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2024-01-22郭佳坤程凯朱晓晨龚立冬武晋廷李嘉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夹脊根型急性期

郭佳坤, 程凯, 朱晓晨, 龚立冬, 武晋廷, 李嘉怡

(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2.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北京 100049;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4.杨庄社区卫生服务站,北京 100043)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一种由颈椎椎间盘及其附着组织退行性病变压迫颈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疼痛、上肢感觉异常等,处于急性期的患者颈部活动受限严重,疼痛加剧,不利于日常生活、工作[1]。既往临床上主要以抗炎、止痛、营养神经等治疗措施为主,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副作用较大,预后复发率较高[2]。研究[3]显示,若不能早期控制患者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颈部肌力逐渐萎缩,功能障碍,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中医学上对颈椎病的认识源自“痹证”中的“不通则痛”理论,认为此病的发生与风寒湿邪入侵,致脉络失养相关[4]。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在溯源传统针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临证实践总结提出“三才针法”,其中,振颤催气法是一种将高频率的提插与捻转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这种针刺手法起到调节肌肉紧张度的作用。患者能明确感知针刺点所在肌肉的跳动,少数患者或可感知远端肌肉的跳动[5]。针刺引起局部抽搐反应后肌纤维伸展,受压的毛细血管得到缓解,局部肌肉含氧量增加,局部微循环恢复,从而使得僵硬的肌肉得到松弛,同时抑制伤害感受器的敏化[6]。

电针属最常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疗法之一。研究[7]认为,电针夹脊穴可疏通经络,达到“通则不痛”目的。且现代医学证实,电针夹脊穴可缓解机械压迫,改善血供,促进炎性物质吸收,缓解神经水肿,修复颈神经损伤,进而缓解症状。本研究采用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于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病房及门诊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 例。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院科伦审:(2020)伦审第(1628)号。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8]的诊断标准拟定。①手臂麻木、疼痛等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颈部疼痛,伴随不同程度的上肢放射性疼痛,颈后伸疼痛加重;②压颈或牵拉试验阳性。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有关风寒湿型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拟定。颈、肩、上肢窜痛麻木、颈部僵硬、畏寒畏风、头沉重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③未接受过疾病治疗或治疗已超过7 d 洗脱期;④意识清醒,可配合完成治疗;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非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②颈椎畸形的患者;③既往有颈椎外伤史、手术史的患者;④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⑤过敏的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神经或严重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包括功能锻炼、牵引疗法、抗炎镇痛类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0900089)口服以止痛,每次0.4 g,每天2 次;甲钴胺(扬子江药业,国药准字J20052315)口服以营养神经,每次0.5 mg,每天3次。连续治疗6周。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颈夹脊穴治疗。取C2、4、6 双侧颈夹脊穴,定位于第2、4、6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后,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25 mm×40 mm),行三才针刺法进针点刺震颤后,毫针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1寸,针尖直达椎体横突,进针后以平补平泻捻转手法,促使患者局部产生轻微酸麻胀感。而后连接电子针灸治疗仪(华佗牌SDZ-Ⅱ型),正负极与双侧三组夹脊穴针尾相连,治疗15 min,频率2 Hz,强度1~2 mA。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休息1 d,连续治疗6周。

1.5.3 复查及随访

2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均定期复查,电话或门诊随访3个月,若治疗3个月后再度发生原有症状定义为复发,计算2组患者的复发率。

1.6 观察指标

1.6.1 颈椎生理曲度评估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飞利浦EBW 工作站测定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 角,于枢椎、第七颈椎下终板延长线,作延长线的垂线,相交的锐角即Cobb角,Cobb角>20°表示正常。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角的变化情况。

1.6.2 颈椎疼痛程度评估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麦吉尔疼痛问卷简表(SF-MPQ)[10]及血清疼痛因子P 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指标水平综合评价2组患者颈椎疼痛程度。SF-MPQ 量表包括现时疼痛程度(PPI)5 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10 分、疼痛分级(PRI)45 分3 部分,SF-MPQ 评分越高,代表患者颈椎疼痛感越强。疼痛因子使用美谷分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的SpectraMax Mini 多功能酶标仪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试剂盒及相关试剂由武汉华尔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疼痛程度的变化情况。

1.6.3 实验室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2组患者静脉血,由医院检验科对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水平的变化情况[11]。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痊愈:颈部疼痛、麻木等症状均消失,颈部活动不受限;显效:颈部疼痛、麻木等症状显著改善,劳累后出现,颈部活动轻微受限;有效:颈部疼痛、麻木等症状有所改善,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影响日常生活,颈部活动受限;无效:颈部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8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 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62例患者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35~65 岁,平均(49.12 ± 4.87)岁;病程1.5~4.5年,平均(2.89 ± 0.65)年。对照组62 例患者中,男32 例,女30 例;年龄34~65 岁,平均(48.98 ± 5.46)岁;病程1.6~4.8 年,平均(2.93 ±0.71)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 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比较

表1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 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颈椎生理曲度C2~7Cobb 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hysiological curvature of cervical spin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1 2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hysiological curvature of cervical spin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2.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疼痛评分及疼痛因子水平比较

表2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颈椎疼痛SF-MPQ 评分、SP、PGE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颈椎疼痛SF-MPQ 评分、SP、PGE2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颈椎疼痛SF-MPQ 评分、SP、PGE2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疼痛SF-MPQ评分及疼痛因子水平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ervical spine pain SF-MPQ scores and pain factor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2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疼痛SF-MPQ评分及疼痛因子水平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ervical spine pain SF-MPQ scores and pain factor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2. 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比较

表3 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IL-6、IL-1β、TNF-α、NF-κ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IL-6、IL-1β、TNF-α、NF-κB 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IL-6,IL-1β,TNF-α and NF-κB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2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IL-6、IL-1β、TNF-α、NF-κB水平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IL-6,IL-1β,TNF-α and NF-κB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2.5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4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6%(59/62),对照组为80.65%(50/6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例(%)]

2.6 2组患者症状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症状复发率为5.71%(2/35),对照组为29.63%(8/27)。观察组患者症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显著改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龄、职业、长期伏案、吸烟均是诱发颈椎病的重要因素,而长期神经根机械压迫致神经根炎性反应是此病的重要发病机制[13]。既往临床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多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止痛、甲钴胺营养神经,虽然,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抑制神经根炎症反应,缓解颈椎疼痛,营养神经,但西药治疗毒副作用较大,复发率较高[14-16]。

中医学上并无神经根型颈椎病这一病名,根据患者颈肩臂疼痛麻木症状,本病当归属于“痹证”范畴。中医认为,正气不足、风寒湿邪入侵为本病的基础病机,外邪入侵,营卫失合,寒湿之邪游走于筋脉、关节、肌肤、皮肉,诱发游走性疼痛,寒邪凝滞于颈肩,诱发疼痛,导致关节活动困难[17]。“三才针法”即将针刺至肌腱和肌筋膜表面,通过轻微的点刺震颤手法带动肌肉发生跳动,使其产生即刻的张力变化,快速松解紧张或粘连的肌肉组织,调节肩颈部肌肉力线的变化,从而恢复肩颈部力学的稳态,减轻神经根的压迫。

电针是中医学上常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得气后,利用电针治疗仪的脉冲电流作用于病灶,一方面可缓解局部肌痉挛,减少神经根压迫,改善局部血供,抑制炎性物质浸润,另一方面可抑制痛觉神经信息传递,提高痛阈,缓解疼痛[18]。研究[19]发现,电针颈夹脊穴可显著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疼痛,增加颈椎活动度,抑制局部炎症,效果理想。夹脊穴与督脉、十二正经相关,督脉统一身之阳气,被称为“阳经之海”,十二正经中的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两者相互贯通,故夹脊穴内夹督脉,外邻膀胱经,三者同在背脊,针刺可一针连二经,可疏通经脉、调气血,平衡阴阳[20]。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为风寒湿邪入侵,致脉络失养,针刺颈夹脊穴可调畅督脉、足太阳经,起到温通经络、除湿祛风、调理气血之功效,契合本病病机,进而缓解疼痛、麻木症状。现代医学研究[21]发现,颈椎间盘附着的关节囊、韧带松弛,导致椎间关节稳定失衡,致使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致使缺氧缺血,出现无菌性炎症损伤。而颈夹脊穴位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变部位,针刺可缓解肌痉挛,减轻神经压迫,恢复脊神经根血氧供应,从而消除神经水肿,且可抑制炎性因子释放,缓解神经炎性损伤[22]。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的患者,颈椎疼痛显著抑制,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明显改善,以IL-6 为主的炎性因子分泌量减少,且患者症状复发率较低,分析可能与电针颈夹脊穴可温通经络、除湿祛风、调气血,缓解神经压迫,抑制神经炎性,促炎性物质吸收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23]发现,在长期机械压迫下,神经根出现无菌性炎性损伤,IL-6 是一种与机体炎性损伤相关的重要介质,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过程中,IL-6 分泌增加,增强吞噬相关炎性细胞的分化作用,加重神经根炎性损伤,在临床上被认为是诱发颈椎病炎性疼痛的始动因子。IL-1β、TNF-α、NF-κB均与IL-6相同,属炎性细胞因子,其中,IL-1β 将炎性细胞募集于病灶部位,诱导促炎性因子的释放[24]。TNF-α参与脊神经根损伤,诱导颈椎骨代谢异常,提高疼痛敏感性,是患者疼痛的重要诱发因子[25]。而NF-κB 经作用于转录的DNA 诱导上述炎症因子的释放,加重神经根炎性损伤程度[2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 组患者的IL-6、IL-1β、TNF-α、NF-κB 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IL-6、IL-1β、TNF-α、NF-κB 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颈夹脊穴具有缓解机械压迫,促进炎性物质吸收,抑制神经根无菌性炎性损伤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IL-6为主的炎性因子分泌量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6%(59/62),对照组为80.65%(50/6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复发率为5.71%(2/35),对照组为29.63%(8/27)。观察组患者症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电针颈夹脊穴在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显著降低复发率,患者远期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电针颈夹脊穴疗法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改变异常颈椎生理曲度,并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症状复发风险,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夹脊根型急性期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颈夹脊”源流考略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