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肠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广基底结肠息肉的方法、效果及并发症分析*

2024-01-22马春淼耿宪杰侯广军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镜结肠镜基底

马春淼 周 良 耿宪杰 侯广军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普通外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结肠息肉是指黏膜表面凸起至结肠肠腔内、呈隆起样病变。通常结肠息肉呈多发性分布,其中广基底结肠息肉基底部宽大,基底部面积广,结肠镜下强行切除,可能会诱发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1]。虽然开腹手术能很好切除息肉,但手术切口大,术后并发症多。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该技术逐渐用于临床,采用腹腔镜技术切除结肠息肉,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术者无法用手触摸,缺乏精细触觉,造成病灶定位困难[2]。因此研究选用结肠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两者技术优势互补,旨为实现微创及加速康复的目的。现本文分析结肠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广基底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旨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河南省儿童医院普外科在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广基底结肠息肉患儿临床及治疗资料。按手术方法差异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3~10(7.01±1.05)岁;息肉直径20~48(32.89±3.51)mm;观察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3~10(6.96±1.08)岁;息肉直径20~52(33.01±3.60)mm;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P>0.05),可对比。

1.2 纳排标准纳入标准: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便血、腹泻、腹痛、便秘等症状;入组患儿经结肠镜筛选且检查,息肉直径≥20 mm,或息肉蒂部超过1.5 mm;结肠基底部宽大不能采用肠镜摘取;均为单一性息肉;患儿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对本试验过程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排除标准:结肠息肉恶变者;有肝肾不全者;曾有腹部手术者;研究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两组患儿在术前均进行结肠镜检查,初步息肉定位,病理活检。术前1 d流质饮食,清洁灌肠,服用葡萄糖生理盐水,术前30 min使用抗生素。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即有手术医师根据息肉位置进行开腹,在直视下切除息肉,术后冲洗腹腔,缝合切口。观察组采用结肠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根治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截石位,于脐下缘做切口,直径约为1 mm,建立气腹,压力在123~13 mmHg。置入腹腔镜(30°),仔细、全面探查腹腔,若视野不清,置入纤维结肠镜辅助探查腹腔。经肛门缓慢插入已经涂抹甘油的结肠镜,镜头抵达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位。经主操作孔将肠钳置入,并协助进镜、待肠镜头部至息肉后,以结肠镜光亮为指导,用腹腔镜钛夹对息肉浆膜表面进行定位。肠腔内气体吸净,肠钳提取乙状结肠、横结肠中部的息肉,若息肉游离较为容易,于腹壁做4 mm切口,直接提起肠管,根据钛夹部位探查息肉基底部,系膜游离,相应肠管进行切除,全层间断缝合,浆肌层包埋,还纳腹腔,关闭切口。若息肉处于降结肠、横结肠近脾区或肝曲等部位,无法提起肠管,可在相应部位做辅助操作孔,对肠壁组织进行游离,确定切除范围,切除息肉,梭形切除部分肠壁,肠壁再全层间断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常规抗感染,置入腹腔引流管后,术后24~48 h将其拔除。

1.4 观察指标(1)两组手术具体指标比较: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操作时出血量,手术结束后恢复排气、排便的时间,计算患儿总的住院时间;(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肠粘连、肠梗阻、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3)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包括切口长度、瘢痕、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等方面进行评价,总分10分,非常满意(8~10分)、基本满意(6~8分)及不满意(<6分)。

1.5 统计学方法SPSS 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经(±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具体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操作时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结束后恢复排气、排便的时间、总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具体指标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观察组家长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n(%)]

3 讨 论

结肠息肉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比如结肠炎症、长期腹泻、遗传、长期便秘等因素。小儿结肠息肉主要发生在直肠,传统观点认为儿童结肠息肉属于良性,具有自愈性特点,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儿童结肠多发息肉并非永远良性,且随着时间延长,息肉性质改变的危险性增加[3-4]。因此现今临床治疗儿童结肠息肉时,一旦确诊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结肠镜手术切除是治疗结肠息肉的有效方法,但若为广基底息肉,病灶多、范围大,基底处于黏膜深部的息肉,结肠镜处理难度大,甚至在切除期间可能会出现穿孔、出血等危险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安全[5]。既往临床治疗广基底结肠息肉时,可采用开腹切除术,临床医师可在直视下切除息肉,操作简单,息肉切除安全,但开腹手术操作创伤相对较大,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增多,切口感染、切口裂开概率增加,切口瘢痕大[6]。因此我们初步采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切取宽大基底结肠息肉取得较好效果,达到微创及加速康复的目的。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操作时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结束后恢复排气、排便的时间、总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发现,结肠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广基底结肠息肉,虽然会延长手术操作时间,但患者术后恢复快。原因分析:由于双镜联合治疗操作步骤复杂,术前建立气腹,术中双镜配合操作等,会相应延长手术操作时间。但结肠镜、腹腔镜作为微创技术,术野清晰,无需在腹壁做大切口,血管系膜组织切割凝固一体化,故能减轻组织创伤[7];同时双镜联合治疗可准确定位,尽量减少肠段的切除,在最大程度上切除病灶,故能减轻手术创伤,实现微创、彻底的目的[8]。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4%低于对照组的22.22%,家长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94.12%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双镜联合治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切口愈合良好,家长满意度高。因腹腔镜、结肠镜操作,病灶观察直观、定位准确,诊断率高,视野清晰、广阔,可彻底切除范围较大的息肉,手术切口小,视觉更美观,符合美学要求,且能减少手术组织创伤,充分体现出微创的优点,以此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9]。

因此,我们在采用结肠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广基底结肠息肉时,总结到:(1)术前采用结肠镜明确息肉的性质与位置,若结肠镜进镜困难,可采用无损伤肠钳协助进镜;术中配合推、拉、顶等操作技巧充分暴露病灶[10];(2)病灶切除后,通过腹腔镜检查病灶,若肠壁薄弱或出血,可对肠壁进行缝合加固;若病灶切除不彻底,或切除失败,可采用腹腔镜下切割吻合器进行切除[11];(3)一般腹腔镜处理结肠息肉时,适用于复发性息肉、息肉基底宽、体积大、无法在结肠镜下切除,或有可能出血或肠穿孔者;若息肉靠近直肠,可采用腹腔镜进行息肉切除[12]。

综上所述,结肠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根治术治疗广基底结肠息肉,手术技术优势互补,避免息肉过度切除或息肉切除不足,术中定位精准,病变范围清晰显示,避免开腹手术定位困难,无需开腹长期翻动肠管,术中采用结肠镜协助腹腔镜精准定位,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快,能缩短病休时间,节约了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取得更好的卫生经济效益,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双镜结肠镜基底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双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术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双镜联合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探讨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双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术治疗胆石症引起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评价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