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的铿锵玫瑰:中国首位女引航员卢萍
2024-01-22王新同
王新同
2023年11月,“长江上的首位女引航员”卢萍引起无数网友关注。长江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船舶在港区、内河、沿岸航行,很容易发生搁浅、触礁、碰撞等事故,这就需要中国引航员担任“临时船长”,指挥驾驶人员及时控制船位和避让。
引航员是航海“金字塔塔尖”的高级人才,也是充满危险的小众职业,卢萍是全国2000多名引航員中唯一一名女性。卢萍“引航”背后,有着外界鲜少了解的酸甜苦辣。
卢萍1982年出生于上海金山,从小在海边长大。童年观海听涛时,她最爱听长辈讲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那时卢萍经常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踏上一艘巨轮,征服江河湖海。
2000年,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和国际航运管理专业,史无前例招收女生。在爸妈支持下,18岁的卢萍毅然报名,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全国首批18名航海专业的女大学生之一。
与普通大学生的日常不同,航海专业的女生接受的是从体能到智力的全方位训练,连高台跳水都是她们的必修课程之一。转眼4年过去,卢萍毕业时,另外17名女生有的选择进入船代、货代公司,有的留校任教,有的考入海事局等机关单位。热爱航运事业的卢萍,却选择了极富挑战性的船上工作。2004年,她考入长江引航中心。
出海实习时,卢萍看到引航员需用英文下舵令。在此期间,卢萍要快速熟悉周围的环境,能与船方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保障船舶安全抵达港口。经历3个月的实习后,卢萍作为助理引航员,开始登船执行引航任务。
很多人对“引航员”这个小众职业并不了解,卢萍说:“引航员俗称‘引水员’。当国外船舶抵达我国港口时,必须强制引航,这是有关国家主权的象征。同时,引航员制度也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制度。”卢萍觉得引航员特别帅,作为“临时船长”,指导船舶从最北面的锚地“穿越”到最南面的码头,就像过马路一样。
2004年9月21日,卢萍第一次穿着制服开始作业。根据有关规则,她先让伯利兹籍货船“东照丸”停在港口外的江阴锚地,然后乘坐引航艇来到这里,登上这艘体型庞大的外国货轮,升起了引航旗。
那天,“东照丸”号的不少外国船员纷纷掏出相机拍照,有的还请求与在长江上为他们引航的这位中国美女合影留念。尽管当时卢萍还是一名“助理”,但她看到这么多热情而崇拜的目光投向自己,顿时感受到了职业赋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卢萍心里清楚,她代表的不仅是引航员群体,更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卢萍做引航工作,每天要登上不同的船,所以她走的路都是垂直的,要不断攀登。把船舶引航至港口,首先要爬上七八米甚至十几米高的软梯到达甲板上,而攀爬时,软梯会在江面上不停晃动,这是引航员必须闯过的第一道关卡,“遇到恶劣天气,水面掀起大浪,梯子左右摇晃,稍微没有抓牢就容易发生意外掉下去。”
2005年,卢萍参加引航工作刚满1年。一次,她要引航的是一艘长300米、吃水12米的利比里亚籍矿砂船。这艘“巨无霸”装载着10万吨铁矿石,甲板距离水面10米以上,卢萍只能借助船外的软梯和舷梯登船。她结束引航工作后,正准备攀舷梯下船,不料一脚踩空,整个人摔进了滚滚江水中,头磕在船身上,送医后缝了3针。
伤愈出院后,卢萍的师傅问她:“还能不能上船?怕不怕?”卢萍坚定地说:“可以上船!不怕!”如果当时因为这件事有所动摇,她的引航生涯也许就此结束了,而卢萍是个乐天派,很快就重新上岗了。
江海巨轮的财产安全价值不菲。卢萍说:“每一艘船都是上亿的资产,船身如果不慎碰上码头,就是几百万元的损失。长江每年的枯水期11月至次年4月,水位下降容易造成搁浅,引航员更要时刻绷紧神经。”卢萍平时的引航工作非常复杂,必须对所在水域的地理特点、航道、水深、水流、航标设置和当地规章制度了如指掌,想拥有过硬的技术,就需要日积月累。
仅仅做一名引航员助理,卢萍是不满足的。她的梦想是通过考证,成为一名正式引航员。但要实现这个梦想,绝非易事。因为在航运界,引航员是身处航海事业“金字塔塔尖”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每一名持证引航员,都是一名船舶操纵专家,除了要在船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外,优秀的引航员还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外能用流利英语与外轮船长交流,对内能运筹帷幄处理好航道上的突发情况。
从大学毕业到成为一名正式引航员,一般需要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磨炼。要成为一级引航员大约需要15年。由于技术要求高、培养周期长、工作强度大等因素,也使得引航这一职业被人视为“男性专属”。因为力量、体能上的劣势,卢萍的成长历程比一般男性引航员更加艰难。
卢萍不仅聪明,而且非常能吃苦,仅仅经过4年苦练,2008年7月18日,卢萍就考取了三级引航员,成为长江上的首位女引航员,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位女引航员。这时,师傅却对卢萍说:“从现在开始,你的‘拐杖’就没了,要自己承担责任了。”
此后,卢萍每天要上不同的船,研究不同船舶的操作性能,面对不同国家的人,掌握不同国家的习俗特点。“驾驶台有船长专用椅,我们不能坐;不要站在舵工操作的正前方;我们一般只使用公共望远镜……”卢萍说,别看这些是小细节,却都要特别注意。
离开师傅后,卢萍的引航事业正式启程。引航员有着说不尽的艰辛,大风、大雨的时候,江上排山倒海般的巨浪,打得万吨轮都像风中的树叶一样摇晃;冬季的江面上寒风刺骨,尤其下大雪的时候,上下船的舷梯上都是冰,每走一步都提心吊胆;到了夏天,船上的高温烤得鞋底都要融化了……
卢萍每天引航十几个小时下来,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宛若“蒸桑拿”。但只要有计划,卢萍就要做那个人群里的“逆行者”,就得义无反顾地去执行任务。在引航中,为了减少上厕所,降低风险,卢萍就尽可能控制饮食,累了只能在甲板上打个盹。
在船上,尽管轰鸣嘈杂的机器声不绝于耳,却丝毫不影响卢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特别是超长、超高、超吃水的海船过复杂航段,时不时有捕鱼船、卖菜船、黄沙船从旁边经过,这时就更加需要引航员的帮助。很多外国船长看到卢萍引导的巨轮,在其间游刃有余地穿梭,都不由地对她刮目相看。
不仅外国人对卢萍很敬佩,就连长江里那些黄沙船的船长们,提起她都会竖起大拇指。有一次,卢萍在姚港集箱码头下水,看到前面有一艘动态不明的黄沙船,在巨大的外籍货轮前方行驶,非常危险,必须指挥它按指定的航线走。
可这时,意外发生了,任凭卢萍怎么叫,黄沙船却毫无回应。卢萍急中生智,叫通了黄沙船的兄弟船。兄弟船告诉卢萍,前方的黄沙船在地方频道上,接着卢萍就联系到了那艘黄沙船,指挥对方及时、安全地离开了危险航道。黄沙船船长对卢萍非常感激,尊称她为“女引水先生”,让卢萍感到莫大的荣幸。
其实,引航员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存在不可回避的船舶安全风险和自身安全风险。仅最近10年内,全世界范围就出现过数百次引航员从引航梯摔落致死、致伤事件。在长江上工作的引航员,也有多名因公牺牲,受伤的更不在少数。卢萍不惧危险,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外贸货物95%以上通过水路完成,也就是必须通过引航环节来实现。如果引航停滞,整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就会陷入瘫痪,其重要性可见一斑。2019年12月19日,央视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制作拍摄纪录片《40不惑》,其中第三集《共享美好生活》,就把镜头对准了卢萍。
“太仓交管您好!新明州60,船长147米,吃水7米9,中国香港集装箱船,准备在太远13号泊位离泊,报告完毕。”驾驶室里,卢萍和另一名引航员代替了船长的职责,在分别向太仓和南通两地交管报告后,用英语向船员下达引航口令,引领船舶离泊出港,驶入航道。一个个步骤,尽显专业。央视称卢萍是长江上的“铿锵玫瑰”。每一次,穿好引航员制服,登上船舶,升起引航旗,卢萍都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她深知,從上船的那一刻起直到下船,引航员的工作保障的不仅仅是船方的安全、航道和港口的安全,还有长江“母亲河”的顺畅与活力。卢萍凭借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一次次将船舶安全引航入港,没有发生过一起船舶事故。
卢萍每天游走在江上,见证缔造苏通大桥的宏伟壮举,观江豚逐船……南通狼山、江阴鹅鼻嘴、镇江五峰山,游人在岸上看江,卢萍在江上看游人,视野虽不同,幸福却相同。卢萍很享受在船上的时光,站在船舷,眺望长江江面驶过的船舶,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休息的时候,卢萍喜欢搬张凳子坐在驾驶室旁边的平台上,纵览江景变换,十分惬意。
有人说卢萍“天生就是吃航运这口饭的人”,大雾锁江,几天几夜下不了船,她也不觉得心慌。卢萍却笑着说:“心里不急是假的,但越是遇到那种情况就越要淡定,否则就会有发生事故的危险!”
卢萍有一个幸福的小家,爱人是大学同窗,如今是一名飞行员。两人聚少离多,有时几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同属交通运输业,平安归航是彼此每天的守望,“到了,晚安”,简短的一条短信就可以换来一夜安眠。
如今,女儿十几岁了,因为平时工作太忙,卢萍无法像普通人那样陪伴孩子成长,她觉得有些亏欠女儿,经常对孩子说:“妈妈在引航站里认真工作,就和你在学校认真学习一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努力。”卢萍希望用这种方式,为孩子指明人生前进的方向。女儿能体谅妈妈,也很崇拜妈妈,她说:“将来我也要做长江上的引航员,太酷了!”
直到2022年,卢萍才有机会休一次完整的假陪伴孩子。她带着女儿开心地旅行了十几天,去了女儿期待已久的敦煌莫高窟、西安兵马俑、河南少林寺……
卢萍是长江引航中心太仓引航基地的党支部书记,现在中心补充了很多新生力量,其中有一部分是女性。卢萍相信,经过数年磨炼,她们也会成为真正的引航员,到那时,自己就算“后继有人”了。卢萍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这些年轻人。
引航员担负着“把世界引进中国,把中国引向世界”的重任。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舶在长江往来穿梭,各类数不清的物资在太仓接卸装运,卢萍的心中无比骄傲。