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健康管理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4-01-22罗美琴杜允
罗美琴, 杜允
(河南省汝南县人民医院 1 内科, 2 心血管内科, 河南 驻马店 463300)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 具有发病率、 再入院率及致死率均较高的特点[1]。 经皮冠脉介入术为治疗AMI 有效手段, 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然而介入治疗后若预防不当仍可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 影响患者预后转归。 AMI患者出院后由于知识掌握不足, 院外自我管理技能缺乏, 因此治疗依从性较低。 采取有效的院外管理措施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对减少术后并发症、 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电话随访、 家访等方式为此前常用的院外健康管理模式, 但管理形式较为单一, 缺乏专业性、 针对性[2]。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基于该项技术的移动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趋势, 其以速度快、 效率高的优势已被用于安全监测、 健康信息收集、医护患人员沟通等[3]。 本研究探讨院外健康管理程序对AMI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生活质量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本院收治的80例AMI 患者。 纳入标准: ①符合AMI 诊断标准; ②意识清晰,可进行正常的沟通; ③患者或家属可熟练应用智能手机。 排除标准: ①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②存在意识障碍; ③患有视力、 听力功能障碍; ④存在重度残疾。 按照入组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 例。 观察组年龄55 ~75 (62.38 ± 5.71) 岁;男性24 例, 女性16 例; 体质量指数 (23.84 ± 2.55) kg/m2,病程 (3.26 ± 2.16) 年; 高血压14 例, 糖尿病10 例。 对照组年龄57 ~73 (61.86 ± 5.32) 岁; 男性23 例, 女性17 例; 体质量指数 (23.97 ± 2.30) kg/m2, 病程 (3.19 ± 2.12) 年; 高血压16 例, 糖尿病11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给予患者常见的健康宣教,如发放宣传手册、 口头健康教育等; 指导患者饮食、 运动及心理干预。 观察组采用院外健康管理程序: ①搭建院外健康管理用程序, 由心内科主任医师、 心内科主治医师、 主管护师、 专科护士组成护理小组。 ②由科室主任提出研发思路, 医师负责检索AMI 相关的权威文献, 并提出具体操作要求, 护士负责了解心内科医护人员对健康管理程序的需求; 主管护士与AMI患者进行访谈式沟通, 记录交流内容。 访谈提纲为: 请患者叙述自我检测情况, 如血压、 体重、 脉搏等; 请患者自述就诊情形。 护师负责监管程序构建的各个环节。 每周进行2 次会议,沟通院外健康管理程序构建期间存在的问题, 并制定处置措施。 院外健康管理程序包括患者版及医护版手机端、 电脑版管理端。 ③患者版。 考虑到多数AMI 患者年龄较大, 对于手机操作不熟练, 因此患者版界面设计应简单、 清晰, 版块清楚, 不同内容应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 内容可以视频及音频为主。 患者版主要分为5 个模块: a.生活日记。 每天提醒患者记录体重、血压、 饮食、 运动等内容。 b.获取知识。 患者可通过手机搜索疾病康复知识、 心理疏导知识等。 c.提醒功能。 出院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制定出院后的治疗方案, 并将其录入患者手机端, 每天定时提醒患者用药情况、 复诊时间等。 d.互动平台。患者可利用管理程序与医护人员交流, 获得专业指导; 患者可分享自我管理经验, 互相激励。 e.预约。 患者可通过手机版管理程序进行在线挂号预约。 ④医护版。 可查看患者的日常记录及用药情况等。 出现异常时, 电脑版管理端发出警报提示, 医护人员利用互动线上平台指导患者合理改善。 异常波动较大时, 告知主管医师、 护士, 通知患者就诊。
1.3 观察指标 于干预后采用自我管理量表[4]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包括不良嗜好、 症状、 情绪认知、 急救、 疾病知识、 一般生活7 个项目, 得分越高则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于干预前后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问卷 (SAQ)[5]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活动受限、 心绞痛稳定情况、 心绞痛发作频率、 治疗满意度、 疾病认知程度, 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我管理能力评分 干预后, 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 分)
表1 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 分)
组别 n 不良嗜好 症状情绪认知 急救疾病知识 一般生活 治疗依从性观察组 40 18.61±2.04 16.64±2.45 14.65±2.87 14.65±2.07 15.14±3.14 17.54±2.74 9.97±3.10对照组 40 15.20±2.01 12.05±3.12 13.42±2.90 12.10±3.05 13.79±2.64 16.22±2.38 8.23±2.64 t7.531 7.318 2.372 4.375 2.065 2.300 2.702 P0.000 0.000 0.020 0.000 0.042 0.024 0.008
2.2 SAQ 评分 干预后, 观察组SAQ 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SAQ 评分比较 (, 分)
表2 两组的SAQ 评分比较 (, 分)
时间 组别 n躯体活动受限心绞痛稳定情况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程度干预前 观察组 40 70.81±11.03 67.05±12.36对照组 40 69.78±12.14 65.38±13.05 t0.3970.588 P0.6920.559干预后 观察组 40 79.64±10.31 80.24±10.18对照组 40 74.69±9.59 71.67±11.37 t2.2233.552 61.23±10.67 60.18±11.54 0.422 0.674 74.64±12.36 66.38±14.61 2.729 P0.0290.0010.008 60.64±12.34 61.25±11.05 0.233 0.816 87.94±10.26 73.61±11.19 5.969 0.000 51.27±10.51 50.23±9.58 0.463 0.645 77.69±10.56 61.29±9.97 7.142 0.000
3 讨论
科学的健康管理可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方式, 提高其遵医行为, 促进其改变自身行为, 降低再入院率及死亡率, 故进行高质量的健康管理意义重大。 然而AMI 术后患者多数时间为居家自我管理, 为其提供专业的院外健康管理指导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6]。 此前临床主要依靠电话随访、 社区干预、 家访等方式对AMI 患者开展院外健康管理, 但部分患者出院后存在通信方式改变或医护人员仅通过电话无法了解患者具体病情等不足, 而社区干预存在各个社区医疗卫生水平差异大的缺陷,因此传统的院外健康管理效果一般。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移动医疗已被用于AMI 的健康管理。 基于移动医疗的健康教育可开展多形式宣教, 提高患者的学习兴趣, 易于理解、 掌握疾病知识。 研究[7]表明, 移动医疗技术在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中已取得较好的成效, 在预防并发症发生、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 观察组的自我管理能力、 SAQ 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 分析其原因为, 院外健康管理程序将针对性护理措施以音频、 视频、 图片等形式向患者展示, 便于患者理解及掌握, 提高其对自身行为的管理能力[8]。同时患者每天记录自身用药、 饮食、 运动、 血压等信息, 医护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日常生活管理情况, 进而提供有目的性的指导。 电脑管理端将医护人员制定的指导方案推送至患者, 提醒患者查看, 增强健康管理的个体化, 患者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规范自身行为, 逐步提高其管理能力, 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全面提升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院外健康管理程序可提高AMI 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