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2024-01-22瑶瑶
瑶瑶
品读古文: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②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③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④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⑤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①鬻(yù):卖。
②誉:夸赞。
③陷:穿透,刺穿。
④或:有人。
⑤弗:不。
这则寓言出自《韩非子·难一》,是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
楚国有个人在街上卖长矛和盾牌。他得意洋洋地自夸道:“我卖的盾牌无比坚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接着,他又夸起了自己的长矛:“我卖的长矛无比锋利,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它穿透不了的。”
这时,旁边有个人就问他:“那要是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呢?”楚国人顿时哑口无言,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牌和什么都能刺穿的长矛,本来就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所谓“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是一个十分精妙的问题,它直接抓住了楚国人话语中的逻辑漏洞。如果他说矛能刺穿盾,那就说明“无比坚固的盾”是谎言;反之,如果他说矛不能刺穿盾,那就说明“无比锋利的矛”是谎言。无论如何,楚国人的话都是站不住脚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描绘了两个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东西。成语“自相矛盾”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拓展延伸:
故事中的楚國人对矛和盾的作用过分夸大,罔顾事实,甚至形成了逻辑上的谬论,于是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在信口开河了。事实上,古人对于说话是非常谨慎的,乱讲话的后果往往也很严重。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信品雌黄的王衍
王衍,字夷甫,出身西晋士族。他的堂兄王戎、弟弟王澄都是当时的大名士,崇尚清谈。王衍的妻子郭氏,与贾皇后有亲戚关系。王衍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当时权势煊赫的贾谧,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名士裴遐。王衍依靠着联姻后的裙带关系,历任黄门侍郎、尚书令、中书令、太尉等职,权倾朝野。
王衍也是当时出名的清谈家。他少年时就伶牙俐齿,有一次,他在文学名家山涛府上做客,以清秀的仪表和文雅的谈吐赢得满座赞赏。但山涛却感叹道:“日后耽误天下的,未必不是此人啊!”
王衍成年后,喜好老子、庄子的学说,善于用老庄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义,讲授玄理。讲的时候,他总是身穿宽袍大袖的衣服,手执玉柄拂尘,轻声慢语,满嘴都是玄妙空虚的怪话,总是把义理讲述得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他也满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随口更改。因此人们便嘲讽他是“口中雌黄”。
西晋后期,皇族斗争愈演愈烈,最终酿成“八王之乱”,王衍在战乱中被两位得势的王爷看中,又当了大官。当他身居要职时,却不以天下为念,只顾扩张自己的权势。后来,西晋王朝败亡,王衍也被敌军俘虏,他还想苟全性命,便劝石勒建国称帝,不想这番话惹得石勒大怒,下令将王衍活埋。
风光一世的王衍,终究为自己的“信口雌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