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水剂”外洗治疗女阴瘙痒症临床疗效观察
2024-01-22张艺王萍李田田
张艺, 王萍, 李田田
(1.北京市回民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054;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01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疮疡血管外科,北京 100010)
女阴瘙痒症(pruritus vulvae,PV)属于局限性瘙痒症的一种,以女性大小阴唇瘙痒为主要表现,甚至外阴及肛门均痒。本病多发于绝经后妇女,长期不断的搔抓可导致外阴皮肤的潮红、肿胀、浸渍及肥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脏虚阴蚀,或肝脾亏损,湿热下注而致[1]。中医皮肤科泰斗张志礼先生认为本病可通过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等中药外洗疗法治疗,创立的“三子水剂”[2]外洗,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证明其可极大缓解患者的瘙痒症状。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三子水剂”外洗对湿热下注型女阴瘙痒症患者瘙痒程度、瘙痒频率、皮损情况的影响,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21年7月~2022年8月于北京市回民医院皮肤科接受治疗的湿热下注型女阴瘙痒症患者,共60 例,年龄为25~70 岁,平均(55.22 ± 12.77)岁;病程为0.5 个月~10 年,平均(3.12±2.59)年。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有每日发作的不同频次、不同程度的瘙痒症状,且对其生活质量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并通过北京市回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伦理批件号:2021011。
1. 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4版)[3]中的女阴瘙痒症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标准:参照《简明中医皮肤病学》[1]中女阴瘙痒湿热下注型的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女阴瘙痒症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上述湿热下注型的中医辨证标准;③年龄18~70 周岁;④入组前15 d 内未予抗组胺、激素等药物治疗;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女性患者。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存在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③过敏体质及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的患者;④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的患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⑥患有性传播性疾病的患者;⑦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方案进行治疗,或自行加用其他治疗措施,从而影响疗效判定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 5. 1 对照组 给予中成药皮肤康洗液外洗治疗。用法:取皮肤康洗液(生产厂家:北京华洋奎龙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Z19990045)稀释5 倍后外洗局部瘙痒部位,每天1 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共4周)。
1. 5. 2 试验组 给予“三子水剂”外洗治疗。“三子水剂”由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苦参、川椒、败酱草等中药组成[2]。每天1 剂,常规煎取400 mL,过滤药渣后置于清洁专用盆内,待药液温凉后外洗,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共4周)。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6.1 症状评分 按照4 级(0~3 分)评分法分别对患者的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及继发皮损程度等进行评分[4]。①瘙痒程度:无瘙痒计0 分,轻微瘙痒计1分,中度瘙痒但可耐受计为2分,重度瘙痒且对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计3 分;②瘙痒频率:每天发作<3 次计0 分,每天发作次数为3~5次计1分,每天发作6~10次计2分,每天发作>10次计3分;③继发皮损:皮肤正常计0分,局部抓痕计1分,皮肤苔藓样变计2分,皮肤苔藓样变且局部增厚计3 分。以上3 项评分相加为总评分。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
1.6.2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疗效,采用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评定[5]。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60% ≤疗效指数<95%;有效:30%≤疗效指数<60%;无效:疗效指数<30%。愈显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病例数×10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6.3 生活质量评价 应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客观定量地评价治疗前后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分值越低,提示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越小。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 评分的变化情况。
1.6.4 安全性评价 观察2 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尿常规和肝功能、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以评价2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1. 7统计方法应用SPSS 23. 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脱落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研究过程中,2组患者均无脱落剔除病例,均能完成全部疗程的治疗。表1 结果显示:2 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湿热下注型女阴瘙痒症患者基线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ruritus vulvae(PV)of damp-heat pouring downward type(±s)
表1 2组湿热下注型女阴瘙痒症患者基线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ruritus vulvae(PV)of damp-heat pouring downward type(±s)
?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6.67%(29/30)、86.67%(26/30),对照组分别为90.00%(27/30)和63.34%(19/30);组间比较,试验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有效率有高于对照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湿热下注型女阴瘙痒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ruritus vulvae(PV)of damp-heat pouring downward type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瘙痒程度、瘙痒频率、继发皮损等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 组患者的瘙痒程度、瘙痒频率、继发皮损等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瘙痒程度、瘙痒频率、继发皮损等症状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湿热下注型女阴瘙痒症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ruritus vulvae(PV)of damp-heat pouring downward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M(P25,P75),分]
2.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评分比较表4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的DL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 组患者的DLQ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试验组对DLQI评分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湿热下注型女阴瘙痒症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ruritus vulvae(PV)of damp-heat pouring downward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4 2组湿热下注型女阴瘙痒症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ruritus vulvae(PV)of damp-heat pouring downward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注:①P<0.01,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2.5 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2 组患者均未出现外阴皮肤不适及过敏反应,且均未发现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异常变化,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3 讨论
女阴瘙痒症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局限性瘙痒症,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显示,德国的总人口中有17%~23%的人群患有病程≥6 周的慢性皮肤瘙痒[6-7],且其中5%~10%患有女阴瘙痒症[8-10]。女阴瘙痒症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是一种由无髓鞘C纤维游离神经末梢介导的,对化学、机械和热刺激作出反应并被特定的介质如激肽、前列腺素和神经肽等激活的独立的感觉[11-12]。其病因多样,如细菌、真菌感染,血糖升高,以及其他外阴慢性皮肤病如硬化性苔藓和外阴湿疹等的继发症状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年女性当中,更年期后雌激素的降低可能是诱发女阴瘙痒的关键。由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外阴皮肤由正常的酸性变成碱性,皮肤防御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外阴菌群的失调,造成瘙痒等一系列症状[13]。
在女阴瘙痒症的治疗方面,目前西医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外用等对症治疗,但易复发且长期应用对患者局部皮肤的副作用较大。中医在治疗女阴瘙痒症方面疗效确切,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其中,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颇多,多认为与湿热、寒湿、肾虚、房劳、七情不畅或虫食等有关,如《诸病源候论》描述:“妇人阴痒,是虫食所为。三虫、九虫在肠胃之间,因脏虚,虫动作,食于阴,其虫作势,微则痒,重者乃痛”。在辨证方面,大多认为本病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且肝经绕阴器,尤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女科经纶》中记载:“厥阴属风木之脏,木朽则蠹生,肝经血少,津液枯竭,致气血不能荣运,则壅郁生湿,湿生热,热生虫,理所必然”。治法多采用清热除湿、健脾化湿、滋阴养血等,口服药物如龙胆泻肝汤、大黄散、大贯众平胃散、龟鹿二仙膏等。古籍中女阴瘙痒症可采用多种外治方法,如洗法、熏法、涂法、粉法、纳阴法等,且多选用具有解毒杀虫止痒的药物,如蛇床子、白矾、花椒等,如《外治寿世方》提出:“阴痒生疮,紫梢花一两,胡椒五钱,煎汤温洗数次”;《金匮要略》用蛇床子散方作为坐药,治疗寒湿带下、阴痒等证;《古今医统大全》记载用“蛇床子(一两),白矾(二钱),煎汤频洗”治疗女阴瘙痒症。现代研究[14-15]表明,中药水剂外洗,能通过一定的透皮吸收作用,使药物有效成分进入体内,直达病所,不仅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毛细血管渗出,减轻渗液,还具有抗炎、杀菌、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因而古今医家多有使用。
“三子水剂”是张志礼教授汲取古籍经验并结合临床实践而创立的针对女阴瘙痒症的外洗方剂,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三子水剂”外洗治疗女阴瘙痒症,其临床痊愈率可达26.67%(8/30),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达96.67%(29/30)、86.67%(26/30),且在改善患者外阴瘙痒程度、瘙痒频率、继发皮损等症状评分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均疗效显著,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应用后外阴皮肤无不适及过敏反应。原因分析如下:“三子水剂”主要由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苦参、川椒、败酱草等中药组成,多有燥湿杀虫止痒之功效。古医籍中,蛇床子可“主妇人阴中肿痛”(《神农本草经》);地肤子可“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名医别录》);苍耳子可治“遍身瘙痒”,尤以“做浴汤佳”(《本草备要》);苦参燥湿,可“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药性论》),并有杀虫之功;川椒即“蜀产肉厚皮皱”之花椒,具有散寒燥湿、杀虫的功效;败酱草可治疗“疥瘙疽痔”(《神农本草经》),李时珍云其“古方妇人科皆用之”。除了在古籍中治疗女阴瘙痒多有应用,这些药物在现代研究中也被证明含有抗炎、抗菌等作用,如现代研究[16]表明,蛇床子的主要成分蛇床子素具有抗菌止痒的作用;而陈姣蓉等[17]的研究证实,蛇床子素可通过调节特应性皮炎模型小鼠皮肤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改善皮肤屏障受损,减轻慢性搔抓次数;地肤子中所含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三萜皂苷具有抗炎药理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瘙痒、湿疹等皮肤疾病[18];蒋文军等[19]的研究表明,苍耳子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槲皮素和大黄素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致敏介质的释放,具有潜在的抗类过敏作用。因而以上诸药合用,可奏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之功效。
综上所述,“三子水剂”外洗治疗女阴瘙痒症,具有安全性高、疗效好的特点,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瘙痒程度,降低瘙痒频率,缓解继发皮损,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可开展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