下孝、守望相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构筑乡村精神文化新风貌,让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

2.3 “赋能”托底:构建乡村治理体系

赋能和美乡村之“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旨在构建一个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确保和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安定有序。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6]这一指导思想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清晰的蓝图。为此,需要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在该体系中,党组织扮演着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党员干部的组织和引领,形成了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

首先,具备有力的党建领导核心。发挥农村党组织对乡村治理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作用,构建党建引领新格局,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乡村治理提供政策支持。其次,创新农民自治方式和形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各地应充分鼓励农村居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治理民主化;与此同时,以村委会为依托,健全完善村级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广泛听取和收集民意,通过召集村民集体议事、决事、办事,引导村民广泛参与乡村治理,实现村级共管共治、共建共享。最后,实现乡村治理的信息化和法治化。通过建设乡村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推动乡村治理实现信息化;通过制定和完善乡村治理的相关政策法规,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规范乡村治理行为,促进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3 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拓展和美乡村建设经济来源

首先,加强农业现代化和品牌化建设。农业是乡村经济的基础。各地应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同时,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挖掘乡村资源优势,加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培育乡村产业新兴市场,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其次,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各地应深化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整合重构,实现产业互补、协同发展。同时,应加强城乡产业合作,推动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

最后,加强乡村产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支持。各地应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劳动能力,培养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为农民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服务支持,激发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

3.2 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和美乡村建设精神引领

首先,以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激发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乡村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各地应注重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同时,举办民俗展示、传统工艺品展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激发村民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各地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引导和教育。一方面,有效利用农村广播电视、村务公开、文艺演出等渠道,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传播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提高其道德素质。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和乡村组织要加强农村道德建设的组织引导,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加强对农民道德行为的监督和指导,及时纠正不良的道德行为,塑造良好的农村社会风尚。

最后,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各地可组建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班,严格督促各级责任人履行督导责任,加大督导问责力度,确保移风易俗相关要求、规范、制度落地落实。同时,全覆盖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三项教育”,组织“新风大讲堂”走进重点乡(镇);将移风易俗相关政策、知识纳入领导干部读书班、纪检干部培训班等,面向全县党员干部职工开展移风易俗应知应会知识测试。

3.3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夯实和美乡村建设生态基础

一方面,清理农村垃圾。各地应建立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引导农民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全面清理村内、村外、村庄连接处的积存垃圾、死角垃圾,清除河道、河沟、坑塘内多年积聚的垃圾渣土和垃圾漂浮物。

另一方面,开展私搭乱建专项整治活动。各地应扎实开展“两违”“两乱”常态化巡查整治,确保违法违规行为第一时间被发现、查处。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办好专栏、专题,用群众语言,以老百姓明白、易懂的方式做好宣传,从舆论上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监督、推进治理工作,努力形成群防群治、全民参与的“两违”“两乱”治理工作格局。

3.4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筑牢和美乡村建设制度保障

首先,强化乡村治理的制度建设。各地应重点加强乡村治理领域的立法,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法律体系,明确乡村治理主体的职责和权力,切实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完善普法宣传机制。各地应针对不同乡村群体,制订差异化的宣传普法方式,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知法水平,增强其法治意识,提高其用法能力。

其次,推动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化平台。通过建立农村综合信息系统,整合乡村基础设施、人口信息、经济发展等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乡村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另一方面,加强乡村电子政务建设。各地应建立乡村电子政务平台,提供乡村事务办理、政策咨询、证照申办等服务,方便村民办事,提高政务效率,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最后,加强乡村治理人才培养。各地应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人才培养机制,围绕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布局和任务要求,重点增加乡村基层工作者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培养一支懂得乡村发展规划、具有农村社会管理综合能力的专业队伍,为乡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持。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边疆治理现代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